1944年農歷正月二十四,我出生在山東莘縣南部一個靠近黃河的小村莊里。我原名叫王百忍,讀大學時,老師認為這名字太保守,于是引用毛主席的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給我改名為王歌民。我家境貧寒,但我讀書還可以,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聊城市第一中學。我的外語成績很好,當時志向是當外交官,但高中時遭受過一次不公平對待,讓我轉變了志向,立志當一名老師,好好愛自己的學生。1964年,我考入山東師范大學外語系。畢業后回到家鄉,當老師,當校長,如今我已經81歲了,回首往事,如在眼前。今天我主要談談1977年恢復高考初期的一些經歷。
一、穩定秩序,扭轉學風
1968年大學畢業后,我先在部隊鍛煉了一年半,接著被分配到莘縣一個鄉鎮中學當老師。一年后,因教學成績突出,被縣教育局調到莘縣一中。1978年,34歲的我以學校負責人(因太年輕,未明確校長職務)的身份主持學校全面工作。
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那時,莘縣的教育還處于“后知后覺”的狀態。我認為,要想把教育教學快速轉回正常軌道上,就必須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怎么調動?我積極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選了一批骨干教師,積極發展他們入黨。教職工的政治待遇得到提高,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學校工作的重點也很快轉移到了教學上。
在學生思想教育方面,著重加強對學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和尊師重道教育。積極發揮共青團的助手作用,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好”活動,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和學習張海迪活動。組織召開教職工代表會和學生代表會,重新擬定了學校章程和學生守則。學校出現了賽思想、賽作風、賽干勁、賽貢獻的熱火朝天局面。學校的秩序日趨穩定,教學質量也穩步提高。
二、提綱挈領,建章立制
1984年9月,我被正式任命為莘縣一中黨委書記、校長。
首先,我端正辦學思想、堅持“三個面向”,在工作中統籌安排,全面考慮,著重處理好德、智、體三方面的關系,少數學優生和大多數學生的關系,畢業班和非畢業班的關系。
其次,加強教學管理,建立規章制度。在領導層面,實行領導分工責任制,校長負責全面工作,副校長和教導主任分管高一、高二、高三和初中部的具體教學工作,每位領導還要分包一個學科教研組。同時,領導要兼課,并且要滿課時。面向每一位教職工,建立崗位責任制。制定了工作責任條例143條,從領導干部至教職員工,對每個人的職責范圍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對于學校教學,建立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是以年級為單位,任務是抓好本年級的全面工作。教研組領導本學科的教學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教學大綱,狠抓備課、課堂教學和作業批改,落實“雙基”,培養能力。備課組的任務是搞好本年級本學科的教學工作,并實施了集體備課制度。此外,還建立了課外輔導制、考勤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以及升留級制度、畢業生預選制度和各種會議制度。通過建章立制,學校的教風、學風進一步向好。
再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組織師徒結對,在分配新教師工作時考慮年級、學科和老教師的分布情況,做到新老結合,合理搭配。定期組織老教師上示范課,青年教師上匯報課。鼓勵青年教師進修學習。向青年教師壓擔子,并為他們制定發展方案。
當時,百廢待興,教育經費緊張,教師薪水微薄。為照顧教師的生活,學校想方設法省下錢來,設置了幾毛錢的課時津貼,給教師補貼家用。分房時也優先考慮教師,同等條件下,將“大間”盡可能安排給骨干教師。盡力給予教師多一點生活和工作空間,使他們的長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這一時期,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1986—1989年連續三年的高考成績居全市第二。
三、兼容并包,唯才是舉
在教師管理方面,我采用“兼容并包,唯才是舉”的策略。
郝恩勤老師業務底子厚,教學經驗豐富,不過脾氣耿直,最喜歡跟我“抬杠”,有時甚至弄得我下不來臺。但我了解他,力薦他擔任業務副校長。他走馬上任后,成績斐然。后來郝老師被調往煙臺一中,還曾任煙臺一中、華僑中學、芝罘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等職。
丁子正老師原是泰安三中的知名生物教師,1980年因孩子接班而退職賦閑在家。我聽說后,一邊“三顧茅廬”請丁老師出山,一邊直接找縣委書記,為其辦理了復職手續。
張勝聚、岳紀平、呂丁學、周西政等現今仍耕耘在一線的名師、名校長,當時都剛剛畢業。雖是毛頭小伙,但他們有思想、有能力、熱情高、干勁足,我盡力為他們搭建平臺,設定成長方案,經常談心談話,細心守護他們成長。他們也不負眾望,很快脫穎而出,成長為學校的骨干力量。
四、大膽改革,因材施教
20世紀80年代,教學普遍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以講為主。我大膽地提出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問題,允許學生討論問題,允許學生交頭接耳,允許學生換桌串位,允許學生自由組團。有時候課上七嘴八舌,“亂成一鍋粥”。有人出來反對,說“亂了套”,但我做事不太喜歡固定的套路,世上本沒有套路,跟風的人多了才成了套路。
對于學生,我也喜歡“小怪孩”(調皮搗蛋、有個性的孩子),盡力給他們提供成長的機會和空間。1984年新學期開始,有個姓馬的學生找到我,想直接從高二跳級到高三。我覺得有如此要求的學生,學習潛力必定非同尋常。通過和他耐心長談,發現他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悟性高,思想深刻,于是我破格批準,并召集高考六科教師商議,專門為他量身打造教學計劃。同時要求任課教師只輔、只導,不問、不教或少教,不得干預其自主學習。結果證明,這名學生的確有實力,考入了北京大學。
在一中近20年,我從沒丟下過教本,始終堅持任2個班的英語教師,有時還“搶”班主任當。1987年高三時,我主動申請“要帶個班”,他們都說我是校長兼班主任,我心里更認同是班主任兼校長。
五、剛正不阿,公正無私
我們那代人,大都十分愛惜羽毛。我一輩子奉行“五不主義”:不諂上媚下、不請客送禮、不行賄受賄、不多吃多占、不徇私舞弊。
有一年評職稱,一中有17個高級指標。經民主評定我在入選之列。當發現王世新老師因沒當過班主任導致綜合評分排在17名之外,我就主動退出來,將指標讓給了他。在我的帶動下,又有3名入選的青年教師也主動讓出指標。80年代末,聊城師范學院(今聊城大學)給莘縣一中一個保送生名額。這對當時的學生而言,無疑是難得的好機會,因而不少“近水樓臺”的身邊人給我“遞話”,打招呼。為公平、公正,我閉門謝客,親自掛帥,組織了由學生代表、班長、團支書、高三任課教師、年級主任、校領導組成的推薦小組,進行筆試、面試,集體投票打分,并且明確領導也只能算一票,結果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獨占鰲頭,順利地被保送。他父親喜極而泣,逢人便講,校長只算一票好。
如今,我離開講臺將近三十年了,回想起往事,一幕幕宛如昨日。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和我的老同事、老戰友并肩戰斗,篳路藍縷,換來了莘縣一中的不凡業績,也代表了高考恢復初期一個縣中發展的縮影。2024年我80歲生日,數百名學生自發趕來為我舉辦了一個壽典,我寫了首打油詩回顧總結自己的教育生涯:時光如梭匆匆去,往事似煙歷歷新。求仁甘當轅中牛,較真敢觸項下鱗。三尺講臺盡揮灑,一生功過暫莫論。心底無私天地寬,依然明月照初心。
訪談后記
一個地方的文化,集中通過這片土地上的人體現出來;而一所學校的文化,也集中通過這所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體現出來。縣中教育浸潤于廣袤而又深厚的民間社會,深深折射出民間社會的傳統教育智慧。在王校長的回憶和樸素敘述中,呈現出本真的縣中原生態教育:如何處理上下級關系,如何團結教育同仁,如何體諒、關愛學生,如何堅守教育原則,如何研究、改進教學……無數王校長默默耕耘,彰顯了縣中教育的韌性,閃爍著區縣民間的教育智慧,也長出了縣中教育的文化品格。
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區縣中學文化的演變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GYJ202303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山東省莘縣第一中學;2.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