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舞蹈是一門融合音樂、動作、表情、服飾等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藝術。作為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語言在東西方舞蹈敘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身體語言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東西方舞蹈中身體語言的功能與差異性表現,探究其背后深層次的文化根源,并展望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融合發展的趨勢,以期為推動中外舞蹈交流、促進舞蹈藝術創新發展提供參考與啟示。
[關" 鍵" 詞] 身體語言;東西方文化;舞蹈敘事;文化差異;融合發展
引言
舞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與審美價值。舞蹈敘事是舞蹈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運用身體動作、表情、節奏等身體語言,將人物情感、故事情節、文化理念巧妙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身體語言作為人類共通的語言,在舞蹈敘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身體語言在東西方舞蹈敘事中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特征。本文將深入剖析東西方舞蹈敘事中身體語言的功能與差異,揭示其文化根源,探索東西方舞蹈融合發展的路徑,以期豐富與提高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一、身體語言在舞蹈敘事中的功能
(一)表達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舞蹈作為一門形體藝術,通過身體語言生動形象地傳遞情感,鮮活地塑造人物形象。舞者運用手勢、身姿、表情等身體語匯,將人物內心情感外化于形體動作之中,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如在中國古典舞劇《孔雀東南飛》中,女主人公劉蘭芝委婉含蓄的手眼身法步、溫柔繾綣的舞姿、細膩傳神的神態,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劉蘭芝柔情似水、楚楚動人的形象。而在西方芭蕾舞劇《吉賽爾》中,女主角吉賽爾輕盈欲飛的跳躍、曼妙柔美的舞姿、忘我投入的表情,鮮明地勾勒出一個純真善良、為愛執著的少女形象。在東西方舞蹈中,舞者都善于運用身體語言抒發人物豐沛的情感,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1]
(二)推動情節發展,完成敘事結構
舞蹈敘事依托人物動作、場景調度等來推動情節發展,最終完成完整的敘事結構。舞者的身體語言是聯結情節、推進故事的紐帶,其一舉一動都在不斷描摹人物關系,暗示情節走向。如中國舞劇《絲路花雨》以絲綢之路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美動人的異域愛情故事。舞劇中,男女主人公從初次邂逅到激烈沖突,再到生死離別,無不通過舞者細膩入微的肢體語言娓娓道來,推動著情節的漸次展開,最終完成了離合悲歡的敘事結構。又如西方現代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舞者時而輕柔舒展、時而緊繃抽搐的身體動作,生動再現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從熱戀到殉情的曲折故事,串聯起跌宕起伏的情節,完整呈現出悲劇敘事的結構布局。由此可見,身體語言是東西方舞蹈敘事推進情節、完成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三)傳遞文化內涵,凸顯藝術特色
舞蹈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身體語言則是傳達與弘揚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渠道。中國古典舞注重“形神兼備”,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舞者含蓄蘊藉的身體語言,既彰顯了中華文化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2]如古典舞劇《昭君出塞》,舞者端莊秀麗的體態、凝重沉穩的舞步、典雅高貴的神韻,無不滲透著“和”“中”的儒家思想。反觀西方,現代舞強調身體動作的開放性、探索性,提倡回歸人性、張揚個性。如瑪莎·葛蘭姆的代表作Lamentation,舞者身著緊身管狀服裝,時而伸展、時而蜷縮,肢體語匯簡約而極富張力,生動表達了人在苦難中掙扎求索的悲劇意識。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的差異,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與審美理念,既彰顯了本民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又豐富了世界舞蹈的多元表現。
二、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的差異性表現
(一)動作語匯差異
動作語匯是構成舞蹈身體語言的基本單位。中國古典舞講求“四法”,即手、眼、身、步,注重眼神、指尖、腰腿的運用,如云手、蓮花指、翹足等細膩優美的動作,形成了柔美圓潤、行云流水般的獨特韻味。西方芭蕾舞則強調身體局部動作的力度、速度、幅度,如輕盈而有力的腳尖、筆直的腿部、快速的跳躍,高難度的控腿、旋轉等,追求挺拔有力、高貴典雅的動作語匯。而現代舞打破了芭蕾舞的程式束縛,強調動作的解構與變形,如扭曲的軀干、夸張的表情、不協調的步伐等,力圖創造新奇獨特、出人意料的肢體語匯。動作語匯的迥異,是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呈現出不同藝術風格的根本原因。
(二)身體形態差異
身體形態是舞蹈身體語言展示人物氣質、塑造藝術意境的重要載體。中國古典舞以直立的脊椎、松軟的腰胯、下沉的重心,形成端莊秀麗、沉穩大方的身體形態,體現了中華民族溫文爾雅、樂觀豁達的文化品格。西方芭蕾舞則崇尚身體的延展性與立體感,以挺直的軀干、外旋的髖部、高抬的胸腔,塑造高貴典雅,彰顯了西方人追求力與美、崇尚個性張揚的審美情趣。身體形態的差異一方面源于東西方民族體質的不同,另一方面則源于深層文化理念的影響。東方舞蹈追求“法天貴地”,西方舞蹈則崇尚“與天比高”,折射出東西方哲學觀念的根本分歧。[3]
(三)動律節奏差異
動律節奏是舞蹈身體語言表達人物情緒、渲染藝術氛圍的靈魂所在。中國古典舞律講求“纏綿悱惻”,以連綿不斷的波動起伏,時而舒緩、時而緊湊的節奏變化,展現含蓄蘊藉、若即若離的意境美。[4]如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圓融曲折、宛轉悠揚的動律,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梁祝二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悲歌。而西方芭蕾舞講求動律的均衡與對稱,常以輕快明朗、剛勁有力的節奏貫穿始終。如舞劇《天鵝湖》中,王子與天鵝以整齊劃一、沉穩內斂的舞步,展現出渾宏壯觀、跌宕起伏的愛情贊歌。動律節奏的差異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在時間觀念上的迥異,一個注重陰陽協調、天人合一,一個強調直線進化、個性獨立,由此衍生出大相徑庭的審美旨趣。
(四)情緒表達差異
情緒表達是舞蹈身體語言傳情達意、感染觀眾的重要方式。中國古典舞常以含蓄委婉、言簡意賅的身體語言表達情緒,崇尚“惜墨如金”,力求在有限的動作語匯中傳達無限的情感意蘊。[5]如舞劇《青衣》以帕子、眼神、轉身,便將女主人公凄婉幽怨的心緒娓娓道來,給人以含而不露、余音繞梁之感。反之西方舞蹈則善用外放夸張、酣暢淋漓的肢體語言抒發情感,力求聲勢浩大、感情充沛。如現代舞劇《春之祭》中,舞者用狂亂抽搐的肢體,結合瘋狂嘶吼的表情,宣泄出撕心裂肺、歇斯底里的絕望,令人震撼。這種東隱晦西外露的身體語言對比,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內斂與外顯、理性與感性的價值取向差異。
三、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
(一)哲學思想:內斂思辨VS外顯理性
中國傳統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尊崇自然,強調個體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主張通過內心修養來參悟人生,由此孕育出中國古典舞含蓄蘊藉、天人共舞的獨特魅力。西方哲學則推崇理性思辨、個體本位,提倡通過邏輯論證揭示真理,張揚人的主體意識,因此西方舞蹈身體語言善于直抒胸臆、彰顯個性。中國舞蹈家常?!笆謱懭f言,眼傳千語”,西方舞蹈家則慣于“身張意開,渾身是膽”,由此可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迥異對舞蹈藝術的深刻影響。[6]
(二)美學觀念:意境優美VS形體優美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藝術美來源于心靈感悟,注重營造空靈飄逸、余韻悠長的意境之美。受此影響,中國古典舞善用身體語言傳神寫照,以最簡練的動作傳達最豐厚的情感,給人以“少即多,無中生有”的藝術感受。西方美學則推崇形式美、感官美,強調藝術的描摹與再現,追求形體動作的優美與張力。西方舞蹈因而善用身體語言細致入微地刻畫人物,以夸張變形的肢體動作渲染視覺沖擊,給人以心曠神怡、熱血沸騰之感。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的差異恰如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油畫的對比,兩種美學旨趣造就了大相徑庭的藝術表現。[7]
(三)價值追求:天人合一VS個性張揚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強調個體的自我修養,追求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受此熏陶,中國舞蹈家往往通過身體語言傳達敬畏自然、淡泊名利的價值觀念,給人一種瀟灑飄逸、淡定從容的魅力。西方文化則推崇“個性張揚”,鼓勵個體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化。西方舞蹈家善用身體語言彰顯勇于挑戰、敢于突破的進取精神,塑造充滿激情、富于冒險的英雄形象。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所體現的迥異價值追求,折射了兩種文明在人生意義、社會理想等終極問題上的根本分歧。[8]
四、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融合發展的趨勢
(一)交流互鑒,求同存異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舞蹈藝術也呈現出交流互鑒、融合創新性發展態勢。中國舞蹈家開始積極吸收西方芭蕾、現代舞的技法,在繼承民族舞蹈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打破程式化的束縛,追求肢體動作在力度、幅度、速度等方面的突破,運用更加開放多元的身體語言來詮釋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使得古老的中國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時代魅力。同時,西方舞蹈家也開始汲取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學習其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表現手法,通過東方式的身體語言傳達對人性、社會、自然的關懷和思考,拓展了西方舞蹈敘事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個性。這種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的交流互鑒,一方面展現了中外文化在差異中求同、在互鑒中共進的智慧,另一方面也為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唯有在彼此尊重、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用海納百川的文化情懷去理解不同的舞蹈語言,才能實現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進而推動人類舞蹈藝術的共同繁榮。[9]
(二)吸收借鑒,創新發展
吸收借鑒是推動舞蹈藝術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長期以來,受中西方文化差異和舞蹈發展不平衡的影響,舞蹈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各自為政、少有交流的局面。近年來,一些中國舞蹈家開始嘗試打破這種壁壘,將西方現代舞蹈的技法與中國武術、雜技、戲曲等傳統藝術相結合,在繼承民族舞蹈精髓的同時,大膽突破古典舞手眼身法步的程式限制,通過解構與變形開創出新的肢體語匯與動作規范,既增強了舞蹈的力度感和張力,又豐富了舞蹈敘事的表現力。如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將西方現代舞的裸足、顫抖、倒地等元素引入中國古典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孔雀舞”風格,將東方女性的柔美婉約與西方的自由奔放完美結合,體現了中國舞蹈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創新精神。而不少西方編導也開始將中國舞蹈元素融入芭蕾、現代舞的創作之中,運用東方式的含蓄雋永、跌宕起伏的身體語言,抒發人性至善、天人合一的哲思情懷。如法國編導馬探·西蒙·利在芭蕾舞劇《七夕》中大量吸收中國傳統服飾、音樂、動作等元素,既增強了芭蕾舞的東方韻味,又極大地拓展了其敘事表現力,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見,只有在不同舞蹈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積極吸收借鑒、博采眾長,才能真正實現舞蹈身體語言的創新發展,使舞者煥發出絢麗多彩的藝術魅力。
(三)跨文化整合,塑造新的美學樣式
隨著東西方舞蹈交流的深入,舞蹈身體語言正呈現出跨文化整合、多元復合的新特征,由此孕育出獨特的美學樣式。一些先鋒舞蹈家開始打破古典舞與現代舞的界限,將中國舞與芭蕾、現代舞、爵士舞等多種舞種糅合交織,突破了身體語言的民族藩籬,創造出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相互交融的獨特韻味。如舞蹈劇《十面埋伏》巧妙地將中國功夫與西方街舞、爵士舞完美結合,塑造出既古樸悠遠又熱辣狂野的東方武士形象,既保留了中華武術的剛勁有力,又融入了西方舞蹈的律動張揚,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藝術感染。又如舞劇《花木蘭》以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傳奇故事為題材,將中國民族舞蹈元素移植到西方的舞臺語境中,通過中西方舞蹈語匯的交織融合,塑造出柔中帶剛、剛中含柔的東方女性形象,展現了顛覆傳統、突破自我的時代精神。這種跨文化整合的先鋒探索,不僅拓寬了舞蹈敘事的題材視野和文化內涵,也開辟了身體語言表現的嶄新境界,成為推動舞蹈藝術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的時代語境中,只有以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胸襟,積極吸收不同文明的滋養,才能鑄就舞蹈藝術的輝煌明天,譜寫出人類文明進步的新篇章。[10]
結束語
舞蹈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再現生活境遇的重要藝術形式。身體語言在東西方舞蹈敘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既充當著聯結情節、刻畫人物的敘事媒介,又承載著傳達文化、彰顯美學的精神內涵。東西方舞蹈身體語言的差異,根植于兩種文 明在哲學思想、美學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歧,而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二者正呈現出相互借鑒、跨界整合的發展趨勢,由此必將進一步豐富與創新舞蹈藝術的表現力。身體語言作為溝通東西方文明、融合中外藝術的橋梁、紐帶,正匯聚成引領未來舞蹈發展的磅礴力量。唯有在比較中反思,在交流中創新,中外舞蹈才能在身體語言的互鑒融通中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共同譜寫出人類藝術的燦爛篇章。
參考文獻:
[1]張鈺.田沁鑫改編劇作的身體敘事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3.
[2]荀志丹,黃英杰.新時代舞蹈中動作語言要素及語義特征分析:評《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J].科技管理研究, 2022,42(12):238.
[3]安琪,陳慶燁.花樣滑冰與舞蹈身體表達的異同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2):17-24.
[4]王瑞杰.獨舞《一點甜》身體語言與情感表達的關系研究[D].太原:太原師范學院,2023.
[5]張昊璇.故事·話語·行為:抖音平臺中的身體敘事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22.
[6]張歆冉.舞蹈劇場中公共性的呈現:《這是一個普羅塞斯》的身體隱喻[J].舞蹈, 2024(4):36-41.
[7]張群.舞蹈教育視角下朱載堉《靈星小舞譜》的創新性研究[J].戲劇之家, 2023(15):147-149.
[8]季語.音樂與舞蹈融合,節奏與動作交響[J].云端,2024(46):26-28.
[9]楊伊竹云.古典舞藝術的身體表達與情感傳遞探討[J].藝術評鑒,2024(15):87-92.
[10]王雁青.舞蹈編導視角下的身體語言與情感表達[J].中國民族博覽,2024(16):108-110.
作者單位: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