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平臺真好!跟在現場看到的一模一樣。尤其是觀看了解州關帝廟景區,不僅欣賞到下雪時的美景,還發現樹葉被風吹動的情景,數字古建果然名不虛傳。”3月4日,介休游客安女士和老伴參觀山西青銅博物館時,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用手觸摸著“山西省文物古建實景三維平臺”,沉浸式體驗了一回“數字文物古建”。
如何讓游客獲得沉浸式的古建游覽體驗?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院高級工程師康丹揭開了謎底。據康丹介紹,山西省文物古建實景三維平臺是以點、面、體構建的數字場景,宏觀呈現三晉大地的地勢起伏與影像變遷,更以毫米級的精度空間化重構每一處古建肌理。該平臺不僅將每一處文物數字空間化,實現文物的實景三維真實再現,還通過多視角欣賞文物古建之美,以科技之手觸碰千年古建的溫度,沉浸式體驗文物的厚重文化。
在現場,筆者選中平臺中的解州關帝廟,只見拉高視角,逐步可看到關帝廟全景;拉低視角,就回到崇寧殿。此刻周邊的建筑、植物一清二楚,還能看到樹枝隨風擺動,云朵緩緩飄過。真可謂是俯仰廟外,在全息影像里移步換景;抑或近探廟內,飽覽古建的建造制式。
點擊漫游路線,能體驗不同視角的飛行路線,快速感受逼真的數字世界。如點擊石柱,看到檐柱上龍身蜿蜒盤旋,栩栩如生;往大殿側面走,看到一些碑文,上面的文字,甚至歷史的痕跡,都清晰可見。隨著鏡頭的穿梭,景區里的大殿、雕刻、斗拱都栩栩如生展現在眼前,仿佛在場景中自如走動。如此的漫游,再配以舒緩的古韻音樂,讓游客欣賞文物古建之美的同時,開啟視聽享受。
為了讓體驗者與文物互動,平臺還將文物的建成時間、保護級別、詳細歷史背景等信息全部疊加,讓游客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故事。
“山西省文物古建實景三維平臺是由實景三維場景平臺,疊加文物專題數據而成。它是以數字高程模型為基底、遙感衛星影像為背景、基礎測繪成果為框架,建立的三維立體化場景。”康丹打了個比方,數據組成制作文物古建實景三維場景的“原料包”,再轉化為與虛擬引擎軟件相匹配的格式,渲染生成四季變化、光影變幻等環境場景,最后將處理好的數據整體“打包”,輸入文物古建沉浸式體驗平臺。
“利用光影自動變換,平臺將現實世界中的光影和天氣效果在模塊中得到實現。”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院工程師吳瓊邊介紹邊操作,點擊自動光影,模擬出太陽的東升西落,使場景表達更立體真實。平臺還支持天氣效果變換,提供晴天、陰天、下雨、下雪四種天氣模擬。點擊下雨,平臺就模擬出降雨的視覺效果,地面還會有水花濺起和積水。下雪天同樣會有積雪效果,轉換為晴天后,積雪隨著時間逐漸消融,而不是一下子消失。
“數字高程模型,用于構建全省地形級實景三維場景,直觀呈現山西省的地勢走向。”吳瓊介紹,以雁門關為例,該文保單位位于忻州市代縣境內。通過平臺可以看到雁門關坐落于山脊之上,圍城隨山勢而建。相比平面地圖,實景三維場景能更直觀看到文保單位附近的地形分布。
位居臺懷鎮中心的是塔院寺,寺院中心標志性的建筑大白塔,由塔尖、塔身以及底座構成,總高75.3米。隨著視角拉近放大,可在屏幕上清晰看到,塔身上252個銅制的小風鈴,色彩鮮艷明麗,細節清晰完整,真實還原了這座建筑宏大而精美的風貌。
據了解,山西省文物古建實景三維平臺還詳細羅列了全省文保單位的分布狀況,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531個、省級文保單位779個。平臺中,國保和省保的符號顏色也不同,可通過列表欄篩選、搜索和定位,也可點擊屏幕上的點位查看各單位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