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于2月23日正式發布,首次將“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確立為戰略部署,提出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超越傳統生產力的新型發展形態,農業新質生產力肩負著推動農業生產在“規模”與“品質”兩方面實現協同提升的重要使命。山西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效率不高、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現實挑戰。農業新質生產力無疑是激活山西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引擎。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數字農業賦能、綠色生態發展以及產業融合創新等實踐路徑,可以有效釋放農業新質生產力,從而為山西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科技創新驅動是提升鄉村產業效能的核心動力。長期以來,技術水平落后是山西鄉村產業發展的巨大短板:農業生產技術更新緩慢、機械化普及率低、現代農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山西鄉村產業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對此,應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重點發展智能農機裝備、農業生物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前沿領域,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先進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可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如農業科技園區、重點實驗室和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此外,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投身農業科技創新。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科研補貼和優化職業發展通道,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數字農業賦能是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增強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山西鄉村產業以傳統農業為主導,農業生產方式以粗放型為主,現代化程度較低,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應用水平有限。對此,要積極推進數字農業的發展,通過農業物聯網建設,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廣泛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通過傳感器、智能設備等實時監測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等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決策支持,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促進農業大數據發展,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農業生產、市場、資源等多維度數據,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數據資源體系;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精準化、智能化服務,助力農業決策科學化和市場風險防控。此外,應大力推廣智慧農業應用,通過發展智慧農場、智慧果園、智慧牧場等新型農業模式,實現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智能預警,使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產業融合創新是拓展鄉村產業增值空間、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雖逐步興起,成為鄉村經濟多元化的重要方向,但仍存在起步較晚、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產業規模和質量亟待提升。山西鄉村應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文化遺產,打造集觀光、體驗、休閑為一體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新業態,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通過開發特色農莊、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經濟發展。同時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推動農業與加工業、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增強鄉村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此外,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山西部分地區發展長期依賴資源開發,導致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嚴重;同時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以及養殖業污染等問題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進程。山西鄉村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并通過生態種植、循環養殖等模式,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推動農業向高質量、高效益方向轉型。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綠色生產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建設生態溝渠、濕地凈化系統等工程措施,有效控制農田徑流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推廣秸稈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推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提升。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山西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展望未來,山西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力度,充分發揮其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引領作用,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前途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