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力衰竭
(一)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由于心臟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障礙的臨床綜合征。簡單來說,就是心臟的功能減弱了,不能正常推動血液流動。
(二)心力衰竭的癥狀
左心衰竭以肺循環淤血和心輸出量降低為主要表現。一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這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現的癥狀。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勞力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和急性肺水腫。二是咳嗽和咳痰。心力衰竭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癥狀,尤其是在夜間或平臥時。咳嗽可能伴有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這是由肺部瘀血引起的。三是乏力和疲勞。由于心臟功能減弱,身體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氣供應,患者會感到異常乏力和疲勞。四是心悸和心慌。由于心臟功能減弱,心臟為了彌補功能不足而加快跳動,或者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跳加快、心跳不規則、心悸、心慌等癥狀。
右心衰竭以體循環淤血為主要表現。一是消化道癥狀。胃腸道及肝瘀血引起的腹脹、納差、惡心、嘔吐等。二是水腫。心力衰竭患者常常會出現水腫癥狀,尤其是下肢水腫。這是因為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回心臟,導致血液在靜脈中淤積、液體滲出到周圍組織中。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
各種類型的心肌損害:冠心病是導致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之一,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時,心肌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就會出現心肌缺血、缺氧現象,久而久之,心肌功能受損,最終可能發展為心力衰竭。長期高血壓會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臟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將血液泵出,心臟肌肉會逐漸肥厚,最終導致心臟功能受損,出現心力衰竭。心肌病是一組以心肌病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這些疾病會直接影響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導致心力衰竭。
內分泌疾病: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損害心臟血管和心肌細胞,增加心力衰竭的發病風險。
心臟負荷增加:心臟后負荷(收縮壓力負荷)過重,如高血壓、主動脈口狹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等。心臟前負荷(舒張期容量負荷)過重,如二尖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亢、貧血等。
心室前負荷降低:如二尖瓣狹窄、心包填塞等使心室充盈受損引起體、肺循環淤血。
心力衰竭的治療
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強心苷類藥物等,以及中藥。
靜脈用藥:包括利尿劑、擴血管藥物、重組人腦利鈉肽、左西孟旦等。
器械治療:包括血濾、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體外膜氧合器(ECMO)、心肌收縮調節器(CCM)等。
心臟移植:對于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來說,心臟移植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于心臟供體有限且手術風險較大,只有少數患者能夠接受心臟移植。
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保養
在飲食方面,心力衰竭患者應控制鹽、水分的攝入,均衡飲食,少食多餐。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攝入過多鹽會導致體內水鈉潴留,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患者應嚴格控制鹽的攝入,每天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5克。患者應根據病情控制水分的攝入,飲水過多會導致體內液體潴留,一般來說,每天的飲水量應控制在1 500毫升左右,如果患者出現水腫或呼吸困難加重等癥狀,應進一步減少飲水量。患者應保持均衡飲食,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選擇瘦肉、魚類、豆類、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的食物。患者由于心臟功能下降,消化功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應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加重心臟負擔。
在運動方面,心力衰竭患者應堅持適度運動,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對患者的康復非常重要,患者應堅持長期運動,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臟功能,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免疫力。因此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適度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練習瑜伽等,運動強度應逐漸增加,避免過度勞累,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心悸、胸痛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及時就醫。心力衰竭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導致病情惡化。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運動前應做好熱身準備,運動后應進行適當的放松活動。
在生活習慣方面,心力衰竭患者應戒煙限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情緒激動,注意保暖。吸煙和飲酒會對心臟造成損害,加重病情。因此患者應戒煙限酒,最好完全戒煙戒酒,如果無法完全戒酒,可以飲用少量紅酒,但每天的飲酒量不應超過50毫升。充足的睡眠對于心臟的健康非常重要。患者應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少于7小時。情緒激動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因此患者應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興奮、悲傷、憤怒等,可以通過聽音樂、閱讀、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寒冷的天氣會使血管收縮,加重心臟負擔,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在自我監測方面,心力衰竭患者應做好體重監測、癥狀監測、血壓及心率監測等。體重是反映體內液體潴留的重要指標之一,患者應每天測量體重并記錄下來,如果體重在短期內增加明顯,如每周增加2~3千克以上,可能是體內液體潴留加重的表現,應及時就醫。患者應密切觀察自己的癥狀,如果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癥狀,如胸痛、心悸、頭暈等,應及時就醫。患者應定期測量血壓和心率并記錄下來,如果血壓或心率異常波動,應及時就醫,患者可以使用家用血壓計和心率監測儀進行自我監測。
心理護理
焦慮、抑郁、壓力等心理因素會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產生不良影響。焦慮和抑郁會導致患者情緒低落、食欲減退、出現睡眠障礙等,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壓力會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也會對心臟造成損害。因此,患者應重視心理護理,保持良好的心態。
尋求心理支持: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向家人、朋友、醫生或心理醫生尋求心理支持。可以與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困惑,獲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建議。
參加心理輔導:一些醫院或社區會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參加這些活動,學習應對焦慮和抑郁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進行放松訓練: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訓練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放松身心。患者可以每天進行一次放松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15~20分鐘。
樹立信心:心力衰竭雖然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通過積極的治療和日常保養,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患者應樹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疾病。
培養興趣愛好:培養興趣愛好可以豐富患者的生活,使患者轉移注意力,緩解壓力。患者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繪畫、書法、攝影等。
參加社交活動:通過參加社交活動,患者可以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獲得支持和鼓勵。患者可以參加一些病友會、社區活動等,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定期復查
定期復查對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非常重要。通過復查,醫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從而調整治療方案,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此外,復查還可以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強治療的信心。復查的內容包括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及心臟超聲檢查等。心力衰竭患者的復查頻率應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定。一般來說,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每3~6個月復查一次,病情不穩定或出現并發癥的患者應根據醫生的建議增加復查次數。
結語
總之,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保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自我監測、心理護理、定期復查等措施,患者可以有效地保養心臟,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患者還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診,以確保治療效果。
編輯:范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