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術后患者的營養需求
(一)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和組織的基本成分,對于術后患者的恢復尤為重要。它不僅能促進傷口愈合,還能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移植術后患者應該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瘦肉、魚類、禽類等。患者應確保每天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以滿足身體的恢復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性蛋白(如豆類)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胺類物質,可能加重腎臟負擔,因此應減少攝入。
(二)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對維持術后患者的生理功能和促進恢復具有重要作用。患者應選擇低糖、高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避免過多攝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以減輕膽道負擔。
(三)脂肪
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移植術后患者應適量攝入脂肪并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健康脂肪主要包括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魚油等。這些脂肪有助于降低膽固醇水平、保護心血管健康。同時,患者應避免攝入過多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這些脂肪可能加重膽道負擔,影響恢復。
移植術后營養的重要性
(一)促進機體恢復
移植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手術,術后往往伴隨著嚴重的感染風險,尤其是對于合并糖尿病或惡性腫瘤的患者。由于創口較大,因此需要采用其他干預措施,以免增加患者術后免疫異常的發生風險和影響傷口愈合。患者術后進行有效的營養干預能夠促進機體恢復,增強抵抗力。患者在術前應接受準確的營養評估,制訂個性化的營養干預方案,保證日常飲食均衡、食物種類多樣化,這對移植患者而言尤其重要。
(二)提高代謝水平
許多患者在接受較大強度的手術之前都會被要求長時間(一般為8小時)禁食,這可能導致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極易引發胰島素抵抗和高血糖等代謝異常。對于罹患2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這種情況尤為危險,會導致機體分泌大量炎癥細胞因子或自由基等一系列氧化應激物質,延長患者住院時間。
而術后進行有效、針對性的營養干預則可以改善機體代謝情況,緩解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例如,常被應用于惡性腫瘤和2型糖尿病患者術后護理的免疫營養素,其主要成分包括精氨酸、核苷酸、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等物質。精氨酸是機體必需的氨基酸,可以起到有效促進傷口愈合、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核苷酸是生物活性物質,在促進細胞裂解、增殖方面能夠起到關鍵作用,而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進入機體之后可以發揮顯著的抗炎作用。因此,對于接受高耐受性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給予針對性的營養干預措施不僅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炎能力,還能促進傷口愈合并改善胰島素代謝水平。
總而言之,術后營養不良極為危險,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情況,還會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同時,營養不良還會增加術后感染風險,引起出血、傷口破裂等并發癥。
移植術后營養支持的方法
(一)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
免疫制劑的使用會加速蛋白質分解并抑制其合成,因此移植術后患者應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推薦食物包括瘦牛肉、魚肉、雞肉、奶制品、雞蛋等,這些食物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植物蛋白代謝后會產生大量的胺類物質,增加腎臟負擔,應減少攝入。蛋白質的攝入量應根據術后不同階段進行調整,目前關于蛋白質攝入量尚無統一標準,術后早期(4~6周)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1.4克/千克體重,以糾正氮平衡,若患者出現慢性抑制藥物排異或腎功能不全,則需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以延緩腎臟疾病進展。
術后早期可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若術后發生感染,應遵循醫囑合理增加蛋白質攝入,同時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膩或辛辣食物。此外,建議患者每晚睡覺前飲用適量奶制品,以調節腸道微生物平衡,促進消化吸收,但需避免過量飲用,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二)控制膽固醇攝入量
移植術后患者常因免疫制劑的使用或代謝異常導致血脂、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因此,患者應合理控制膽固醇攝入,以清淡飲食為主,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但需注意,少食并不是禁食,脂類是人體所必需的元素,患者可適當攝入植物油,盡量避免攝入動物油。每日蛋黃攝入量不宜超過1個,同時減少豬肥膘、蟹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增加纖維的攝入,合理搭配粗糧和細糧,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三)合理攝入鈉鹽和水分
移植術后患者需控制鈉鹽攝入,以減輕心臟負擔,但攝入過少的鹽和水可能影響移植臟器的血供。因此術后早期患者應嚴格控制鈉鹽和水的攝入量,保持低鹽飲食,建議鈉鹽每日攝入量為3~4克,醬油攝入量控制在15~20毫升,以免出現低鈉血癥。若患者不存在尿少、水腫、高血壓、腹瀉等異常情況,可以適量增加鈉鹽攝入,但每日不超過6~8克。
(四)適量運動
建議移植術后患者每日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騎車、跳舞、游泳、打球、快走、慢跑等。運動時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避免進行爆發性較強的運動或過度勞累,以免影響體內移植器官功能。患者盡可能在手術3個月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運動計劃,建議每天運動時間不超過1小時,每周運動3~4次。此外,無論是腎臟移植術還是肺移植術均在人體內部進行,特別是腎臟部位相對淺顯,患者應避免擠壓性或沖撞性運動,以免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腎移植術患者,需禁止進行負壓運動或者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以免引起移植臟器損傷及相關并發癥。
(五)嚴格控制糖的攝入量
研究顯示,術前無糖尿病病史患者接受移植后,糖尿病發病率在15%以上。同時,一些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后可能會出現糖代謝紊亂的情況。因此,即使無糖尿病史的患者也需定期監測血糖,以免出現繼發性感染或相關并發癥,從而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除此以外,移植術后患者服用糖皮質激素會降低糖耐量,升高血糖水平,容易引起繼發性糖尿病。患者術后糖攝入較多會導致血糖含量持續增加,引起糖尿病,進而對移植腎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增加排斥的概率。因此,術后患者應根據醫護人員制訂的飲食方案合理飲食,多吃蔬菜,減少甜食攝入,每日新鮮水果(含有果糖)的攝入量宜控制在150~200克,不超過250克。優先選擇低糖水果(如蘋果和梨),避免選擇高糖水果(如釋迦果、芒果、提子、荔枝、榴蓮等)。同時,增加全谷物(如蕎麥、全麥、糙米等)的攝入。
移植術后患者需警惕的食物
第一,移植術后患者應少吃高脂肪食物和煙熏醬類食物,如動物肥膘、煎炸食品等。第二,不可過度食用提升免疫功能的保健品或者食品,如人參、鹿茸、蜂王漿等,以免對免疫抑制產生不良影響,增加排斥反應的風險。第三,建議移植術后患者不吃鹽分含量高的豆制品和辛辣刺激性食品,尤其是咖啡、煙酒、濃茶等。第四,少吃隱藏的高糖或高鈉食物,如甜咸餅干、果脯、蜜餞及油面等。第五,盡量少吃西柚,西柚會對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還會影響移植器官的恢復;盡量不吃楊桃,楊桃有腎毒性;柿子不利于免疫抑制劑的吸收,葡萄會影響藥物濃度的吸收,故都不宜食用。
結語
大手術后患者身體虛弱,與免疫和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延緩康復并增加醫療負擔。有效的營養干預不僅能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促進創口愈合,還能改善代謝異常,提高術后生活質量。移植術后患者接受個性化的營養干預,能夠改善其術后的生存質量,加速康復。
編輯:石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