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直被視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它不僅僅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學方式、教材選擇、評價體系等方面的限制和挑戰,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常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本文旨在淺析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及意義,并探討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期為語文教師提供一些有益啟示和參考。
一、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及特點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按照主題或話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單元。相比傳統的章節劃分方式,大單元教學注重語文知識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強調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能力。其具有以下特點:
(一)導向性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以主題或話題為核心,通過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語文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將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際的語境中進行學習和應用,以培養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圍繞主題展開教學,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的內涵和意義,提高語文素養和綜合應用能力,也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二)整體性
在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單元成為教學的側重點,而且在單元與單元之間建立聯系,以增強整體性。每個單元都有其特定的主題和學習目標,教師通過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在不同單元之間建立聯系,形成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如此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而促進知識的轉化和應用。
二、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強化語文知識整體性理解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在于通過將相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整合起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文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側重于零散的知識點和技能訓練,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茫然,學生學到的知識也缺乏整體性。而大單元教學將語文知識以主題的形式進行組織,將相關知識要點和技能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把握語文知識的全貌和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全面、系統的語文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語文素養。通過整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文的內在邏輯和思維方式,同時也能提升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
(二)促進跨學科思維發展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融合。通過將語文與科學、社會、藝術等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學生能夠提升跨學科思維能力,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關聯起來,使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相互交融,形成綜合性的認知模式。例如,通過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科學知識、進行實驗報告的撰寫,學生能夠將語文知識與科學知識相結合,培養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同時,將語文與社會科學相結合,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歷史文獻、寫歷史小說等方式,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背景與內涵。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不同領域中展現出一定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培養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進行分析和推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開展啟發性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視角去思考問題,激發他們的思維活躍性和創新能力。討論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機會,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擅長提出問題,勇于挑戰既有觀念,并且增強了他們解決問題和創新實踐的能力。
(四)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求出問題的答案。教師扮演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通過提供學習資源和指導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學會了制訂學習目標、整理學習方法、評估學習成果等。同時,大單元教學也注重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和互相學習,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分享思考、交流成果,相互學習、互相支持,形成了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
三、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強化知識與實踐的融合
文學來源于生活,將語文知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社會實踐,能深刻揭示其應用意義,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描寫景色”為例,如《春》與《濟南的冬天》,在教學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實地觀察,將所學語文知識與實際場景結合起來。可以組織戶外考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春日生機與冬日嚴寒,對比文中描述,觀察并描繪所見花草、鳥鳴、暖陽,或雪花、冰封、寒風,探討其與濟南冬天的異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詩歌、繪畫、攝影等藝術形式,表達對季節的感受與理解。教師此舉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課文意境與情感的把握,還培養了其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如此,學生在實踐中領悟語文知識價值,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與綜合能力,豐富學習體驗,緊密聯結語文與生活,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表達
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寫作練習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表達觀點,提高他們的思維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人物傳記”的學習為例,本單元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鄧稼先和聞一多先生,同時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以及人物身上的良好品質。在課程引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如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么要概述我國近百年的歷史?為什么將他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我們應該學習聞一多先生的哪些精神?這些問題將引導學生思考人物與歷史、人物對比和品質學習的關系。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就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和交流。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彼此辯論或互相啟發,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讓他們運用所學方法,以鄧稼先和聞一多先生為例,撰寫一篇人物傳記。通過寫作練習,學生能夠深入思考人物的特點和品質,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將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參與和發展機會。他們不僅能夠學會如何思考和有效地回答問題,還能在此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語言能力。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將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特別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多元化的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如文獻資料、多媒體資料、互聯網資源等,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教師運用蘇州園林或古代建筑中的石拱橋作為主要教學素材,將其與該單元的主題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教師通過展示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引發學生對蘇州園林或古代建筑中石拱橋的好奇和興趣。然后,教師向學生介紹石拱橋的歷史、結構特點、設計意圖等,通過講解和討論,讓學生對石拱橋的文化背景和建筑技術有深入了解。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訪談專家、實地考察等方式,收集資料、展示發現,分享各自的觀察和體驗,進一步了解蘇州園林或古代建筑中的石拱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石拱橋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并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歷史事件等進行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課文中的語言和思想。通過這種融合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將多種教學資源與單元內容有效結合,為學生創造更具體、更生動的學習體驗,學生也能在具體的實例中探索語文知識,加深對文學和文化的理解。
(四)情境化的學習設計
情景教學是一種受歡迎的教學方法,它能夠貼近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應用語文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相應的主題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識,提高實際運用能力。以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游記”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的描寫手法和特點,創設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興趣點,探索他們對旅行和探索的喜好。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景色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師可以適當引入熱點話題,如當地的自然保護、旅游業的發展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聯系起來。在課堂中,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視頻和實地考察等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游記中的景點和人文。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探索和表達,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如教師扮演導游角色,向學生描述桃花源或小石潭的美麗與和諧,鼓勵學生想象自己是游客,期待著進入這個神秘的地方,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表達對這個理想世界的渴望和向往。
通過情景教學,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加深對游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他們還能夠發展自己的觀察力、分析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在情境中獲得全面發展。
(五)合作學習與討論
小組合作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模式之一,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集思廣益,查漏補缺,充分開拓思維,小組合作可以促進交流與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表達能力。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中,教材收錄了《皇帝的新裝》《女媧造人》《寓言四則》等文章,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深入討論,總結和分析這些文章的語言特點、思維邏輯、審美鑒賞和文化理解等要點。例如,在討論《皇帝的新裝》時,學生可以分析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修辭手法。學生可以討論文章中的思維邏輯,如為何通過描述皇帝和臣子的行為,展現人性的弱點和群體心態的影響。此外,學生還可以從審美鑒賞角度,討論作者如何通過精彩的敘事和幽默的情節讓讀者產生共鳴和反思。在文化理解方面,學生可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權力和道德的思考,以及這些思考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彼此的觀點和見解,激發彼此的思維碰撞和創新思考。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不同地區國家的語言文化、神話色彩和人文精神追求等,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文化背景。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學生能夠形成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學會傾聽他人觀點,提出問題并加以解答。他們可以通過相互合作,探索和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層意義和價值。同時,學生還能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學會清晰、有條理地陳述觀點,做到理據充分、邏輯嚴謹,從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與展現。
(六)綜合性評價方式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全面評估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除了傳統的筆試形式,還可以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口頭表達、書面作品、展示報告等形式的評價活動。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涉及新聞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新聞素材展開口頭表達,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分析,展示對新聞的理解和解讀能力。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撰寫新聞報道、評論文章等書面作品,讓學生展示對新聞事件的深入理解,以評價學生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或者,讓學生通過PPT、海報、視頻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結合語言表達和圖像設計,展示審美鑒賞和創新能力,通過這些方式,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展示效果、內容豐富度和創意度。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際調研和信息搜集,通過在線資源和社交媒體等渠道,獲取新聞信息并進行深入分析。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開展實地采訪、收集統計數據、觀察現場等,從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如此,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發展情況。同時,評價過程也是學生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契機,教師可以給予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與思考,是一個持續探索和發展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強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合作并深入思考與表達以及綜合性評價等策略,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然而,教師也要不斷思考和反思,與時俱進,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導,讓語文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落地生花,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初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