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真實情境下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建構知識、提升能力。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實現“教—學—評”的深度融合,仍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精準設定學生學習目標,構建“學—教—評”一體化基石
在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索中,學生學習目標的精準設定是引領學生學習活動有條不紊進行、促成“學—教—評”深度整合的基石。學生學習目標的設定植根于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刻領會,以及對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全面剖析之中,要做到教學內容既契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又緊密貼合學生的真實需求。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重視情感體驗,促進感悟與理解力的提升。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以此為導向,設定明確、具體、可行的學生學習目標。例如,教師教學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探索古典名著”單元時,應深入理解課程標準,把握核心,依據學情設定學生學習目標。針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可設定的顯性目標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古典名著片段的閱讀,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理解故事情節,并能精確總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這一目標不僅直接響應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還通過具體的學習活動,確保了學生學習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評估性。
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分析是制訂學生學習目標的重要參考。應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所在及已有知識積累,設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教師在“探索古典名著”單元中,可通過問卷調查、課堂互動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對古典名著的興趣及已有的知識基礎等情況。基于對學生這些學習狀況的深入分析,設定隱性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與審美能力。針對這些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學習活動,如古典名著朗誦會、角色扮演、名著讀后感的寫作等,這些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他們深入挖掘古典名著中的文化內涵,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進而形成涵蓋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
學生學習目標的設定應是多元化的,不僅包括語言文字知識的積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等顯性方面,還應涉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的熏陶等隱性方面。在“探索古典名著”單元中,可通過對比不同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價值觀的融合。例如,在《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對比閱讀中,可引導學生分析兩部作品中英雄人物的異同,探討不同歷史背景下英雄人物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同時,還應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熏陶。在閱讀古典名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智慧,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道德品質和審美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確保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形式,還促進了“學—教—評”的深度整合,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標是學習活動的靈魂,它決定著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運用及學習評價的實施。因此,在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中,精準設定學生學習目標是確保學習活動有效開展及實現“學—教—評”無縫銜接的關鍵。教師通過深刻領會課程標準、全面剖析學生學習狀況、多元化設定學習目標及借助項目式學習框架等,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既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又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精細化教學內容,催化“教—學—評”深度融合
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整合是驅動“教—學—評”深度融合的核心引擎。在項目式學習框架下,教師應當圍繞項目主題精心挑選和整合教學資源,從而設計出既具挑戰性又富含趣味性的學習任務,以激發學生探索欲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中的“走進民間故事”單元為例,教師可以此為基礎,構建“民間故事傳承者”項目。在此項目中,教師不僅要選取經典的民間故事作為教學材料,還應引導學生多渠道搜集更多的民間故事進行對比閱讀與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系列遞進式的學習任務。首先,通過誦讀、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民間故事的語言魅力和曲折情節。其次,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故事的結構、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最后,鼓勵學生嘗試改編或創作新的民間故事,以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實現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在這一過程中,評價機制的融入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及家長評價等,形成全方位、多維度、多主體的評價體系。通過定期自我反思報告、小組討論記錄、教師觀察筆記及家長反饋等,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精準把握學生學習需求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評”的動態循環與深度融合。
教學內容的優化不僅在于知識的選擇與組織,還在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其主動學習。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通過精細化教學內容,設計具有挑戰性與趣味性的學習任務,并輔以全面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進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同時,《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這為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教學內容的優化提供了支持與方向指引,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實現“教—學—評”深度融合中的關鍵作用。
三、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確保“教—學—評”深度融合成效
多元化評價作為連接“教”與“學”的橋梁,對保障項目式學習中“教—學—評”深度融合的成效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
在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的“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單元,教師可以設計“回憶與展望”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并設計相應的評價量表,以多維度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達成度。在評價環節,教師可以構建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一方面通過評價量表,從內容完整性、創意性、語言表達等多個維度對學生的紀念冊和文章進行終結性評價;另一方面利用日常觀察記錄、小組討論表現、同伴互評及學生自我反思報告等形成性評價手段,全面跟蹤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其情感態度、團隊合作能力及問題解決策略的發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通過設立的“成長日志”或“同伴評價表”,引導學生定期反思自己的學習進展、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等,同時學會欣賞他人優點,提出建設性反饋意見。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增強學生自我認知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的融入為多元化評價提供了更為便捷、高效的途徑。教師可以利用電子檔案袋系統、在線評價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實時記錄學生學習軌跡,包括作品提交、討論交流、評價反饋等。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精準施策,還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促進其個性化發展。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判斷,還是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與調節。在項目式學習中,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能確保“教—學—評”深度融合成效,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其終身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一做法也響應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的創新評價方式,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多元化、過程性評價,提高評價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的要求,體現了時代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求。
四、深化教師引領作用,驅動“教—學—評”深度融合進程
在項目式學習的廣闊舞臺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習的引領者與促進者,其角色定位與功能發揮對推動“教—學—評”深度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一定要深刻理解項目式學習的核心理念,即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探究與能力培養,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強化引導功能。
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學習動態,通過定期的小組討論會、個別輔導及在線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并給予針對性反饋與指導。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通過設立“學習日志”“團隊反思報告”等機制,引導學生深入反思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培養其自我調控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教師還應成為學生情感的傾聽者與支持者,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與心理變化,特別是面對挫折與失敗時的情緒反應,通過積極的情感交流與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發其持續探究的動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只有不斷深化引領作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才能有效驅動“教—學—評”深度融合的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中“教—學—評”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中的“教—學—評”一體化模式會更加完善,從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長纓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