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培養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性的關鍵環節。如何幫助那些會寫但寫得不夠好的學生提升作文能力,在反復錘煉的過程中讓文字活起來;如何讓那些不會寫的學生逐步學會寫作,學會完整表達,將思維引向深入,一直是作文教學的難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筆者探索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提高生活敏感度,選材追求“平中見奇”
選材是寫作的首要環節,如何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閃光點,是學生習作的一大難題。很多學生寫作文時最頭疼的就是“無米下鍋”,覺得身邊的事太過平常,缺乏新意。其實,生活的豐富多彩不在于經歷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于我們能否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正如當代著名作家和散文家史鐵生雖長年臥病在床,但他對生活的觀察細致入微,即便是枕邊螞蟻爬過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激發他的寫作靈感,成就一篇優秀散文。
提高生活的敏感度,捕捉生活中不經意的瞬間,習作選材就能做到“平中見奇”。比如,學生可以嘗試做一些日常生活之外的新鮮事:給喜歡的作者寫一封信,真誠表達自己的讀后感,說不定能收獲一段跨越時空的友誼;探尋家族的歷史,追溯姓氏的由來,挖掘“傳家寶”蘊藏的動人故事……用心體味生活,習作選材就能獨辟蹊徑、不落窠臼。
當然,僅靠提高生活敏感度還不夠,還要學會從他人的視角審視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和見識,也是習作選材的重要途徑。閱讀名家名篇,學習他們敏銳獨到的洞察力,借鑒他們開闊新穎的選材視角,久而久之,自己觀察生活的角度也會更加新奇多元。總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用發現美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的點點滴滴,再輔之以博覽群書涵養的知識底蘊,定能讓習作選材出奇制勝、不落俗套,彰顯作者獨特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思考。
二、起承轉合,突出事件的曲折跌宕
寫事習作的關鍵在于突出事件的戲劇性,展現情節的曲折跌宕,吸引讀者興趣。很多學生寫記事文時,往往直奔主題,把事件的經過一筆帶過,缺乏張力和吸引力。比如“第一次學騎自行車”這樣的題材,有的學生可能只用寥寥數語帶過:“在爸爸的幫助下,我很快就學會了騎車。”這樣的敘述雖然言簡意賅,卻讓人感覺索然無味,缺乏代入感。
其實,學騎自行車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也有很多可以細細描摹的曲折:第一次在爸爸的攙扶下戰戰兢兢地踩住腳蹬,剛騎出幾步就重重摔在了地上,疼得眼淚直流……通過對學習過程中一次次失敗與嘗試的細致描寫,學騎自行車這件小事也能寫出跌宕起伏的效果,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挫折、堅持與成功的喜悅。
在敘述某些事件時,我們還可以放大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來渲染事件的曲折性。比如,寫“第一次演講”時,我們可以側重描寫登臺前的緊張與不安:站在后臺,聽到前面傳來的掌聲,我的手心滲出了細密的汗珠……雖然上臺演講的過程可能十分順利,但對心理的細膩刻畫,讓整個事件呈現出更多跌宕起伏的情節。
總之,寫事習作要學會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凸顯事件經過的曲折性,避免平鋪直敘、一蹴而就。在敘述的節奏上,可以多一些鋪墊和渲染,為高潮部分做好準備。在對事件本身的描寫上,要學會將自己代入其中,細致入微地還原每一個細節,讓讀者身臨其境。同時,學會刻畫事件進程中的心理波動,通過“內心獨白”讓故事更富張力。
三、巧用反差映襯,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
人物習作的精髓在于刻畫人物性格特點,塑造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很多學生寫人物時,往往流于表面化的描述,羅列事例缺乏深度和張力。要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除了要學會捕捉人物的獨特之處,還要學會通過巧妙的結構和語言渲染來突出人物個性。
在習作的布局結構上,可以采用總—分—總的模式,先對人物特點做概括式的點明,然后再選取典型事例加以細致描寫,最后再用一個點睛之筆升華主題。比如,在寫“我眼中的媽媽”這樣的題目時,開頭可以先概括式地寫媽媽是一個“手機控”:“如果說當代社會有什么瘟疫,那一定是‘低頭族’。放眼望去,地鐵里、飯桌上、公園里,大家都在埋頭玩手機。我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手機控’。”接下來可以列舉三個媽媽沉迷手機的具體事例,每個事例都細致入微地描繪媽媽玩手機時的神態和細節。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媽媽“手機控”的形象躍然紙上。最后,再用一個小故事總結,寫自己是如何幫助媽媽戒掉手機癮的,升華主題中彰顯親情的溫暖。這樣的結構布局,既有概括總領性的開頭和結尾,又有具體細致的分論述,能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在語言上,我們可以多用對比來渲染人物性格特點。如寫一個樂于助人的人物時,可以先從反面著筆,渲染他“冷漠自私”的假象,然后再話鋒一轉,從正面描寫他助人為樂的種種事例。反差越大,人物性格就越鮮明。此外,還要注意多方位、多側面地展現人物形象,避免單一和平面化。我們可以從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內心等多個維度去把握其性格特點。如在寫一個幽默風趣的老師時,就描寫他上課時妙語連珠的語言風格,課間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親和舉止,私下里卻常常露出憂郁沉思的神情……多側面的刻畫能讓人物更加立體豐滿,同時也展現出人性的復雜性,避免形象的簡單化、標簽化。
四、形神兼備,動靜結合,五感俱全地描繪風景
寫景習作的關鍵在于真切傳神地再現景物,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不少學生寫景時,常常局限于對景物的羅列式描寫,缺乏形象感和美感。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的,風景習作要做到形神兼備、動靜結合、五感俱全,如此才能真正寫出景物的神韻和美感。
所謂“形神兼備”,就是既要描摹景物的外在形態,又要揣摩其內在神韻。比如,在寫“泰山日出”時,不僅要細致刻畫日出時的壯闊景象,還要抒發自己由此產生的感悟,將美景與美感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寫出大自然的真正意蘊。
“動靜結合”指在習作中要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相結合。很多學生寫景時,往往只注重靜態描寫,這樣的描寫雖然優美,但略顯單調乏味。寫景習作要學會捕捉景物的動態變化,以此增強畫面感。
“五感俱全”強調在描寫景物時,要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很多寫景習作,僅局限于視覺描寫,缺乏多感官融合。我們將景色、聲音、氣味、觸感等融為一體,能讓景物呈現出更為豐富立體的美感。此外,在寫景時,我們還要學會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藝術感染力。
五、自評、互評、師評并重,在反復修改中提升語言能力
作文修改應構建自評、互評、師評并重的機制,以此激發學生主動修改的積極性,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氛圍。
在自評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審視文章,學會發現并解決問題。教師可提供一套修改參考標準,讓學生依據標準逐一排查文章中的問題。鼓勵學生勇于修改,不必擔憂文章會被改壞,讓他們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有學生在敘述事件的習作中,對事件起因的交代過于簡略,缺乏吸引力,教師可引導其嘗試“倒敘”手法,先描繪事件高潮,再回溯起因經過,觀察是否能更吸引讀者。又如,有學生在撰寫人物記敘文時,僅機械地列舉事例,缺乏情感深度,教師可鼓勵其在事例描寫中適當融入議論和抒情,以更好地展現人物個性。在自我修改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意外收獲,或突然找到文章的絕佳切入點,或靈感閃現構思出精妙比喻,從而在文字錘煉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互評環節,我們應充分利用生生互動的優勢,讓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可采取小組互評、結對互評等多種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關鍵在于營造積極向上、坦誠互助的修改氛圍。教師應鼓勵學生以欣賞的眼光閱讀對方文章,善于發現優點和亮點。既要勇于提出修改建議,又要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在互評交流中,學生能學到許多課堂之外的寶貴經驗。
在教師修改階段,應對學生的習作給予中肯評價,既要肯定其閃光點,又要指出不足。肯定優點時,教師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指出不足時,教師應避免籠統空泛,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加重視習作修改,逐漸養成“多改多練”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在習作訓練中給予恰當引導和點撥,寫作教學將實現“約而豐,簡而精”,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必將顯著提升。讓每個孩子愛上寫作、掌握寫作,是語文教師的共同理想,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前行。
作者單位 "陜西省白水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