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件代表建議、9場密集調研、跨界發言……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她依然“高產”,多件有分量的建議引發關注。談到自己高效的履職成果,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城市更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富申評估咨詢集團董事長樊蕓總結了三個關鍵詞:責任感、善調研、敢監督。
問:本次大會讓您印象深刻的關鍵詞有哪些?
樊蕓:這次大會讓我印象深刻的關鍵詞是——提振信心、直面問題、深化改革。過去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嚴峻復雜形勢,我們仍然能夠順利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這個特別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十分務實,在肯定成績的同時直面問題挑戰,提出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等目標任務,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部署,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振奮人心。
問:您向大會提交了12件代表建議,涉及科技創新、國企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中長期專項債、城中村改造融資、完善稅收改革等不同領域。這些建議是如何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調研過程?
樊蕓:2023年,我提出關于當前國企、民企、外企突出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之后,我每年分系列在全國人代會前再次調研。2024年,我作了關于民營企業貸款壞賬核銷問題的3個建議的發言。今年,我在會前調研了國資部門和國有企業,提出了《進一步激發國企活力 改革過度監督、指標考核、干部任用問題的建議》。
去年11月至全國人代會前,我進行了9場調研。去年11月,我安排了4場與城市更新相關的土地儲備企業、規資部門和住建部門的調研。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我提出了《關于土地儲備中長期專項債的建議》《關于支持上海城中村改造融資模式的建議》。春節前后,我調研了醫保部門、保險公司和藥廠。目前,我國有近萬億的商業健康保險市場。這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問題,更是提振消費大市場的問題。于是,我提出了《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推動商業保險進入醫保領域,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消費需求的建議》。
全國人代會開幕前,我還調研了科技管理部門、高科技創新企業和民營高科技企業。如何激勵科技成果轉化?如何激發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積極性?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我帶著對新領域的思考認真傾聽,最終形成了《關于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建議》,并在團組會議上作了審議發言。
問:面對新要求,您覺得代表需要提升哪些履職能力?
樊蕓:首先要有調查研究的能力。調研前,我會撰寫調研提綱,明確要調研的部門,選擇合適的調研形式,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在調研中,要有在“聽”和“看”中發現核心問題的敏感性和悟性。其次是建言獻策的能力。既要把了解到的情況準確地“說”出來,還要提出解決辦法。第三是督促問題解決的能力。在辦理回復稿形成前后、代表評價前后,甚至一直到人代會前,我一直和相關部門保持溝通,如果辦理難度較大,我就進一步提出尋找和優化解決問題路徑的建議。去年,我收到9封相關部門的感謝信,今年收到了至少10封感謝信,說明我的建議講到了關鍵處,引起了高度關注。代表一定要抓住有利時機和有效場景,持續不斷地督促問題的解決。
問:您的建議推動了很多重大問題的解決,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樊蕓:代表建議能夠推動問題的解決,說明“一府兩院”特別重視,這充分彰顯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和權威性。代表自下而上,通過調研收集人民群眾的呼聲,提出高質量的建議,反映給最高權力機關,辦理部門再自上而下,通過辦理建議,解決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真實體現。
履職十幾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代表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善于調研、敢于監督、持續監督,為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多操心建真言,才能更有力地推動重大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