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三載:
從青澀到從容的蛻變
3月3日 多云
晨光熹微,我整理著赴京履職的行裝,案頭靜靜躺著那兩份2月27日便已提交的建議,竟生出幾分從容自信的底氣。這已是我第三次踏上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征程。三年的時光在建議的字里行間流淌,將當初那個面對鏡頭手足無措的基層代表淬煉成如今能在民主協商的殿堂從容發聲的民意代言人。
記憶的膠片倒轉至初次履職的春日。彼時的我仍在反復修改建議文稿,鎂光燈下僵硬的微笑難掩內心的忐忑。猶記第一次分組討論時,攥著發言稿的掌心沁出細汗,卻仍要爭先道出基層的呼聲。那些青澀的印記,如今想來都化作滋養成長的養分。
三載履職路是見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課堂。從全國人大系統性的履職培訓,到上海人大代表論壇的智慧碰撞;從深度參與“兩高”各項工作,到走訪調研街道社區,每一次履職都在重塑我的認知維度。曾經局限于具體問題的線性思維,逐漸升華為統籌全局的系統觀念;那些街談巷議中的民生關切被鍛造成擲地有聲的議案建議。
壓力與責任如影隨形。人大代表不僅是傳聲筒,更應是政策落地的推動者。當看到建議轉化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具體舉措時,那份沉甸甸的獲得感遠勝過任何贊譽。
熒屏初綻:司法護航經濟發展
3月7日 陰
今天21:32,《〈現場〉對話大法官》第二季第三集在CCTV-12頻道播出,主題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有幸作為企業代表陪同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賈宇做客節目,聽賈院長講述上海法院護航營商環境的法治故事。
當晚,我邀請數位代表一起觀看節目,當鏡頭掃過自己略顯緊繃的肩線,我不再執著于畫面中的形象,而是沉浸于司法護航經濟發展的深層邏輯。大家熱烈地討論著,2024年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5萬億元GDP城市的背后,上海法院是如何為經濟“助跑”的??赐旯澞浚疑钋懈惺艿焦澞恐畜w現的司法溫度和智慧。三個案例充分展現了人民法院為做實公正司法、定分止爭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賈院長的解讀讓我們更加明確了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性,推動更多矛盾糾紛通過多元化解方式得以解決,切實增強了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市場的發展活力。
圓夢時刻:與時代同頻 為民生建言
3月9日 晴轉多云
春意漸濃的三月,首都的玉蘭已悄然吐蕊。翻開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提振消費”作為2025年度十大任務之首躍然眼前。這與我在基層調研中深切感知的民生脈搏緊密呼應。數據顯示,“預付式消費”年度交易額超過10萬億,投訴率高、“爆雷”事件頻現。這種“信任經濟”若不能筑牢制度監管,終將折損消費信心。
經過與盛弘、水慶霞代表的多次研討,我們聯名提交了《關于建立數智監管服務模式,促進預付式消費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建議通過區塊鏈存證、動態資金監管、建立信用畫像體系等科技利刃,為預付式消費裝上“安全閥”。
印海蓉代表了解到我們的建議正好和她《印記》節目的選題“促消費”吻合,于是相約3月9日13:00邊走邊聊做一集節目,我內心無比雀躍。其實2023年《印記》就曾邀約,但最終沒能如愿拍攝,一直心存遺憾,這次終于圓夢了。攝像老師喊出“完美收工”的瞬間,此前的遺憾已化作履職路上新的起點。那些在建議稿上圈畫的筆跡、在調研途中積攢的民聲、在錄制現場碰撞的思想,都將在鏡頭里生動呈現。
陳 達
(全國人大代表,東浩蘭生集團上海工業商務展覽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展部經理、工會副主席,上海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
既感使命光榮 亦知責任重大
3月5日上午 晴
今天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式結束后,走出人民大會堂,我內心的震撼仍然激蕩。人民大會堂內莊嚴肅穆,李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字句鏗鏘,勾勒出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作為一名參會者,我深刻感受到科技正在成為推動國家前行的核心力量。
報告中,“科技創新”被反復提及??偫硖岬剑谶^去一年中,我國在高端裝備、前沿技術領域取得諸多重大突破: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規?;\營;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超60%。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中國制造”的硬實力,更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下產學研協同攻關的效能。報告中還多次提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例如工業互聯網的規?;瘧煤椭腔鄢鞘薪ㄔO,預示著數字技術將更深層次重構生產與生活。令我尤為振奮的是,報告提出要“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總理強調要強化顛覆性技術研發、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并支持企業牽頭重大科技項目。
科技不僅是發展的引擎,更是國家戰略的支柱。作為科技工作者,我既感使命光榮,亦知責任重大。報告結束時,會場內掌聲如潮,代表委員們的眼神中充滿堅定。返回駐地賓館的路上,春風拂面,我心中的信念愈發明晰:科技強國征程上,每一份努力都將匯聚成時代的磅礴之力。
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架起堅實橋梁
3月5日下午 晴
在參加上海代表團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我再次深刻感受到科技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再次對未來的工作充滿期待。大家都對李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這是一個求真務實的好報告。
會議在下午三點開始,代表團所有成員齊聚一堂。代表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教育界的代表多聚焦教育領域展開討論,社會工作領域的代表更多地關注民生,科技界的代表則對科技創新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一名從事科技研發的工作者,我認為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的源泉,應用研究則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架起更堅實的橋梁,以促進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這些想法與我一直關注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謀而合。未來的路雖然充滿挑戰,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團結協作,就一定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問答之間 彰顯自信
3月6日 晴
今天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不同于昨天,這次會議除了上海代表團的全體代表以外,還吸引了中外記者的參與。記者在媒體區架起一排排“長槍短炮”,據說有80余家媒體、百余位記者。
新加入代表團的吳偉副市長首先發言,他對政府工作報告高度認同。同時,他向全體代表和中外記者介紹了上海在2024年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對此,我也感到十分自豪。隨后,八位代表從各自的角度為國家更好發展提出了建議。
代表們發言結束后,中外記者爭相舉手尋求提問機會。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營商環境優化、提振消費、浦東開發開放、高校人才培養、文化產品供給、抓住銀發經濟機遇、長三角一體化等成為提問聚焦的重點。代表們的回應,既有真知灼見,也有真情流露。問答之間,彰顯中國自信。會后,記者們表達了對這場開放團組會議的高度認同。國家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所有人創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不斷把中華民族推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黃勇平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