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月的春風拂過長城內外,全國“兩會”如期而至。坐在會場里,依然是第一時間拿起桌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尋找那些萬眾矚目的2025年中國發展KPI。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部署,有些不一樣。
首先是回歸“初心”,關注民生:從主要預期目標的“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到十項政府工作任務中的消費升級與安居工程、就業優先戰略以及教育醫療普惠化、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以及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報告以“民生為大”的鮮明導向,將“人的現代化”貫穿政策設計始終。這讓我想起去年在長三角調研時,一位基層工作人員說:“政策紅利能否真正落地,關鍵要看是否聽得到小巷里的聲音。”報告將頂層設計與基層訴求匯聚成政策落地的切實指引,讓百姓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具象的期待:便捷的跨省就醫、周全的“一老一小”照護、精準的就業服務……這些“關鍵小事”,也將重塑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發展,不再單單是宏大的經濟敘事,更是每一個微觀主體感知、參與、受益、回饋所匯聚成的磅礴力量。
其次是“創新”主導,鑄造發展:將“創新驅動發展”置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位置,通過制度創新與戰略布局構建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四梁八柱”;從強調“人工智能+”行動的戰略價值以及 “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到破解科技創新融資難題的“四項試點”,報告勾勒出中國新質生產力“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徑。報告中,“科技”一詞出現了30次,“創新”則出現高達40次。記得去年在安徽進行新質生產力考察調研時,一科技企業負責人提到“死亡谷”困境:研發投入占比超15%的企業,往往在成果轉化階段遭遇資金鏈斷裂。我與考察團的幾位成員進行了探討,并基于討論結果進一步完善了我的三件代表建議,通過構建個人破產制度為科技創業者破除債務枷鎖、優化稅收激勵引導資本長期賦能科技創新,同時完善對賭協議相關制度,以制度法治的共同完善筑牢“科技容錯—資本耐心—產業協同”的根基。
再次是提振“信心”,加大改革力度:民營企業的問題,也是各方討論和關注的熱點。對此,報告作出了以“信心”強“根基”的精準部署:從“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組合、4%左右的赤字率安排等,到明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通過解決拖欠賬款長效機制、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等舉措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政策工具箱”的精準施策,到“制度供給”的持續優化,報告中的“信心”邏輯貫穿始終。這意味著,未來我國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望實現“雙輪驅動”——既有政策“硬支持”的精準滴灌,也有制度“軟支撐”的持續滋養。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這個問題,還需要將相關制度改革向深層次推進。對此,未來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為民企增強發展信心;通過推進包括個人破產法立法等一系列舉措,更好地保護創新創業和企業家精神。同時,還需要從三個層面構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微觀層面,形成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鼓勵企業家大膽創新;中觀層面,完善資本市場,吸引長期機構投資者;宏觀層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全國人代會日程已圓滿結束,我的履職筆記上也增添了新的內容:“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讓每個市場主體都能在政策溫度中找到坐標,讓每個微觀主體都能在制度陽光里看見未來。”這,或許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溫暖的注腳。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