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航海一線,是一名遠洋船長,我肩負的使命就是要為廣大船員發聲,為祖國“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的中國夢發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前,我有二十多年的航海經歷。從大學畢業后成為水手登上甲板,一路成長為三副、二副、大副、船長,執舵的油輪從4萬噸級、6萬噸級、10萬噸級到30萬噸級,我有幸見證了我國航運事業的蓬勃發展,在深感自豪的同時,也深知船員們的心聲和期待。
航運業在對外開放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和保障性作用。航運離不開船舶,船舶離不開船員。船員隊伍是我國航運業的核心戰略資源,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國家總體安全保駕護航。然而,近年來我國船員隊伍處于持續流失狀態,其根源在于船員權益保障不足。只有系統性解決行業痛點,打造一支高素質、穩定可靠的船員隊伍,讓他們后顧無憂地馳騁海疆,才能為航運強國建設筑牢人才基石。
所以,履職兩年多來,我所提交的建議大多圍繞船員的權益保護展開。其中,“關于一體化推進簡化中國海員‘四證’辦理流程”的建議曾引發了船員群體的共鳴。一時間,業內的點贊和信件紛至沓來,相關部委也及時和我作了溝通解釋。原來,我國目前尚無專門的船員立法,關于船員職業管理和權益保障的規定,包括船員“辦證”的規定零星見于海上交通安全法、海商法、護照法等法律中,且基于陸地職業要求進行設計和規定,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尚顯不足?,F行的船員條例又因為立法位階較低,難以有效回應船員對權益保障的需求。
于是,問題又回到了“船員法”立法。其實,我在擔任代表前,就已經關注到這一議題。此前,中遠海運集團原董事長許立榮船長(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就曾向全國人大提出“船員法”的立法建議。當履職的接力棒傳到我的手上時,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在當選代表一個月后,我就撰寫完成了“關于加快推進我國船員法立法”的建議草稿。然而,隨著調研求證的深入,當初的建議稿不僅遲遲未能提交,還被我改得“面目全非”。
打磨建議的過程十分艱辛。工作使然,我經常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去年一年里,我就在遠洋30萬噸石油運輸船舶“新漢洋”輪上連續工作將近4個月。好在通信技術的進步和中遠海運集團給予我的支持,幫助我跨越了空間的障礙,在船工作期間,我可以通過海事衛星與岸上保持聯絡,集團還配備了專門且專業的岸基支持團隊,為我履職提供保障。休假在岸時,我便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參加代表履職活動和培訓“充電”上。為了寫好關于加快推進我國“船員法”立法的建議,我走訪了我國絕大多數航海院校、相關航運企業、船員服務機構,參加了數十場相關論壇活動,向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咨詢討教,并圍繞與“船員法”立法相關的主題撰寫了4篇論文。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的身邊凝聚起越來越多的力量。“船員法”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所有的調研、論證,僅憑一朝一夕、個人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這件反映了我國近200萬船員期盼的立法建議,是一代代船員努力推動的結果,它凝結了我國航運業的集體智慧。
今年是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三年。三年磨一劍,經過前兩年的學習和積累,到了拿出更多成績的時候,我的建議也在反復推敲修改中逐漸完善。今年全國人代會,我帶著行業的囑托和希望,鄭重地提交了建議,希望通過推動專門立法,完善船員群體的權益保障,建設高素質船員隊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中遠海運船員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遠洋船舶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