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用刺繡一樣的文字,為書中的人物量身定制了一件件文采華服。
第四十九回,在大觀園那場最盛大的雪后,薛寶釵穿了這樣一件外套: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作者連用十三個字做定語,分顏色、紋樣、工藝、質地、款式五個層次,才把這件衣服精雕細琢地描述完整。
翻譯成現代語言,這是一件藍紫色的、織著傳統斗紋紋樣的、采用西洋特別織造技術的、含有進口羊絨成分的鶴氅。所謂“鶴氅”,是一種傳統式樣的寬袍大袖的外套,自古為文人逸士所愛,穿在身,自具一番出塵的仙風道骨。鶴氅與雪景,在中國文化史上早有關聯。《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名士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時值微雪,名士孟昶碰巧看見,贊嘆說:“此真神仙中人!”《紅樓夢》里僅有林黛玉和薛寶釵穿過鶴氅,且都在這一幕雪景中。
張愛玲曾在《更衣記》里就中國文學作品對衣服和織物細膩的關注程度說:“唯有世界上最清閑的國家里最閑的人,方才能夠領略到這些細節的妙處。”讀著《紅樓夢》中描摹織物面料的精致細膩的文字,我眼前往往會浮現出一個人雙手摩挲著織物肌理,陶醉其中的情景。
為什么《紅樓夢》要這么一絲不茍、細膩感性地描述衣服呢?難道只是閑人的閑情嗎?
作者曹雪芹家三代出任江寧織造,在任近六十年,職責就是為皇家督造各種絲綢和服飾。曹雪芹自小耳濡目染,自然是這方面的行家。作者于此所傾注的匠心,是為了呈現物質性的、視覺的美,更是為了還原生活場景里的人,使衣飾與人物融為一體,最終完成人物塑造。而更深的籌謀,是為了作品的成立而整體性地、意向性地規劃了服飾、色彩和寫作方法。
王熙鳳: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王熙鳳身量苗條,體格豐腴,天生一副衣裳架子。她是怎么穿衣的呢?概括起來,基本上屬于什么最貴穿什么,怎么“熱鬧”怎么穿。
首先,緙絲和裘皮都是她的至愛。
緙絲是一種極為貴重的絲織品。它采用“通經斷緯”的織造方法,織出來的花紋有立體感,呈現出特別的藝術效果。民間稱“一寸緙絲一寸金”。自古以來,裘皮就是豪奢的代名詞。一入冬,王熙鳳就換上了這套居家行頭:頭上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身上穿著桃紅撒花襖,罩著石青緙絲灰鼠披風,下身是大紅洋縐銀鼠皮裙。她的帽子是貂皮的,披風是皮毛里兒、緙絲面兒的,裙子也是皮里兒的,不是緙絲就是裘皮。劉姥姥第一次見鳳姐兒時,眼里的鳳姐兒“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衣裝之奢華,氣度之悠閑,傳達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優越與傲慢。
其次,鳳姐兒追求色彩上的鮮艷熱烈。
在第三回,林黛玉從揚州遠道而來,第一次進榮國府見賈母的場景里,鳳姐兒第一次正式亮相。小說里這樣描述:“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主色調,是上身大紅襖,下身翡翠綠裙子。大紅撞翡翠綠,這是典型的王熙鳳配色。
鳳姐兒穿得奢侈,穿得濃烈,穿得搶眼,她的魅力,就是這股子烈火烹油的鮮活勁兒。顯赫的出身、春風得意的處境、好勝張揚的個性,一股腦兒地都從鳳姐兒的穿著打扮上體現出來了。
林黛玉:千江有水千江月
作者這么高調地寫鳳姐兒的盛裝,可是,對于林黛玉,寫法卻截然相反。
對黛玉的服裝、配飾、發型,閨房內的布置、日用器皿等具體信息,作者都極克制地不寫或少寫。就連黛玉的相貌,他也不做寫生式的描畫,只寫道:“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寫的純是氣質神韻。
作者太偏愛黛玉了,在中國傳統審美中,很有分量的八個字就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不寫,其實是生怕“著相”,讓讀者失去了想象空間。所以他不去限定,只是啟發聯想。對一位藝術家來說,克制是最難的。對一位作家來說,“不寫之寫”是最大的克制,也是最高明的寫作手法。作者期待的藝術效果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他想讓每個人在自己心里盡其想象,生成只屬自己、無可替代的林妹妹。
但“不寫”也非絕對,在第四十九回,作者打破禁忌,這就有了前文提及的那件黛玉的鶴氅。
大觀園的第一個冬天,一場盛大的初雪將天地變成了玉琉璃一樣的世界,姐妹們約好賞雪作詩,寶玉先到瀟湘館等黛玉,再一起去稻香村會齊眾姐妹。
為了踏雪,黛玉特地換了裝:身上是大紅羽紗面白狐貍里兒的鶴氅——與寶釵的蓮青色鶴氅不同,黛玉的是大紅色的,輕盈、溫暖、飄逸;腰間是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絳,頭上又戴了雪帽,腳下是掐金挖云紅香羊皮小靴。穿戴停當的黛玉,和寶玉一樣,都是一身奪目的大紅,然后“二人一齊踏雪行來”。
曹雪芹主動打破“不寫”的原則,為的是讓穿大紅羽紗鶴氅的林妹妹和披大紅猩猩氈斗篷的寶哥哥,在漫天的大雪里,“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在他們行程的終點——稻香村門外,眾姐妹齊聚一色,十來件大紅斗篷,“映著大雪,好不齊整”。
這時候,如果從高空俯瞰,天地晶瑩,一片白茫茫之中,一邊是兩點大紅,相伴迤邐而行;另一邊是十幾點綽約的紅,輝映著白雪。不遠處的櫳翠庵門前,更有一簇簇紅梅,開得如胭脂一般。
在這一幕,作者在寫衣服、刻畫人物的同時更進一步,推出了全書的主旨。
紅得逼人眼目的大紅斗篷,美得動人心魄的青春生命,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放出光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白茫茫大地與一叢美好的紅色身影相映,與紅梅疊加在一起,才是《紅樓夢》的精神意蘊。
《紅樓夢》的確想讓世人具備一種洞察,看到繁華過眼成空。但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大觀園里有過“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有過一群“割腥啖膻的脂粉香娃”,這美好的一切雖然都會成為過去,卻不會歸于空幻,不會隨其結束而失去價值。被珍惜過的,終會留下美好,留下溫暖。
賈寶玉:最愛穿紅
《紅樓夢》里最愛紅色,也最愛穿紅色的,并不是“金陵十二釵”里的姑娘們,而是賈寶玉這位怡紅公子。
賈寶玉和紅色的關聯,既是人物形象的關聯,又是一種重要的意象性關聯。他出生時嘴里銜的通靈寶玉“燦若明霞”,是紅色的,而神瑛侍者本就來自“赤瑕宮”。小說中寶玉的衣服也以紅色為主色。
寶玉自號“怡紅公子”,作者自號“悼紅軒主人”,小說又叫《紅樓夢》。“紅”是這部書的靈魂色,是靈魂意象,也是靈魂人物寶玉的標志色。因此,“紅”是《紅樓夢》這座藝術大廈里最核心的象征符號。作者把這個世界的美好,以及自己的深情,都寄托于一個“紅”字。作者和寶玉都是紅色與美好的守護者。
圍繞大紅色,作者為寶玉設計了專有且高級得多的服裝配色方案,加入柔和的秋香色、松花色,用以調和大紅;金色作為紋樣點綴,石青色則常用于外套,壓住里層的大紅色。
第三回,寶玉第一次出現在黛玉面前,身穿“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這是較為隆重的正裝亮相。第八回,他去探望身患小恙的寶釵,“身上穿著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第十九回,元宵節,元妃省親剛結束,寶玉去寧國府看戲,身穿“大紅金蟒狐腋箭袖”,這是賈府烈火烹油之勢在小國舅爺身上的投射。第七十八回描寫了他衣服的里層配色:松花色綾子夾襖,血點般大紅褲子,石青靴子。
松花色和秋香色屬于傳統中國色系里典型的植物系色彩。清朝前期曾經規定,秋香色、米色、香色等為皇家專用。松花、秋香兩種顏色,一者清新,一者穩重,都可以對大紅色起到很好的中和效果,且非常適合少年寶玉的身份、形象和氣質。
而寶玉服裝的紅配綠,則幾乎全然是一個意象性的表達,它象征著一場盛大的落幕。
全書的分水嶺是大觀園第二年的夏天,寶玉生日當天。作者為這預言性的一刻安排了最爛漫、最恣意的一次色彩秀:“寶玉只穿著大紅棉紗小襖子,下面綠綾彈墨袷褲,散著褲腳,倚著一個各色玫瑰芍藥花瓣裝的玉色夾紗新枕頭。”色彩各逞嬌妍,交相托出紅綠二色,呈現出極致之美。
紅綠二色意象還構成了寶玉的環境色,比如“怡紅快綠”。襲人姓花,茗煙姓葉,又是一處暗伏的“紅綠”對比。
從服裝到色彩,作者其實在下一盤大棋,其中的服飾不僅有讓人看花了眼的彩繡輝煌,最重要的是,這些服裝跟人物、情節,甚至主題都完全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有生命、有溫度的存在。
(摘自新星出版社《董梅紅樓夢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