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基于2012—2023年中國黃瓜貿易數據,運用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測算中國不同黃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構建CMS模型分析出口變化的驅動因素。研究表明,競爭力效應是影響中國黃瓜出口額變動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結構效應,交叉效應影響較小,且不同階段各效應產生的影響有所差異。基于分析結果,從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標準化水平、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 中國黃瓜; 出口貿易結構; 國際競爭力; CMS模型
中圖分類號: S64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2871(2025)03-188-09
Analysis of China’s cucumber export trade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LIU Sihan, ZHOU Chunyu, TONG Zijuan, XU Shaorong
(Yantai Institute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tai 26467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cucumber trade data from 2012 to 2023,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different cucumber products was measured us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The CMS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actors behind export changes. The study showed that competitiveness effect was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in China’s cucumber export value, followed by the structural effect, with cross-effect having a small impact. Additionally, the effect of these effects varied at different st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o optimize the export product structure, enhance export standardization levels,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China’s cucumber; Export trade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MS model
黃瓜富含維生素B2、胡蘿卜素、葉酸、丙醇二酸等營養物質和鈣、鐵、鎂等微量元素,口感嫩爽多汁,具有減脂美容功效,因而成為許多國家餐桌上常見的菜肴。據FAO統計,在中國,黃瓜栽培區域范圍廣,單位面積產量高,收益見效快,已成為許多地區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近幾年種植規模占全球黃瓜總面積的比重超過50%,產量占全球黃瓜總產量的比例超過70%。從進出口結構來看,中國是黃瓜出口大國,且出口規模遠大于進口規模。近年來由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嚴格的進口質量標準以及種植成本上升等原因,出口量有所下降,對中國黃瓜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1]。因此,探討中國黃瓜出口波動及其影響因素對強化黃瓜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筆者基于2012—2023年數據,在分析中國黃瓜出口貿易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利用恒定市場模型研究影響黃瓜出口貿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促進中國黃瓜出口創匯提供決策參考。
1 中國黃瓜出口貿易現狀
1.1 中國黃瓜生產現狀
黃瓜作為國民日常飲食中的主流蔬菜之一,近年來保護地栽培面積穩中有增,露地栽培面積趨于下降,生產呈現向優勢產區集中的趨勢[2],其中華北是中國最大產區,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0%以上,華中和華南地區分別占15%和13%。隨著黃瓜品種加速創新迭代,許多品種生長勢、抗逆性、豐產性等指標更加優越,收獲面積與總產量持續上升。由表1可知,2012—2022年中國黃瓜收獲面積由115.93萬hm2增長至131.15萬hm2,增長率為13.13%,占全球收獲面積的比例由54.79%波動上升至60.32%。產量由5 193.35萬t增長至7 730.73萬t,增長率高達49%,占全球黃瓜總產量的比例也由73.31%逐年增長至81.62%。
1.2 中國黃瓜出口規模
由圖1可知,近年來受綠色貿易壁壘盛行、全球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3],2012—2023年中國黃瓜出口量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由12.69萬t減少至6.36萬t,降幅高達49.9%。其中,2017年雖回升至10.98萬t,但隨后以35.86%的降幅迅速下降至2020年的7.04萬t,之后3年緩慢下降。出口額與出口量變化趨勢相反,由2012年的4 970.60萬美元波動增長到2023年的6 694.84萬美元,增幅約34.69%。黃瓜栽培、加工、流通等行業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流通成本的上升導致黃瓜單價漲幅較大,因此推測貿易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與出口單價上漲有關。
1.3 中國黃瓜出口貿易結構
1.3.1 中國黃瓜出口產品結構 根據HS編碼標準,黃瓜出口產品主要包括:07070000鮮或冷藏的黃瓜及小黃瓜、07114000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和20011000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及小黃瓜。由UN Comtrade中3種黃瓜貿易數據(表2),鮮或冷藏的黃瓜及小黃瓜的出口占主導,2012—2023年出口額呈“M”型增長了69.55%。其中,2012—2019年出口額由2 692.61萬美元持續增長至6 332.61萬美元,2023年下滑至4 565.37萬美元。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規模位列第二,出口額由2012年的1 931.65萬美元波動下降至2023年的1 105.46萬美元,其中2012—2019年降幅高達38.1%。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規模最小,出口額由2012年的346.34萬美元波動增長到2023年的1 024.01萬美元,總體增長1.96倍。
1.3.2 中國黃瓜出口市場結構 周邊國家和地區從中國進口運輸時間短、新鮮度高、爛果率低,基于成本收益因素和跨區域農業經貿合作持續深入發展,中國黃瓜出口市場分布呈現明顯的地緣特征,不同產品的主要貿易國不同,但均以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主。
(1)2012—2023年鮮或冷藏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業務覆蓋21個國家和地區。由圖2可知,中國對俄羅斯和中國香港的出口額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平均占比分別為51.31%和42.58%,二者占比合計超過93%。其中俄羅斯所占份額總體呈現負增長,由2012年的69.8%跌至2023年的37.47%,出口額下降10%。中國香港則大幅上升,由2012年的21.62%上升至2023年的56.4%,出口額增長4.2倍。蒙古與吉爾吉斯斯坦也是中國出口對象,但出口額較小,占比分別為2.48%和1.27%。中亞國家對國內農產品的保護力度較高,制度與貿易便利化方面相對落后且突發性社會安全事件頻發,對中國黃瓜出口存在一定的沖擊[4]。
(2)2012—2023年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僅覆蓋10個國家和地區。由圖3可知,日本作為主要出口對象,2012—2023年平均占比69.51%,出口額下降32.14%。其次是韓國,平均占比為17.99%,出口額大幅減少84.63%。日、韓兩國耕地面積有限且喜食黃瓜,中國是其主要進口來源之一,而出口額的下降折射出中國與日本、韓國貿易摩擦加劇,“肯定列表制度”、烏龍茶事件等貿易沖突使中國對日出口受阻,韓國制定一系列農藥管理制度和進口監查標準,阻礙了對韓出口的發展[5-6]。其他國家出口額則在極低的水平上略有波動,市場潛力亟待挖掘。
(3)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及小黃瓜易保存、運輸便利,符合許多國家和地區飲食習慣,出口覆蓋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市場。中國對日本與韓國的出口額多年來穩居前二,占比分別為56.46%和35.29%,合計占出口總額九成以上,其中對日出口額增長2.15倍,對韓出口額增長高達14.7倍,表明日韓對中國加工黃瓜產品依賴上升[7]。中國對其他國家與地區出口額極小,占比基本穩定。
2 中國黃瓜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
2.1 國際市場占有率
國際市場占有率(MPR)反映一國某產品出口競爭力或競爭地位變化[8]。MPR介于0~100%之間,該指數越大,表明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越強。公式表示為:
MPRij = Xij/Xwj。" " " " " " " " " " " " " " " " " " " " " (1)
其中MPRij為i國j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Xij為i國j產品的出口額,Xwj為世界j產品出口總額。MPR指數可分為四個區間:>20%、>10%~20%、≥5%~10%、<5%,依次代表該產品出口競爭力很強、較強、一般和很弱。
由表3可知,中國黃瓜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整體偏低,其中,鮮或冷藏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競爭力很弱,2012—2023年MPR呈現倒“V”型波動,由2012年的1.21%波動上升到2019年的峰值2.37%,之后波動回落至2023年的1.24%。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競爭優勢明顯下滑,其中,2012-2017年的MPR由18.50%驟降至10.29%,但仍保持較強的出口競爭力。2018—2023年間,除2022年外,其他年份MPR均介于5%~10%之間,出口競爭力轉為一般。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及小黃瓜出口競爭力雖然一直處于弱勢地位,但出口市場份額增速最快,MPR由2012年的0.63%波動增長到2023年的1.19%,增幅高達88.89%,展現出日趨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由表4可知,2019—2023年西班牙黃瓜的MPR居世界首位,始終保持在20%以上,展現出很強的出口競爭力。墨西哥、加拿大和印度黃瓜的MPR均在平穩中有所增長,其中墨西哥黃瓜MPR總體保持在16%左右,出口競爭力較強;加拿大黃瓜MPR由8.32%提高至11.41%,出口競爭力有所增強;印度黃瓜MPR在5%左右波動,出口競爭力一般。而荷蘭黃瓜的MPR雖由17.03%持續下降至14.19%,但仍保持較強的出口競爭力。相比之下,中國黃瓜MPR僅在2%左右,競爭劣勢明顯。
2.2 貿易競爭力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某產品進出口差額與該產品進出口總額之比,反映世界市場上一國某產品與別國該產品的競爭優勢比較,取值區間為[-1,1]。公式表示為:
TCij=(Xij-Mij)/(Xij+Mij)。" " " " " " " " " " " " "(2)
其中TCij為i國j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產品的出口額,Mij為i國j產品的進口額。TC<0,表示該產品的進口大于出口,越接近-1競爭力越弱;TC>0,出口大于進口,越接近1競爭力越強;接近0,則進出口基本持平。
由表5可知,中國黃瓜產品競爭力表現差異較大。2012—2023年鮮或冷藏的黃瓜及小黃瓜TC指數始終等于或接近于1,勞動力成本較低、品質較好等因素使得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顯著競爭優勢。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TC指數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由2012年的0.978 0跌至2023年的0.747 1,降幅高達23.60%,但整體出口額大于進口額,TC指數較大,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優勢。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及小黃瓜競爭力波動顯著,2012—2014年TC指數由0.4266穩步增長至0.4986,然而在2015年大幅下跌到0.2674,盡管次年TC指數反彈至0.5723,但此后競爭力持續下滑,2023年降至-0.2976,總體降幅高達72.42%。其中,2012—2021年出口額大于進口額,但2022年和2023年出現貿易逆差,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地位。
由表6可知,2019—2023年印度和墨西哥作為黃瓜的主要出口國,TC指數均高度接近1,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優勢。西班牙黃瓜的TC指數雖略遜于前者,但總體在0.9左右,展現出穩定的競爭優勢。而中國黃瓜TC指數由0.855 0持續下降至0.530 8,反映出中國黃瓜的國際競爭優勢雖明顯減弱,但仍處于一定的優勢地位。荷蘭和加拿大黃瓜TC指數均在0.5左右,均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其中荷蘭黃瓜的TC指數在0.5左右小幅波動,而加拿大黃瓜TC指數由0.340 8上升至0.589 8,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2.3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剔除了國家和世界貿易總量波動的影響,可較好地反映一國某產業出口的比較優勢[9]。公式表示為:
RCAij=(Xij/Xj)/(Xiw/Xw)。" " " " " " " " " " " " " " (3)
其中RCAij指i國j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Xij為i國j產品出口額,Xj為i國全部產品出口額,Xiw為世界j產品出口額,Xw為世界全部產品出口額。RCA指數值可分為4個區間:RCAgt;2.5,1.25≤RCA≤2.5,0.8lt;RCAlt;1.25和RCA≤0.8,依次代表該產品國際競爭力極強、較強、一般和較弱。
根據表7,除了2012—2016年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RCA指數值超過0.8外,其他年份中國黃瓜的RCA指數值都非常小,國際競爭力較弱。其中,鮮或冷藏、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及小黃瓜RCA指數值大多數年份在0.1左右波動,表示這兩種產品在國際市場處于明顯劣勢地位。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RCA國際競爭力由一般轉為較弱。隨著國際市場關聯度與日俱增,在國外出口補貼、先進生產技術、價格優勢等多輪外源性優勢擠壓下,中國黃瓜出口比較優勢面臨“難以抗衡”的局面[10]。
由表8可知,2019—2023年西班牙黃瓜在國際市場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最強,RCA指數始終高于10,表明西班牙黃瓜在國際市場所具有的比較優勢遠超其他國家。墨西哥、荷蘭、加拿大和印度的RCA指數均表現出較穩定的態勢,分別在6、5、4、3左右小幅波動,在國際市場均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而中國黃瓜的RCA指數僅為0.1左右,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地位。
3 中國黃瓜出口貿易影響因素CMS分析
3.1 模型構建
Tysynski[11]于1951年首次提出恒定市場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將一國出口產品實際變化的成因分解為出口結構和競爭力兩個維度,后經Leamer[12]、Milana[13]等學者不斷完善,已成為研究對外貿易波動和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工具。本文運用Jempa改進的CMS模型,引入進口需求、出口競爭力與二者的交互效應,并依據整體和結構變化的貢獻區分三大效應的來源[14],對中國黃瓜出口貿易波動的影響因素進行二層次分解。
第一層分解公式為:
[?X=j S0j?Q j +j?S jQ0j+j?S jQ j]。" (4)
△X表示兩個時間節點之間中國黃瓜出口總額變化量;S為中國黃瓜出口總額占世界黃瓜進口總額的比重;Sj為中國第j類黃瓜出口總額占世界第j類黃瓜進口總額的比重;Q為世界黃瓜進口總額;Qj為世界第j類黃瓜進口總額;0表示基期年份。
結構效應反映世界黃瓜進口需求變化引起中國黃瓜出口的變化;競爭力效應指出口額因中國黃瓜出口競爭力變化產生的波動;交叉效應指世界進口需求變動和中國黃瓜出口競爭力變化的交互作用對中國黃瓜出口額的影響。
第二層分解公式為:
[j S0j?Q j =S0 ?Q+(j S0j?Q j -S0 ?Q)]。 (5)
[j Q0j?S=Q0 ?S+(j Q0j?S-Q0 ?S)]。" " (6)
[" " " " "j ?S j?Q j=(Q t Q 0 -1)j ?S j?Q j+[j ?S j?Q j-" " " " " " " " " " " " " " " " " "(Q t Q 0 -1)j ?S j?Q j] 。" " " " " " " " " " " " (7)]
將結構效應分解為增長效應和產品效應,分別表示因世界黃瓜進口規模變化與中國黃瓜出口產品結構變動所導致的中國黃瓜出口總額的變化。競爭力效應分解為整體和產品兩部分,分別代表因中國黃瓜整體競爭力變化和中國特定種類黃瓜出口競爭力變化帶來的總出口額變動。交叉效應分解得到凈交叉效應與動態交叉效應,分別表示中國黃瓜出口結構變動與世界黃瓜進口規模或進口結構交互作用所引起的中國黃瓜出口總額的變化。
3.2 數據說明
筆者采用2012—2023年UN Comtrade與ITC MAP中黃瓜進出口貿易相關數據。考慮到研究初期世界處于經濟緩慢復蘇階段,2016年“一帶一路”倡議逐步從規劃走向落實、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以及2022年RCEP的正式生效,地緣關系、碳壁壘政策[14]、交通基礎設施連通性[15]等多維度因素的調整與競合均加劇全球經濟的波動和國際貿易分配格局的不確定性,因此將研究時期劃分為3個階段:2012—2015年、2016—2019年和2020—2023年,分解結果見表9和表10。
3.3 結果與分析
3.3.1 第一層次效應分解 由表9可以看出,2012—2015年為緩慢增長期,三大效應共同促進出口額增加505.24萬美元,其中結構效應對出口增長的貢獻最大,達96.68%,貢獻額為488.44萬美元,該時期世界黃瓜需求增加是促進中國黃瓜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原因。其次為競爭力效應,信息不對稱、黃瓜品牌效益不顯著、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競爭力效應的貢獻率僅為27.15%,帶來137.16萬美元的出口增長。交叉效應貢獻率為-23.80%,貢獻額-120.26萬美元,表明世界進口黃瓜需求與結構的變化與中國黃瓜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的變化并不匹配。
2016—2019年為快速增長期,三大效應共同促進出口額增加2 641.64萬美元。競爭力效應作為這一時期的核心驅動力,對出口增長的貢獻額高達1 827.18萬美元,貢獻率達到69.17%。其次是結構效應,對出口貿易的貢獻率為24.55%,貢獻額648.57萬美元,較第一階段下降72.13%,表明國際需求對出口額的影響力相對降低。交叉效應對出口額貢獻率最低,僅為5.24%,貢獻額138.33萬美元。隨著黃瓜精深加工、冷鏈保鮮等技術的升級,世界黃瓜需求總量的提升與中國黃瓜競爭優勢的增強共同促進出口創匯。
2020—2023年為持續下降期,出口額減少約193萬美元,競爭力效應與交叉效應均由正轉負阻礙出口發展。競爭力效應貢獻率最高,為745.28%,貢獻額-1 438.33萬美元,這一階段世界市場需求雖持續增長,但在新冠疫情下,政策性貿易管制措施、防疫成本增加及訂單違約風險等因素導致貿易競爭力大幅下滑。交叉效應貢獻率為198.80%,貢獻額為-383.67萬美元,世界市場需求的增長未能抵消中國黃瓜競爭力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結構效應貢獻率轉為負值-844.08%,貢獻額1 629.01萬美元,表明疫情防控形勢雖嚴峻,世界市場需求的增長仍部分抵消了競爭力萎縮效應。
3.3.2 第二層次效應分解 (1)結構效應。結構效應的分解上,3個時期增長效應均為正值且顯著提高,貢獻率分別為25.02%、24.59%和-987.23%,拉動出口額增長126.42萬美元、649.47萬美元和1 905.27萬美元,表明世界黃瓜進口規模的擴大成為持續拉動出口額增長的關鍵(表10)。產品效應持續下降且僅在第一階段為正值,貢獻率71.65%,推動出口額增長362.02萬美元,第二、第三階段貢獻率分別為0.03%和143.15%,使出口額依次減少0.9萬美元和276.26萬美元,表明中國黃瓜出口產品結構未能很好地適應世界進口需求結構的變動。(2)競爭力效應。競爭力效應的變動主要取決于整體競爭力效應。整體競爭力在第一、第二階段貢獻額迅速增加4.8倍,分別為369.42萬美元和1 787.74萬美元,貢獻率為73.12%和67.68%,說明中國黃瓜產業持續改進種植技術與加工工藝,供給側結構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將競爭優勢整體拉大,但疫情暴發后,物流管控、衛生檢疫等因素使得整體競爭力大幅逆轉,出口額下降1 643.61萬美元,對當期出口變動貢獻率達851.65%。產品競爭力持續大幅上升,第一階段貢獻額為-232.25萬美元,在第二階段由負轉正達到39.44萬美元,之后成倍增長至205.28萬美元,但貢獻率總體不高,分別為-45.97%、1.49%和-106.37%,表明不同市場的特定產品競爭力的穩定性仍有待加強,對出口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明顯。(3)交叉效應。動態交叉效應和凈交叉效應在3個階段的貢獻額和貢獻率不同,但驅動方向一致,在第一、第三階段均有負向效應,在第二階段有正向效應。其中,動態交叉效應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第一、第三階段貢獻率分別為-23.20%和143.81%,引起出口額分別下降117.2萬美元和277.54萬美元。在第二階段貢獻率僅為4.64%,貢獻額122.51萬美元,促進效果不明顯。凈交叉效應在第一、第三階段貢獻率為-0.61%、54.99%,引起出口額分別下降3.06萬美元和106.37萬美元,第二階段貢獻率僅為0.60%,帶來15.82萬美元的出口增長,出口拉動作用很小。表明盡管中國對出口結構進行了調整,但世界市場競爭加劇、中國黃瓜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等因素導致出口未能及時適應世界需求結構的變化。
4 結論與對策建議
4.1 結論
以2012—2023年中國黃瓜出口相關數據為基礎,運用MPR、TC和RCA指數分析中國黃瓜國際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構建CMS模型分析出口變化的驅動因素,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中國黃瓜出口貿易現狀顯示,中國黃瓜出口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鮮或冷藏和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出口額均在波動中提高,而暫時保藏的黃瓜出口額明顯下降,鮮或冷藏的黃瓜的出口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從出口市場結構來看,中國黃瓜出口市場集中度較高,以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主。
第二,MPR、TC和RCA指數顯示,2012-2023年中國黃瓜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整體偏低,出口競爭力與西班牙、墨西哥等出口大國相比處于明顯弱勢地位。中國黃瓜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位于第四位,在國際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不同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存在明顯差異,鮮或冷藏、暫時保藏的黃瓜競爭優勢較強,而用醋或醋酸制作的黃瓜則處于明顯劣勢地位。中國黃瓜整體RCA指數極低,與西班牙、墨西哥、荷蘭等國相比差距很大,比較優勢十分微弱。
第三,由CMS模型剖析中國黃瓜出口增長驅動因素。研究顯示,中國黃瓜出口的波動主要取決于競爭力效應。中國黃瓜在選種培育和加工流程上的優化提升了其國際競爭力,加之世界對黃瓜進口需求增加,中國黃瓜出口額持續增長。然而,中國黃瓜出口結構未能及時適應全球進口需求結構的變動,同時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中國黃瓜的整體競爭力遭受了嚴重打擊,市場需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競爭力萎縮帶來的出口額下降,但出口的總體增長仍未達到預期。
4.2 對策建議
4.2.1 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延鏈增值 進一步把握世界黃瓜需求發展動向,及時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暫時保藏的黃瓜及小黃瓜仍是中國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未來應加強區域特色品牌建設,打造中國黃瓜綠色高品質的國際形象和優良口碑,充分發揮優勢產品的規模效益[16]。擴展延伸產業鏈,向前建立標準化現代化黃瓜生產基地,向后重點發展精深加工技術,利用產業集聚效應優化資源配置。同時加強黃瓜泡菜、黃瓜籽粉等產品開發,加快黃瓜胼胝、黃瓜酶等黃瓜活性成分產品研制進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與附加值。
4.2.2 提高出口標準化水平,實現生產降本提效 在產品端應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對標國際準入門檻制定更高標準的生產技術和制度規范體系,加大黃瓜良種選育、種植推廣的扶持力度,完善全產業鏈質量監控體系,提高生產品質的同時規避國外技術性壁壘。綜合考慮當地生產條件、種植品種等因素,因地制宜對生產經營者開展技術規范培訓與指導,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提高。中國黃瓜生產現代化水平低、出口對保鮮技術要求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值的提升,通過強化冷鏈物流建設與優化貯藏技術、創新智能環控生產技術等方式[17]能夠有效提高黃瓜生產效率與現代化水平,增強出口競爭力。
4.2.3 拓展多元出口市場,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中國黃瓜出口市場較為集中,因此應在與現有貿易伙伴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多元化出口戰略。發揮“一帶一路”“RCEP”等制度優勢,以鞏固東亞、俄羅斯市場為基礎,擴大北美市場,繼續開拓有發展潛力的西亞、歐洲等市場,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黃瓜出口格局。通過協商談判、建立黃瓜交流平臺等方式加強與貿易對象的產品交流與宣傳,增強中國黃瓜對外貿易的互補性,為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提供持續動力[18]。
參考文獻
[1] 陳柄嶸.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影響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4.
[2] 惠成章,劉術均,劉愛群.新時期我國黃瓜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3(6): 85-87.
[3] 耿欣娟.中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1.
[4] 潘子純,馬林燕,田蓬鵬,等.進口國突發性社會安全事件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24(9):142-164.
[5] 郭林宇,周超,宋欣欣,等.我國農產品出口韓國受阻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基于農藥殘留視角[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2,24(10): 14-22.
[6] 方圓圓.中日韓自貿區框架下的三國農產品貿易研究[D].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2023.
[7] 樊晶慧,朱方林.中美農產品對日本市場出口優勢比較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3): 230-235.
[8] 張金昌.用出口數據評價國際競爭力的方法研究[J].經濟管理,2001(20): 17-25.
[9] 桑百川,王紹逾.美國制造業回流政策對競爭力的影響:基于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22(5):71-82.
[10] 何邦路,雷志櫻,吳秀敏.為何逆差越拉越大: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結構、逆差邏輯與破局之道[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10): 141-158.
[11] TYSZYNSKI H.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ing commodities[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1,19(3): 272-304.
[12] LEAMER E E,STERN R M.Quantitativ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Boston:Allyn and Bacon,1970: 171-183.
[13] MILANA C.Constant-market-share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4(4):453-478.
[14] 符大海,王妍,張瑩.國際貿易中的碳壁壘:發展趨勢、影響及中國對策[J].國際貿易,2024(4): 25-35.
[15] 焦敬娟,馬王鈺青,李紅昌,等.連通性對中國國際貿易影響研究: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J].地理科學,2023,43(4):629-637.
[16] 于愛芝,佘惠靈.我國蛋雞產業品牌建設發展現狀及優化理路[J].中國禽業導刊,2024,41(7): 34-38.
[17] 李慧穎,王孟偉,白麗.中國辛辣類蔬菜出口貿易空間關聯與溢出效應:基于RCEP框架下的實證[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2): 136-145.
[18] 茅海軍,胡帥奇.SPS對中國向東盟出口農產品影響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3(11): 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