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因虧空巨大,獲罪入獄,曹家變賣家產償債,卻被彈劾轉移財產。雍正帝震怒,次年正月下令查抄曹府,曹家被遣返北京歸旗。從此,“呼吸會能通帝座”的江寧織造曹家曹寅一支一敗涂地。時年,曹雪芹13歲。
繼任江寧織造隋赫德奏折提及“細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處,共計四百八十三間”。這些房產究竟在南京何處?到目前為止,經專家學者考證認定的曹家住房僅有江寧織造府、隨園、丹鳳街紹德堂三處。反復推敲隋赫德奏折中“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處”的表述,如果將“房屋并家人住房”的概念涵蓋并外延至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府邸、宅院、園林及家廟中的所有房屋(建筑物)等,即可大致厘清十三處,四百八十三間房產之所在。
自康熙二年(1662)曹雪芹曾祖父曹璽在南京任職起,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這些府邸、宅院、園林、家廟遺址迄今已360余年,集中分布在利濟巷大街江寧織造府(署)周邊約三四公里的區域內,有倭緞堂(今常府街24號大院內)、西園(太平北路原大行宮小學校園內)、紹德堂(今丹鳳街)、雞籠山、香林寺(今太平門內佛心橋37號)、萬壽禪寺(今中山東路291號)、水月庵(今珠江路太平橋以南)、曹公祠(今雨花臺)和小倉山麓的隨園(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內)。
一、江寧織造府(署)
江寧織造府建于清初江寧府上元縣地界,其遺址即今南京大行宮一帶。東起利濟巷,南起吉祥街(今太平南路),西至碑亭巷,北對兩江總督府(今總統府)。
〔乾隆〕《上元縣志》卷3《廨署》:“江寧織造署,在督院前街內,有圣祖行宮。”〔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卷12《建置》:“江寧行宮,在江寧府治利濟巷大街,向為織造廨署,圣祖南巡時,即駐蹕于此,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鏡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臺諸勝?!薄餐巍场渡辖瓋煽h志》卷5《城廂》:“大行宮,向為制造廨,圣祖南巡時,駐蹕于此。”可見,江寧織造府先是康熙帝南巡時充作行宮,后乾隆帝下江南時改建,正式作為行宮,到了同治年間,就把這個江寧織造府所在地方命名為“大行宮”。
江寧織造府曾是曹璽、曹寅、曹颙和曹頫祖孫三代辦公的地方,專差久任,前后一個甲子??滴醯勰涎矔r,有四次是曹寅接駕的,《紅樓夢》第十六回趙嬤嬤言“獨他們家接駕四次”,藝術再現了那盛大的場面。
2004年,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123號的江寧織造署遺址范圍內開工復建,于2013年5月1日對外開放,并更名為“江寧織造博物館”。
二、江寧織造倭緞堂
常府街24號大院內迄今尚存一座清代建筑大殿。
〔光緒〕《續纂江寧府志》卷7《建置》說:“織局舊在西華門大街漢府內?!薄睬 场督贤ㄖ尽肪?50云:“織染局系明代漢王高煦舊第,故相沿稱為漢府。”〔同治〕《上江兩縣志》卷13引仇善培云:“在西華門漢府地方者紗、、段、裝、蟒等機五百五十四張。有坊曰‘尚方華袞’。在常府街橋者,曰‘倭紬堂’,有倭絨、素段等機四十六張。每年約織萬數千匹,遭亂皆毀……往時又有神帛堂,在駐防城北安門內,額設誥命制帛機六十八張?!庇謸S冊檔案記載,江寧織造署下設織造局三處:織造機房(在漢府街一帶)、倭鍛機房(在常府街一帶)和誥帛機房,誥帛機房也稱神帛堂,在北安門內。乾隆三年(1738),倭緞堂設有織機46張,人匠236名,年產倭緞一萬多匹。紅學大家周汝昌先生在他的《紅樓夢新證》中亦引用以上記載,據此可見,常府街24號大院內的這座清代建筑應是倭緞堂的一部分遺址。
2014年秋季,在北京中國書店書刊資料文物拍賣會上,有多件清代云錦織品同時上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914號清乾隆皇家御用紅底金鳳牡丹織金漳緞拍賣品。倭緞名似產自日本,實則福建漳州、泉州所產,所以也叫漳緞,在清代被奉為比云錦更稀罕的“珍品”,主要用于封賞。曹寅奏折曾提到經辦倭緞,江寧織造撤銷后,倭緞也就完全銷聲匿跡了。這件拍賣織品通幅金碧輝煌,特有的起絨技藝使其紋飾更加富有立體感,有“絲綢上的浮雕”之譽,其緞尾嵌織有“江寧府江南織造倭緞堂”的款識,與文獻記載吻合。
三、曹家會客的重要處所——西園“楝亭”
根據曹寅的《楝亭集》考證,江寧織造府的西花園簡稱西園,內有西池、西亭、西軒、楝亭、鵲玉亭、鵲玉軒等景點。曹寅《西池》詩云:“曉風吹動木蘭橈,兩岸無人過板橋?!笨梢姵厣嫌袠?,池中可以劃船。
1984年8月17日,南京市幼兒教育館在離江寧織造府原址向北數百米處的大行宮小學東南角破土動工。當地基開掘到1.4米深處時,地下突然露出一垅完整的假山石基和一些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此時離玄武區文管會發出“征集曹氏家族遺址”公告整整一個月。后又在1.6米深處發現石基北側的下層有多種條石襯底,并有木樁殘基,呈現出西池南河沿的舊貌。開掘中發現的胭脂紅、深綠色、藍錠色、中綠和草綠色染料,證明這里確與江寧織造署有關。此外,還發現黃臘一塊,以及“大清雍正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和有“怡”字殘留片,另有飾有五爪蟠龍圖案的瓦當和滴水,這些都是皇家行宮中亭子上用的,從而推斷這里就是曹家的楝亭所在,因此確定了江寧織造府西花園遺址的范圍。
楝亭是曹家會客的重要處所,據葉燮《楝亭記》和尤侗《楝亭賦》所記,曹璽在康熙二年(1662)任江寧織造后,曾在西花園中手植楝樹一株,“久之,樹大可蔭,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楝亭”。“言令二子,讀書其下”,這二子就是曹寅和曹宣??滴醵辏?684),曹璽病故,曹寅為了紀念他的父親,把“楝亭”作為自己的別號和文集的書名。
四、曹家祖宅——紹德堂
紹德堂在江寧織造府西北方向,相距一二公里,曾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居住過的曹家祖宅。珠江路丹鳳街一帶民間有個傳說——丹鳳街與雙龍巷的相交處有座皇帝奶媽住過的房子。根據文獻記載,曹寅的母親孫氏當過康熙帝的保姆,康熙帝南巡時曾在曹家接見孫氏。
關于紹德堂,據著名紅學家、南京大學教授吳新雷考證:《曹璽傳》中有相關記載,“孫颙,字孚若,嗣任三載,因赴都染疾,上日遣太醫調治,尋卒,上嘆惜不置。因命仲孫頫復繼織造使者,頫字昂友,好古嗜學,紹聞衣德,識者以為曹氏世有其人云”。曹頫“好古嗜學”“紹聞衣德”(《尚書·康誥》),這是對曹頫頗為稱職的評價,說他能夠繼承曹璽、曹寅和曹颙的遺志,為朝廷忠實服務。再從紹德堂遺址的發現情況來看,據說那里存有康熙時的匾額,題為“紹德堂”,可以相互參證。
徐恭時撰寫的《曹雪芹傳略》中記載:“曹家在江南生活了一個甲子之久,在金陵除織造署及西花園為居息之地外,在小倉山房置有‘曹園’,在雙龍巷筑有‘紹德堂’及層樓園宅……”這也說明紹德堂為曹家所建。有文獻記載,有物證,有傳說,紹德堂為曹家在南京的祖宅。
惜之!這座極富歷史和文物價值的紹德堂,至今已經蕩然無存!
五、曹家祖廟在雞籠山
說及曹雪芹先世與南京的淵源,必須從南京雞籠山說起。雞籠山又名北極閣,位于南京市玄武區,東連九華山,西接鼓樓崗,北近玄武湖,乃紫金山入城余脈。因形似雞籠得名,高約百米,古時是金陵城中重要制高點,歷經更名,南朝稱雞鳴山,明初名欽天山,清初俗稱北極閣。
曹雪芹的兩位顯祖——宋武惠王曹彬和明安國公曹良臣都有廟祀于雞籠山?!部滴酢场督瓕幐尽烦局小恫墉t傳》云:“曹璽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樞密武惠王裔也?!辈墉t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武惠王即曹雪芹之遠祖?!端问贰份d,開寶七年(974),曹彬伐江南,駐軍采石磯。因其進次秦淮,陳兵十萬于金陵城下,迫使南唐后主李煜投降,避免一場血戰,民感其德,建廟于雞籠山祀之。
《洪武京城圖志》云:“功臣廟,國朝建雞籠山南,凡本朝開國元勛,功在社稷,澤及生民者,則祀于此?!庇忠姟睹鲿酚性疲骸暗蹥J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曹良臣,凡等二十一人。”
曹雪芹的兩位顯祖曹武惠王、曹安國公廟祀雞籠山,固有曹雪芹家族祖廟在雞籠山之說。至今,雞籠山依舊蔥蘢,而曹家顯祖曹武惠王、曹安國公廟已無存。
六、殘存一座大殿的香林寺
1975年初,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佛心橋37號大院內發現了“香林寺廟產碑”。碑文刻:“前織造部堂曹大人買施秣陵關田二百七十余畝,和州田地一百五十余畝?!绷⒈畷r間是嘉慶三年(1798)九月,“前織造部堂曹大人”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曹家既為香林寺大施主,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鐵檻寺的地方很多,第十五回中寫道:“原來這鐵檻寺原是寧榮二公當日修造,現今還有香火布施?!边@和曹家布施香林寺香火相合。《紅樓夢》中寫鐵檻寺的方位時云:“寧府送殯儀路熱鬧非?!偙艰F檻寺大路而來”,“小廝帶著轎馬岔出人群,往北而來”,“秦鐘遠看寶玉所騎的馬……跟著鳳姐的車往北而去”。書中從寧榮府“往北”去鐵檻寺,現實中與從江寧織造府往北去香林寺的方位相同,香林寺即是《紅樓夢》書中的鐵檻寺,是可信的。因為香林寺是康熙帝賜名,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不便直言,就采用了“真事隱”的藝術手法,改稱“香林寺”為“鐵檻寺”。至今香林寺還殘存大殿一座,殿后還有三株古銀杏樹,郁郁蔥蔥!
七、曹家家廟——萬壽禪寺
1991年3月12日,就在距離江寧織造府原址不足百米處的中山東路逸仙橋附近,意外發現了曹家家廟——萬壽禪寺。萬壽禪寺不僅有史籍可考,還有殿堂石碑為證。
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初四日,曹寅在給康熙帝的奏折中說:“普提子織造局內所種四粒,已出一棵,枝杈葉色相同,惟葉下有刺,少異于眾。萬壽庵、水月庵兩處所種,亦俱于六月內各出一棵?!崩^任江寧織造隋赫德在雍正六年(1728)七月初三日給雍正帝的奏折中談道:“竊奴才查得江寧織造衙門左側萬壽庵內,有藏貯鍍金獅子一對,本身連坐高五尺六寸。”
曹敦沐、許琦編著的《曹雪芹與南京》記錄了1991年3月12日踏勘萬壽禪寺及碑刻的情況:萬壽禪寺位于中山東路逸仙橋東面291號院子內,殘存一座大殿,原有三座殿堂,民國時期開中山東路時,第一、二座殿堂被拆了。殘存殿堂長15米、寬10米,殿內木柱雖經日月銷蝕,仍可見紅漆斑駁,系清初建筑風格。隔壁289號院內水龍頭旁有一石碑,碑刻“壽、禪、寺”三字清晰可見,“萬”字斷裂,僅剩一角。碑身長200厘米、寬62厘米、厚13厘米??梢姡f壽禪寺即是奏折中所說的“江寧織造衙門左側萬壽庵”。
至于萬壽庵如何演變為“萬壽禪寺”的,南京地方史志均沒有記載。隋赫德奏折中仍稱“萬壽庵”,雍正帝對曹家有敵意,是不會將“庵”改為“寺”的。有人推測,可能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將江寧織造署正式改建為行宮時,“萬壽庵”被改為“萬壽禪寺”。
八、《紅樓夢》中的“水月庵”在太平橋
從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初四日曹寅給康熙帝的奏折中可知,水月庵離江寧織造署不遠。
菩提子是皇上傳旨賜種的,所以曹寅鄭重其事地在織造局、萬壽庵和水月庵三處下種,居然出苗成長,欣慰之余,便將之作為喜訊上報。皇上賞賜的菩提子不是隨便亂種的,曹寅必得選定可靠的地方播種,織造局是他直接管轄的,萬壽庵和水月庵則是他的家廟。
那么,這水月庵究竟在何處?袁枚所著《隨園詩話補遺》記載:“金陵水月庵有僧鏡澄,頗能詩。閉戶焚修,名場竟不知有此人,殊可敬也?!边@使我們推論出水月庵在金陵即南京。
清末陳作霖《東城志略·志山》中云:“正覺寺,初名水月庵,嘉慶中,僧鏡澄獲妖人方榮昇,奉敕改建,規模宏敞,予猶及見之?!边@說明,在嘉慶年間,水月庵已經改名為正覺寺了。
1926年胡祥翰著《金陵勝跡志》說:“正覺寺,初名水月庵,在太平橋南。”這和〔同治〕《上江兩縣志》上的圖示是相符的,可見水月庵就在珠江路附近的太平橋以南。
清代鄧啟賢繪制的《江寧省城圖》,亦標明水月庵在竺橋附近。曹敦沐、許琦編著的《曹雪芹與南京》記載:“曾有考證人員走訪過住在后宰門,年逾古?。?1歲)的沈宏模老人,他是水月庵最后一位僧人(后還俗)。他說,這緊靠太平橋南東側的大悲庵(即水月庵),門對大悲巷,鎮風水,有八間房,供觀音菩薩,1946年還有15人,靠做佛事維持生活,無廟產。1990年前后,庵房拆除蓋樓房,為居民住宅?!?/p>
水月庵地處的太平橋在江寧織造府正北面,相距不到1公里,距離香林寺也不過二三里路,這與曹雪芹筆下的“水月庵離鐵檻寺不遠”的記載完全吻合。水月庵在康熙時代就已存在,曹寅可能是施主,給予資助,一度歸他掌管。所以曹雪芹直呼其名,將它寫入《紅樓夢》。
今太平橋、大悲巷尚在,水月庵已無存。
九、有文獻記載、有址無遺存的曹公祠
曹公祠是南京云錦業界人士為感恩曹寅,在南京雨花臺為其修建的祠堂。
康熙二年(1662)至雍正五年(1727),在長達65年的時間內,曹雪芹家族三代4人任江寧織造,負責監理向朝廷供應云錦、絨、緞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乾隆十一年(1746)袁枚監修的〔乾隆〕《江寧縣新志》卷10《祠祀志》載:“曹公祠在雨花臺,祀織造曹公寅,康熙間建?!薄补饩w〕《續纂江寧府志》卷15云:“江寧機房,昔有限制,機戶不得逾百張,張納稅當五十金,織造批準注冊,給文憑,然后敢織,此抑兼并之良法也。國朝康熙間,尚衣監曹公寅深恤民隱,機戶公吁奏免額稅,公曰:‘此事吾能任之,但奏免易,他日思復則難,慎勿悔也。’于是得旨永免,機戶感頌,遂祀公于雨花岡,此織造曹公祠所由建也?!?/p>
文獻中記載的其人、其事、其址是很清楚了,曹公祠究竟在雨花臺何處?筆者曾多方求證,數次實地踏勘,翻山越嶺,踏遍地圖標識的整個雨花臺(岡)區域,沒有一點痕跡可尋。
十、曹家林園——隨園
隨園原系清康熙年間曹家三代任職的江寧織造府所有,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曹家被抄家,即歸繼任江寧織造隋赫德所有,是為隋園。乾隆十三年(1748),“園傾且頹,弛其室為酒肆”,為江寧知縣袁枚購得。次年,袁枚辭官,銳意經營20余年,易“隋”為“隨”。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隨園為夏官丞相所居,惜毀于同治初湘軍圍困天京戰役。
袁枚在《隨園詩話》里面講,《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即吾家之隨園也”。那么,袁枚講的有沒有道理呢?盡管紅學界對此有爭議,但筆者認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地理位置上看,清代江寧織造府原址在今總統府對面一帶已經是確定的,2007年已經在原址位置上重建了江寧織造博物館。而曹家的西花園(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之一)即在距離江寧織造府1公里左右的小倉山,這個推論是可以成立的。
與袁枚有過交往的裕瑞在《棗窗閑筆·后紅樓夢書后》(稿本)中云:“聞袁簡齋家隨園,前屬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約在康熙年間。書中所稱大觀園,蓋假托此園耳。”“新紅學”的開創者胡適也主“隨園說”,他在《紅樓夢考證》中說:“袁枚在《隨園詩話》里說《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即是他的隨園。我們考隨園的歷史,可以信此話不是假的。”
鑒于隨園和大觀園的“原型”關系,南京有關部門于20世紀90年代,在隨園一角的烏龍潭籌建了南京曹雪芹紀念館。紀念館前方一尊手捧書卷的曹雪芹坐姿雕像立于沁芳橋旁,左側的石碑題“大觀園故址一角”,右邊一塊大石頭上寫著“石頭記”三字,楹聯“幾番成敗興衰,引來筆下幽思,心中血淚;多少悲歡離合,寫出人間青史,夢里紅樓”,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曹雪芹的一生。
隨園是曹家在南京的歷史遺跡之一,可謂“天下所稱名園也”, “雖無奇偉之觀,自得曲折之妙”。而《紅樓夢》“大觀園之結構,即雪芹胸中丘壑也,壯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筆耳”。尤其是在曹雪芹的那段文字中,我們讀到了他那揮之不去的對隨園易主的無奈和對故土府邸、宅院、花園的不盡眷念?!按箝T外雖冷落無人,隔著圍墻一望,里面廳殿樓閣,也還崢嶸軒峻;就是后面一帶花園里,樹木山石,也都還有蓊蔚茵潤之氣,那里像個衰敗之家……”
以此,我們可以看出,曹雪芹對發生在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導致整個曹氏家族曹寅一支在南京的全面衰敗,銘心刻骨!這種深入骨髓的刻骨銘心孕育并催生了我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
(作者簡介:樊斌,專欄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
欄目編輯:胡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