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晨光灑落在晉西北的溝壑間,微風拂過田野,輕撫層層霜覆。韓家溝村依舊靜靜地佇立在群山之間,村口那條新修的水泥路宛如一條銀色的紐帶,將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與外界緊密相連。而這所有的變化,都離不開一位駐村干部的默默耕耘。他的到來,像一場春雨,悄無聲息地滋潤著這片土地,讓希望的種子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使這座山村逐漸煥發新的生機。
韓家溝村的蛻變,離不開一個人——駐村第一書記朱雙峰。朱雙峰原任職于太原供水集團有限公司,2022年3月,他主動請纓,來到婁煩縣天池店鄉韓家溝村,成為村民們的“主心骨”。從陌生到熟悉,從信任到依賴,他用行動贏得了村民的心。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和點點滴滴的改變,他的腳步遍及村里的溝溝壑壑,他的汗水灑遍田間地頭,他的行為溫暖了每一位村民。如今,他不只是駐村第一書記,更是村民們的“自家人”。
初入韓家溝:從陌生到信任
駐村第一天,朱雙峰背著簡易的行囊,沿著蜿蜒的山路走進韓家溝村,映入眼簾的是整齊的房屋和寬闊的村道,院落里炊煙裊裊,老人們在家門口曬著太陽。面對他的到來,村民們的目光中帶著些許審視和好奇,也夾雜著一絲不安——又來了一個駐村干部,這個人會待多久?他能給村里帶來什么?村民們經歷過太多駐村干部的更替,他們既期待改變,又害怕希望再次落空。
來到這里,朱雙峰沒有急于大刀闊斧談改革,而是走家串戶,坐在農家炕頭,與村民拉家常,問生計、聊困難,聽老人們回憶村子的過去,聽年輕人講述他們的夢想。他知道,唯有走進村民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讓自己的幫扶工作不流于表面,真正落到實處。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體會到鄉村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理解村民。每一次走訪,都讓他對韓家溝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村民們也漸漸習慣了這個新來的“朱書記”。
朱雙峰耐心、真誠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從起初的客套寒暄,到后來有人主動邀他進屋喝杯熱水,他用真心慢慢消除了村民們的戒備心。他不僅在村民家中聽故事,也用實際行動給村民送溫暖。他發現村里有幾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每次上街買東西都很困難,便自掏腰包,為他們采購生活必需品,并親自送上門。他用自己的真心,換來了村民的信賴和認可。
黨建引領:讓組織成為村莊發展的“燈塔”
韓家溝村的黨組織曾一度缺乏活力,黨員老齡化嚴重,村民對村“兩委”的信任度不高。朱雙峰深知,一個村莊的發展,離不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他以黨建為引領,開展黨課學習,組織村干部、黨員代表定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政治素養和服務能力。他鼓勵黨員干部主動學習,增強履職能力,使黨支部真正成為村莊發展的“主心骨”,讓村民看到黨的力量,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朱雙峰推動建立了“黨建+管理+治理+服務”的全科網格化工作模式,將村里的黨員干部、志愿者、村民代表納入網格隊伍,確保每家每戶都有責任人。他還鼓勵年輕人加入黨組織,發展了兩名年輕黨員,儲備了村黨組織后備力量,為村莊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他的努力下,黨支部的凝聚力不斷增強,黨員們的積極性也被逐步激發,基層治理更加有序,村民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日益提升,村“兩委”在群眾中的威信顯著增強。
他還定期組織黨員學習會,在村委會的會議室里,每周一次的黨課讓老黨員們重溫初心,也為新加入的年輕黨員指明了方向。他說:“黨建不只是一塊牌子,它應該是一座燈塔,照亮村子的未來。”
產業發展:讓農田生“金”,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韓家溝村主要種植土豆、玉米、高粱等傳統農作物,但受限于市場和銷售渠道,村民收入有限。朱雙峰決心打破這一困局,經過調研和考察,他制定了“特”“優”戰略,依托天池店鄉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如今,村里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1 000余畝(約0.67平方千米),年產350萬斤(1 750噸),并通過消費幫扶模式成功銷售,實現了10.98萬元的收益。
除此之外,朱雙峰積極推進光伏扶貧項目,該項目為村民提供了54個公益性崗位,每人年均增收2 000元以上。他還積極對接外部市場,計劃發展有機秋豆角種植,并探索“養—種—銷”生態循環模式,讓韓家溝村的農業產業鏈更加完善,為村民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希望村民“靠土地吃飯”的夢想真正實現。
就業幫扶:托起每一個家庭的希望
對于一個村莊來說,就業是最直接的脫貧手段。朱雙峰走訪村民,逐一摸排脫貧人口的就業需求,并協調政策資源,為111人辦理了交通補貼,為164人申請了穩崗補助。他還幫助村民劉艷梅在山西研行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研學助教的工作,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受益的目標。
朱雙峰積極響應“人人持證、技能社會”政策,動員村內年輕人參加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已有37人成功參加培訓,并取得了職業技能證書,為他們未來的就業之路提供了更多選擇。通過這樣的方式,他不僅幫助村民增加了收入來源,還讓他們擁有了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朱雙峰明白,光提供就業機會還不夠,關鍵是要讓村民掌握一技之長。因此,他積極聯系技能培訓機構,組織開展木工、電焊、家政等技能培訓班,鼓勵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學技能、考證書。在他的推動下,村里的年輕人對未來不再迷茫,許多過去依賴務農或打零工的村民,如今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
鄉風文明:讓鄉村更美、更宜居
在朱雙峰的推動下,韓家溝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邁上了新臺階。他組織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鼓勵村民爭做文明家庭。如今,村里已有3戶“十星級文明戶”、4戶“九星級文明戶”、95戶“八星級文明戶”,大家紛紛以獲得“星級”榮譽為自豪,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他還積極推進“愛心超市”扶志項目,村民可以通過參與公益勞動、維護家庭衛生、參加志愿服務等方式獲得積分,憑積分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種做法不僅讓村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了參與村莊建設的價值,也讓鄉村治理更具溫度和人情味。在他的推動下,韓家溝村的村民正逐步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形成了良好的鄉風文明氛圍。
朱雙峰深知,鄉村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場所,更是村民生活的家園。因此,他積極推進村容整治、修繕公共設施、種植綠化樹木,讓村莊的環境更加宜居。同時,他還大力提倡移風易俗,遏制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等陋習,引導村民樹立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理念。如今,韓家溝村不只是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村民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也大大提升。
為民服務:讓溫暖滲入村莊的每個角落
朱雙峰始終認為,駐村工作不僅僅是要發展經濟,更要關心每一位需要幫助的村民。他深知,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讓村莊富裕,更要讓村民們感受到生活的溫暖與尊嚴。
他發現,村里不少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定期去醫院體檢,于是他聯系愛爾眼科醫院,組織醫療團隊為村內40余名老人開展義診,為符合條件的村民爭取救助資源。對于生活困難的老人,他主動送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讓他們的廚房里始終有一口熱飯。
村里的孩子們上學路遠,學習環境艱苦。朱雙峰積極聯系幫扶單位,籌措資金,為學校添置了新的教學設備,并捐贈圖書、文具和玩具,讓孩子們的學習環境煥然一新。他還組織志愿者團隊定期到村里開展科普講座、藝術課程和閱讀分享,讓村里的孩子們擁有了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看著孩子們捧著新書愛不釋手的模樣,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此外,他還幫助4名村民辦理了殘疾證,為25人申請了臨時救助,為5人申請了醫療救助,讓困境中的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他用行動詮釋了“駐村也駐心,服務不停步”的承諾,溫暖了韓家溝村的每一個角落。
駐村感悟: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道路
駐村的兩年時間,朱雙峰已經習慣了清晨被村頭的雞鳴喚醒,習慣了夜晚伏案整理一天的工作記錄,也習慣了在村民家中聽他們訴說家長里短。這片土地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了這片土地。
他說:“剛來的時候,村民們對我并不熟悉,甚至有些戒備。但當他們看到我是真的為村子辦實事,真的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慢慢就接受了我。”從最初的孤身一人,到如今走在村里,總有人熱情地招呼他進屋喝茶、拉家常,他知道,這份信任來之不易。
在駐村的日子里,朱雙峰有過迷茫,也有過困惑。但每當看到村民的笑臉,聽到他們說“朱書記,我們村現在變好了”,他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他深知,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點一滴去積累,去改變。他也深刻體會到,鄉村工作不僅僅是“幫扶”,更是一種陪伴和引導。村民們不僅需要經濟上的支持,還需要精神上的鼓勵,更需要有人帶領他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展望未來:讓韓家溝村走得更遠、更穩
未來,朱雙峰仍然會扎根韓家溝村,繼續為村民謀劃更好的發展道路。他計劃在現有農業的基礎上,引進更高效的農作物種植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推進“養—種—銷”一體化發展模式,讓村民不僅能種好作物,還能賣出好價錢;持續開展光伏扶貧項目,為更多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讓村莊的集體經濟更加穩固。
此外,他還希望在鄉風文明建設上繼續發力,讓“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更加深入人心,鼓勵更多村民參與村莊治理。他相信,只有村民真正參與進來,鄉村的未來才能更加長遠。
他始終堅信,鄉村振興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只要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明天。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為民情懷,也讓這片土地因他的到來而變得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