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農村家風建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所在。家風,是指一個家庭在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較為隱性的文化氛圍,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具體體現在家庭成員處理家庭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時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等,具有穩定性、延續性、滲透性的特點。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及國家的穩定緊密相連。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和發展,都應當抓牢家風建設的重要任務,始終重視推進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基本內核的優良家風建設,發揮農村優良家風建設在提高村民綜合素質、維護鄉村社會穩定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鄉村文化振興與農村優良家風建設的內在耦合
鄉村文化振興引領農村優良家風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旨在繁榮鄉村文化,提高農村地區居民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煥發新時代農村新氣象。鄉村文化振興蘊含“以文化人”的深刻內涵,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為推進農村家風建設提供了方向引領和實踐指導,確保農村家風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深深植根在農村的優秀文化為農村優良家風的建設提供了豐饒的文化土壤。收集、整理鄉村特色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鄉村大講堂、傳統技藝展示、民俗藝術表演等,能夠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涵養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村民規范自身行為的自覺力,為優良家風的建設掃清障礙。
農村優良家風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家庭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始終是鄉村的基本單位。家風作為家庭文化的核心,直接影響著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鄉村文化振興要以“小家”為切入點,再放眼“大家”,讓農村優良家風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聚力鑄魂。家風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村家風建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要求。優良家風承載著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等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深入人心、代代相傳,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表現,有助于塑造家庭和諧、鄰里互助、團結友愛的文明鄉風,展現鄉村良好風貌,推動鄉村文化內生性發展。此外,優良家風是鄉村社會的文化基因,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同性和深遠的影響力。它能夠激發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和主人翁意識,增強他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和社會建設的熱情和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倍加珍惜和保護鄉村文化遺產,在工作中努力鉆研,成為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勁后備力量。
鄉村文化振興與農村優良家風建設相輔相成
鄉村文化振興與農村優良家風建設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鄉村文化為家風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家風建設使鄉村文化得以在家庭層面落地生根,二者共同推動著鄉村全面發展。一方面,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要求下,鄉村開始著力豐富鄉村文化生活,鄉村居民在村里就能享受到豐富的文化資源,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家庭關系的改善,形成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另一方面,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單靠政府政策的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鄉村居民的熱情支持與傾心參與。良好的家風能夠促使鄉村居民自覺傳承和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積極參與當地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弘揚鄉村本土歷史文化,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
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優良家風建設的價值意蘊
賡續文脈:傳承中華優秀家風文化,發揚新時代農村
家風風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代農村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面貌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鄉村社會出現了家庭觀念和人情關系逐漸淡化、利益至上的思想蔓延等新的社會問題,傳統家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優秀家風文化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歷史智慧和價值取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現代社會居民依然需要推崇的道德行為準則。農村優良家風建設能夠喚起鄉村建設主體保護和弘揚傳統家風文化的意識,在生活和工作中踐行優良家風規范,讓中華優秀家風文化在歷史潮流中歷久彌新,促進鄉村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的形成,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凝心鑄魂:弘揚現代社會主流旋律,引領鄉村社會文明
新風尚
“家風”是一個中性詞,有好的家風,也有不好的家風,應該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優良家風建設,摒棄唯利是圖、好逸惡勞等不良家風,弘揚社會良好風氣。在現代鄉村社會,受人口流動性加大、家庭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鄉村社會秩序的維護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優良家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根”同“源”,它們都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目標都在于培養人們的高尚品德。優良家風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念悄無聲息地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中,深入村民心里,能夠有效規范家庭成員行為、促進鄰里關系和諧,增強農村向心力,推動鄉風文明的整體提升。例如,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的五一村立足自身實際,以家風建設為切入點,從強組織、塑本源、樹典型、抓載體等渠道著手加強村民教育,是以優良家風培育文明鄉風的典型案例。
強大引擎:強化鄉村建設主體意識,夯實農村精神文明
建設動力
家庭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與城市不同,鄉村家庭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與向內性,家庭教育對村民個體素質的影響更為直接和突出。若一個家庭具有長幼互親、誠實守信、民主和諧、家國一體的融洽氛圍,其家庭成員往往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會積極參與各項活動,進而帶動整個村莊文化涵養的提升,共同打造家風正、民風淳的魅力鄉村。過去,鄉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鄉土情懷和族群記憶逐漸淡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要幫助農民意識到自己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主體。抓牢家風建設這一重要抓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農民,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鄉村文化建設轉化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優良家風建設的實踐路徑
推進農村優良家風文化守正創新
堅持守正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農村家風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首先,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家風資源,從傳統家風文化中汲取養分,使農村家風文化建設更有深度。中華民族歷來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積累了舉不勝舉的優秀家風文化資源。例如,孔子提出“孝悌為仁之本”,強調孝敬父母和尊重愛護兄弟姐妹的道德準則;司馬光《溫公家訓》中“賢者居世,以德自顯”的格言,教育后世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還有《顏氏家訓》、范仲淹的《家訓百字銘》、曾國藩的家訓家書等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當代家風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政府部門要加大家風建設投入力度,組織專門人員積極搜集和整理優秀家風文化資源和地方村落的經典家風故事,深刻挖掘它們的核心內涵,并以家風講堂、鄉村文化墻等形式向村民展示,增強他們對傳統美德的認同。農村學校也要因地制宜,將地方優秀家風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中,和其他主體共同促進優秀家風文化的傳承。其次,在繼承傳統家風的基礎上,還應與時俱進地豐富家風文化的內涵。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關家庭論述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傳統家風文化相結合,汲取其中有關家庭美德、家庭倫理和家庭責任的思想觀念。推動農村“移風易俗”行動,反對男尊女卑、攀比之風、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關注現代鄉村社會的變化和社會發展需求,貫穿現代教育理念,融入平等尊重、重視教育、自我提升、綠色環保、熱愛公益等新意蘊,讓家風文化展現出新的時代風采。最后,創新優良家風文化傳播的手段和形式。運用科技手段使得家風文化可視化,通過地方文化活動、家庭讀書會、家風故事會等形式將傳統家風文化納入鄉村居民日常生活中,提高鄉村社會整體文明水平。將優良家風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相結合,創立特色家風展館,打造“家風示范村”,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帶動當地經濟進一步發展。
拓展農村優良家風建設載體形式
家風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總是要依托一定的載體來實現。載體是指蘊含一定文化意蘊或者能夠承載一定文化內涵的事物。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家規、家訓、家書是家風得以具體呈現的三種主要載體形式。新時代,要繼續拓展家風建設載體,傳承弘揚好農村優良家風文化。首先,在物質載體層面。大力建設家風文化陣地,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間。例如,開設家風館、鄉賢文化館和宣傳欄,打造家風文化長廊、家風墻和制作家風手冊,展示優秀家風歷史典故、現代實踐案例、家訓家言和相關文化藝術作品,為村民提供學習交流的活動平臺,使其成為鄉村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其次,精神載體層面。制作家風頌歌,以地方語言的形式在鄉村通過村民口耳相傳;拍攝村民的家風故事、訪談家風模范人物并制作成視頻短片,供村民欣賞、學習;在春節、端午和中秋等傳統節日或舉行村慶時舉辦家風主題的文藝匯演,調動村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以耳濡目染的活動形式讓優良家風的傳遞更加生動,讓村民真切地感受到千百年來延續的家風文化的時代魅力所在。再次,制度載體層面。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編《婚姻家庭編》等有關家庭的法律條文。未來,要繼續完善與家庭相關的家庭教育、婚姻關系、婦女兒童權益、老人養老等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規。此外,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街坊鄰居聯系密切,村民之間的相互影響比較大。農村要將家風評選納入村規民約,制定家風建設評價機制,定期表彰獎勵“最美家庭”“模范人物”,樹立家風建設的標桿,用村民“看得到、夠得著”的好人、好事來引導他們自覺向優秀旗幟靠攏。最后,網絡載體層面。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農村居民上網率高,要想讓教育真正走進村民的心中,必須占領網絡高地,把家風文化融入鄉村居民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弘揚家風文化的文藝創作,將宣傳優秀家風事跡、人物的文藝精品通過抖音、嗶哩嗶哩、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平臺傳播推廣。建立“家風云課堂”,打破家庭教育的時空局限,讓村民隨時隨地都能接受優良家風的浸潤。同時,關注網絡輿論導向,及時引導輿論之風,為家風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構建農村優良家風建設聯動體系
農村優良家風建設不是某一個家庭的事情,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家風建設網絡,促進農村家風文化的發展。首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注重農村婦女在家庭領域的獨特作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婦女的地位和作用,主張要充分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在鄉村,婦女與家庭成員、鄰里的聯系較其他主體更加緊密,她們在孝親敬老、夫妻和睦、子女成長、鄰里親和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定期組織鄉村工作人員下訪,與婦女深入溝通交流,幫助她們意識到自己的重要價值,了解她們關于家風建設的想法;邀請專家開展講座,講解家庭教育、自我提升等專題,讓農村婦女在培訓中增長知識,注重個人發展,發揮自我價值;關注婦女身心健康,安排專業的心理工作者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減少農村婦女抑郁、迷失方向等現象出現。其次,大力培養家風建設的專業人才。人才是干事創業的關鍵力量。在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機構中開設家風、家庭教育等相關的課程或專業,加大對家庭文明建設的科學研究力度,培養具有家庭教育知識、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專業型人才。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到鄉村開展家風建設工作,培養一批懂家風、愛農民、具有實踐經驗的家風建設工作者。同時,招納一些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社會優秀退休人員加入鄉村家庭教育的大集體,加大農村優良家風建設隊伍保障力度。最后,發揮基層黨建力量,走好“最后一公里”?;鶎狱h組織扎根于鄉村,與村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能夠在家風建設中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黨組織應通過政策推廣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農村優良家風建設的宣傳和教育。開展家庭道德講座、家風評選等活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鼓勵村民在家庭生活中踐行“孝道、誠信、勤儉、和睦”等傳統美德。設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為村民提供相關教育咨詢和指導。加強對領導干部黨內黨外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倡導廉潔自律的作風,以優良黨風帶動民風家風建設。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家庭的靈魂所在。農村優良家風建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性工作。要盤活善用社會資源、開拓傳承和建設空間,調動政府、社區和學校等多方力量一起構建有深度、有溫度的家風文化,實現以“家”帶“村”,以“村”帶“社”,繪就一幅鄉村文化的美麗圖景。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