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的內在支撐,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動力,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文章基于文化建設發展理念,探討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遵循、現實境遇與推進路徑。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始終堅持黨對鄉村宣傳文化工作的領導,始終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文化振興的價值導向。但是也面臨著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流失及資源開發不足、文化認同式微等現實困境。基于此,可通過培養鄉村文化人才、創新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全面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文化等路徑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遵循
堅持黨對鄉村宣傳文化工作的領導,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習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強調黨對文化工作全面領導的必要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確保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方向的正確性。“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的行之有效取決于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不僅保證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政治方向及文化建設目標和旗幟,并且能為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正確的理論引導和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時代場域的復雜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等諸多時代特點更加凸顯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民族立魂的工作”,能在各種復雜多元的思想觀念下糾正和阻止各種錯誤思想的傳播。因此,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設路程上,我們黨“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堅持黨的領導,重視鄉村文化中意識形態工作的建設,能有效筑牢思想領域的防線,增強農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凝聚共識,讓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思想理念、價值觀念上緊密團結在一起,進而更好地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各項工作。
以人民為中心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導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其獨有的廣度和深度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和國家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拓寬了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發展的科學認識,突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導向,對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具有根基性和時代性的指導意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國傳統“重民本”價值推崇的時代彰顯。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精神文化是人民群眾智力活動的實踐成果。文化強國建設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和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高質量需求,服務于“各個人向完全的個人的發展”之時代走向。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一切工作的邏輯起點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而奮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能否行穩致遠,關鍵在人民。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鄉村文化建設工作要始終服務于農民群眾,以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創作導向。繁榮鄉村文化以滿足鄉村農民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重大任務,因此一切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首先要將農民群體的實際需要擺在首位,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創造和發展鄉村文化。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群體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才能從根本上鞏固黨的領導,筑牢黨的執政之基。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境遇
當前,鄉村社會正在經歷著有現代化建設所帶來的巨大轉型,鄉村文化振興主體的大量流失、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足以及鄉村文化認同的式微影響,給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成為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挑戰。
現代化轉型中,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流失及資源開發不足
在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下,現代化在帶來充裕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影響著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與現代多元異質文化爭奪生存空間的挑戰。在變遷過程中,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鄉村文化受到影響,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大批農村居民、青年流向城市,老人、婦女和兒童成為駐守農村的主要群體,文化傳承主體缺失,民族節慶活動、民間手工藝等鄉村文化遺產面臨傳承發展主體不足的問題,使得鄉村文化的發展更加緩慢。村落的“空心化”意味著鄉村民俗文化發展和傳承的停滯甚至是消失。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文化也呈現出豐富多樣、分布廣泛的狀態。由于鄉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整合難度較高,效率低下的同時,利用率也不高,對于作為鄉村文化載體的傳統建筑、傳統村落以及民俗文化活動場所等的開發、保護力度不足。加之,農民對于鄉村文化的認識較為淺顯,不能理解其深層價值,導致其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不夠。以上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鄉村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導致鄉村振興的文化支撐力不足。
多元文化背景下,鄉村文化認同式微
傳統鄉村文化反映了鄉村群體的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審美情趣、情感歸屬等,是廣大農民群體世代積淀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維系著鄉村社會群體間社會關系和穩定和諧,我國鄉村社會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觀念影響下繁榮、穩定地發展至今。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隨不同語言、文化群體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彼此價值觀和文化元素的影響,個體認識水平差異導致不同群體的信仰、價值和理念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人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要載體和推動者,多元化思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文化心理并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導致文化心理的轉變。多元價值的交織雜糅導致農民群體的價值混亂,使得鄉土文化價值逐漸處于邊緣地帶,由此導致農民群體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弱化,從根本上動搖農民群體的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極大的危害。而鄉村文化發展的驅動力來源于鄉村文化對農民群體的吸引力,如果農民群體對鄉村文化中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不認同,則會直接影響其在鄉村生活中的日常交往和人際關系,不利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推進路徑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舉措。為了更好地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培養鄉村文化人才、創新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全面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堅定文化自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文化。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社會成員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可,通過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改善人民群眾的精神狀態,提高其對美好生活的滿意度,在社會成員內部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交流交融氛圍,增強民族凝聚力。
第一,加強鄉村文化人才教育。對文化主體基礎的教育引導,不僅指向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度重視,而且指向了其傳承發展的主觀要求和客觀實際。馬克思指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教育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應有之義,其旨在通過教育增強民族成員的文化認同、身份歸屬認同,強化民族成員的主體意識,文化只有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才能保持其傳承性。人是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建設者,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在文化振興工作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鄉村文化產業帶頭人、民間藝術家和傳統工藝傳承人等大批鄉村人才隊伍。定期開展文化教育,大力推廣實施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觀教育等。充分發揮教育的德化作用,增強鄉村成員身份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強化其發展和振興鄉村文化的責任感。通過文化價值的觀念強化,促進鄉村成員之間達到價值共識一致,強調其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引導其在現實生活中自覺自發地參與鄉村文化建設,不僅能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養,引導、鼓勵他們自覺投身于鄉村文化保護傳承,還能讓農民群體切身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滿足其對鄉村家園的歸屬需求。
第二,結合時代需求,深挖鄉村文化價值意涵,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總結,表明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文化的大力發展和弘揚不僅指向和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著中華各民族群眾的文化訴求。鄉村文化凝聚著傳統中國社會所涵育出來的文化觀念、思想道德、價值追求,博大精深、內涵豐富,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寶藏,值得倍加珍惜、認真發掘。因此,要大力挖掘鄉村優秀文化資源,以其獨有的歷史、自然、文化資源為依托推進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對其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和改造,與旅游、體育、美食等產業進行融合,將現有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收入。高質量的現代化鄉村文化產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承載著鄉村文化及其精神內涵的文化產業是傳播、提升鄉村文化的重要基礎。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民群體的參與和支持,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鄉村資源,還能增加村民收入,吸引農民群體留守村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發展要求。對于多民族村莊來說,文化產業的興起,還能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團結。真正滿足農民群體的訴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避免出現資源浪費情況。定期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和民俗節慶活動,豐富農民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狀態。
堅定文化自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強的根本出發點,先決條件是保持文化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作為文化自覺、自信產生的邏輯起點,是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活力源泉。鄉村文化是中國農業生產實踐產生的一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涵括思想道德、生活方式、倫理規范、審美情趣等,是鄉土社會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不可丟棄的文化根脈。鄉村文化在其價值功能上有著凝心聚力的作用,銜接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整體與部分、內容與形式,是實現鄉村全面提升和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內在要求。因此,要有效提升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廣泛地鼓勵和引導農民群體對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并自覺參與文化實踐。政府加強對鄉村文物古跡、傳統建筑開發保護,大力挖掘傳承民間藝術、民族節慶活動、民間手工藝等。在保持鄉村文化特色方面,建立專門的保護研究機構,挖掘村域歷史和價值,將村域文化具象化;動員廣大社會成員保護傳承發展優秀的鄉村文化資源;定期組織文化宣講,提升文化吸引力,擴大傳播范圍,凝聚鄉村成員的文化共識,推動共享價值理念的主體踐行,以上政策措施的實行將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充分調動鄉村文化主體的主動性,積極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鄉村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鄉村生活方式的具象化表達,是凝聚鄉村發展力量之所在,也是塑造鄉村成員精神世界的驅動力。“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和發展文化,需要溯其源,只有回歸源頭,全面了解文化歷史和價值,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因此,一是要挖掘整理鄉村文化中的精華和基因,融入現代文化的元素,將傳統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為符合新時代群眾需求的現代鄉村文化。二是傳統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鄉村文化資源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創新鄉村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機制。在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等的發展促進了鄉村文化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現代科技為文化的傳播打造了一個立體化的平臺,能給受眾帶來更強的沖擊力。借助豐富多元的新媒體,推動創新鄉村文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發展形式。鄉村文化振興一定不能拘泥于現有空間的束縛,要學會轉變封閉的文化傳播觀念,要學會如何融入現代化,以現代化重塑鄉村文化的發展態勢。只有重視宣傳推廣,才會為大眾所認識和關注,鄉村文化才會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才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