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聚焦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甘莊街道歸僑紅新社區的實踐。通過梳理相關文獻,闡述了“楓橋經驗”典型模式及歸僑社區研究現狀。紅新社區踐行該經驗時,創新推出“三個一”工作法,堅持黨的領導與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三治”融合與共建共治共享。然而,實踐中仍存在群體參與協調難、訴求與機制適配困境、黨建對群體積極性調動不足等問題。為此,后續研究應從完善治理機制、強化黨建引領、提升群體參與度等方面展開,擴大研究范圍并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法,為歸僑社區治理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助力其實現善治目標。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楓橋經驗”,源自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創新社會治理實踐,是指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由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共同創造并持續發展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方案。它強調“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以實現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為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賦予新內涵、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新征程上,要切實把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好,扎實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歸僑社區是獨特的多元社區,體現了多民族與僑民文化的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開展僑務工作的重要陣地。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深厚歷史根基和豐富實踐智慧,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矛盾預防和化解機制,在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強調堅持黨的領導與以人民為中心,形成黨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構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以往對“楓橋經驗”的研究集中于普通城鄉社區或特定治安問題突出區域,對歸僑社區研究較少,文章將深入探討“楓橋經驗”在云南歸僑社區的實踐。
文獻綜述
關于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研究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多地得到了廣泛的實踐和推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通過對多篇文獻的梳理,可以總結出以下三種典型模式。
一是數字化治理模式。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與發展,亟須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與數字治理的新技術、新手段進行有機結合,尤其要高度重視并充分探索數字治理的維度及其具體的應用路徑。宗成峰、朱啟臻(2020)指出,“互聯網+黨建”模式下的鄉村治理機制創新,構成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突破點。
二是多元協作治理模式。新時代“楓橋經驗”著重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構成與高度協作性。朱進(2023)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研究中指出,治理主體不僅涵蓋作為治理對象同時亦是治理動力的每一個社會個體,還包括政府、村(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以及社會慈善資源等眾多組織化實體。這種多元化的主體構成,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指引下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協同體系。
三是法治化治理模式。新時代“楓橋經驗”注重依法治理,強調在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遵循法治原則。通過普法宣傳、駐村幫扶、高質效釋法說理等手段,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社會和諧穩定當作追求目標,將群眾需求作為指引方向,以“矛盾不上交”為顯著特征,其有機整合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中華民族治理智慧以及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經驗,是平安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建設與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極為卓越的成果。
關于歸僑的研究
在當前的學術研究領域,關于歸僑社區的探討呈現出頗為豐富的態勢。實際上,歸僑社區從政企社合一、懸浮于地方的特殊治理單位向融入地方的一般社區轉型歷程,正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社會”關系變革和國家治理轉型的縮影,是“普遍的特殊”的表達。同時,由于歸難僑群體大多來自于東南亞國家,國家就近安排華僑農場,歸僑社區大多分布于我國民族地區,具有強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權安全需要和政治意涵。研究現狀將從三個方面展開綜述。
1.歸僑社區研究
一是歸僑社區的定義和特點。歸僑社區作為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中的一個特定范疇,指的是以歸國華僑(簡稱“歸僑”)為主體居民構成的社會居住單元。歸僑社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深刻反映了歸僑群體在地緣政治變化同國家政策變遷構成的獨特情境下的理性選擇與適應性策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歷了數次華僑華人歸國潮,其中既有因國內外政策環境變化而歸國的群體,也不乏出于深厚愛國情感與對祖國建設事業的滿腔熱情而主動選擇回歸的知識分子、青年學子及愛國人士。
二是歸僑社區為多元文化交融之獨特空間,研究視角漸趨多元深入。這一領域不僅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也催生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為全面理解歸僑社區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姜振逵(2023)指出,華僑農場通過安置歸僑并重新定位其經濟生活,樹立了“新型居住者”形象,促進了歸僑的社會融入。在社區建設下的經濟與生活融合中,特色飲食經濟在歸僑社區中的興起(童瑩,王曉,2024),不僅帶來了經濟機遇,也促進了歸僑身份的重塑。此外,奈倉京子(2008)的研究揭示了歸僑在多元社區背景下的選擇性文化適應策略,展現了歸僑文化適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2.政策對歸僑身份認同的影響
歸僑身份認同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議題,其中政策因素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對歸僑群體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政策對歸僑身份認同的深遠影響。劉朝暉(2003)從社會記憶重構視角出發,利用口述史方法分析了松坪華僑的歸國經歷,強調制度環境對“聚落式”歸僑社區邊界的塑造,并指出移民安置需重視記憶重構,以促進歸僑對社區及周邊環境的認同意識構建。
3.歸僑聚居區的文化變遷與再想象
歸僑聚居區作為文化交匯與變遷的前沿陣地,其文化變遷與再想象的過程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王敏、趙美婷等(2018)指出,“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式微的歸僑聚居區呈現被符號化的特點,其物質和文化形態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僑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劇了邊界隨之發生的新變化”。這些研究共同描繪了歸僑聚居區文化變遷與再想象的復雜圖景,強調了文化記憶、適應與認同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研究述評
梳理新時代“楓橋經驗”與歸僑研究文獻發現,“楓橋經驗”雖展現了治理智慧、成效顯著,卻存在短板。一是微觀機制理論論證弱,二是在異質性強的歸僑社區如何運用缺乏論證。歸僑社區建設受諸多因素影響,“楓橋經驗”在華僑社區的研究不足,相關邏輯關聯研究缺乏深度與系統框架,二者都需后續研究深入拓展完善。
甘莊街道紅新社區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甘莊街道紅新社區,是重要的歸僑安置地之一。2009年,甘莊華僑農場成功融入青龍廠鎮人民政府管理體系,同時設立華僑管理辦公室。2011年8月,甘莊街道正式成立,其中,紅新社區是全縣歸僑、僑眷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占社區總人口的61%。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多民族交錯雜居與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促進了交流、交往與交融的多元化與復合化趨勢,催生了具有歸僑文化特色的社會網絡。
元江縣為切實推進涉僑領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依法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積極探索并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為了更好地服務歸僑僑眷,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甘莊街道設立僑胞之家、涉僑糾紛訴調對接工作站等機構。同時,甘莊街道紅新社區還設置了“為僑服務窗口”,這是全省唯一一家由移民事務局設在社區一級的服務站,為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歸僑群體為當地經濟注入新活力,也成功構建了多元文化交融、特色鮮明的歸僑社區。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歸僑紅新社區的實踐情況
“三個一”工作法
紅新社區立足甘莊華僑農場改革遺留問題,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提出“三個一”工作法,即搭建“一個陣地”,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配套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治中心,為基層矛盾與糾紛提供“就地解決”的場所;整合“一支隊伍”,建立“調解人才”檔案,廣泛吸收黨員、僑胞僑眷等作為調解志愿者,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員賦能基層治理;規范“一套調解程序”,落實涉僑糾紛識別與訴調對接工作機制,建立上下聯動、左右銜接的涉僑矛盾糾紛化解體系,精準識別涉僑矛盾,高效化解糾紛。
堅持黨的領導與以人民為中心
紅新社區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將黨的領導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從決策制定到執行落實,全方位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有效貫徹,形成以黨建為引領的基層治理格局。聚焦僑胞及港澳臺胞的實際需求,積極搭建咨詢服務平臺,全力優化服務流程與方式,致力于實現“馬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網上辦”的便捷高效服務模式,切實提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與獲得感,彰顯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
“三治融合”與共建共治共享
自治方面,充分激發群眾的主體意識與參與熱情,積極構建群防群治的創新治理格局。鼓勵群眾相互監督,形成緊密的社區治理共同體。群眾一旦發現問題,能夠迅速與社區取得聯系,社區及時響應并處置,將矛盾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實現基層治理的前端化解。
德治方面,社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推進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民族攜手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此過程中,社區涌現出眾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致富帶頭人以及道德模范等各領域先進典型,以榜樣力量引領社區德治風尚,凝聚社區向心力。
法治方面,精心打造涉僑糾紛訴調對接工作站,強化與縣級部門的溝通協作與聯動機制。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創新建立與律師的合作模式,深入探索志愿律師、僑聯法律顧問與調解員的協同合作機制。嚴格落實涉僑糾紛識別與訴調對接的各個工作環節,制定并有效實施《加強涉僑糾紛訴源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出臺《涉僑糾紛訴調對接工作規范(試行)》。在縣法院與縣僑聯的牽頭組織下,建立科學完善的涉僑糾紛識別機制與訴調對接機制,推動涉僑糾紛化解工作朝著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穩步邁進。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歸僑紅新社區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歸僑紅新社區的實踐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群體參與協調難度較大。由于紅新社區由十七國歸僑與多民族交融組成,各群體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差異顯著,在參與社區治理時,各方利益訴求難以平衡,協調統一行動的難度較高。其次,面臨訴求與機制適配困境。社區現行治理機制在應對多元群體復雜多樣的訴求時,靈活性與針對性不足。最后,盡管黨建引領在凝聚多元群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進一步激發各群體主動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上仍有提升空間。這些問題若不妥善解決,將制約“楓橋經驗”在歸僑社區的深入實踐,影響社區治理效能的提升與善治目標的實現。
結論與展望
研究表明,紅新社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群體參與協調難、訴求與機制適配困境、黨建調動積極性有待提升等問題。后續研究應從完善機制、加強黨建、提升參與度等方面入手,擴大研究范圍并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法,為歸僑社區治理提供支撐。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