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老齡化趨勢相對比較嚴重,尤其在農村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對畜牧業發展水平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文章以遼寧省沈陽市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深入探究了老齡化對于畜牧業水平的影響,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保障畜牧業產出穩定、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其勞動力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開始向城市轉移,這也導致農村地區勞動力較為短缺,且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戴浩,魏君英(2023)提出人口紅利窗口關閉的背景下,農村人口老齡化在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蔣健等人(2023)也指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村勞動力數量、質量的下降和資本投入的減少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要想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就必須注重技術的更新及其實踐經驗的積累。總體而言,人口老齡化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所形成的,其與農業發展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于2020年9月出臺,其中強調“要注重畜牧業發展質量的提升,提高其競爭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有效提高產品生產效率與質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畜牧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遼寧省作為全國畜牧業的重要產區之一,同樣面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本研究以遼寧省沈陽市為研究對象,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畜牧業發展水平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畜牧業發展的建議,研究結果對于促進遼寧沈陽畜牧業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提供一定借鑒。
遼寧省沈陽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畜牧業發展現狀
遼寧省沈陽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
沈陽市的農村人口總戶數和人口總量均呈減少趨勢,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具體而言,2020年沈陽市居住在農村的人口為1 404 455人,占全市常住總人口的15.48%,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454 016人。分地區看,10年來沈陽市各涉農地區農村人口數量均不同程度減少,減少最多的是新民市,10年時間減少136 694人,下降28.23%;減幅最大的是鐵西區,減少了66 900人,下降84.84%。農村人口共563 009戶,其中家庭戶552 524戶,比2010年減少49 822戶,家庭戶減少56 738戶。全市農村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418 188人,占29.78%,比2010年增加了122 492人,比重提高13.87個百分點,比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老年人口比重高6.54個百分點。經過近10年的發展,沈陽市農村人口中中青年人群流失較為嚴重,使本就較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在農村地區顯得更加突出和嚴峻(見表1)。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沈陽市各級積極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2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09.8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259.4億元,占比42.5%。全市生豬出欄363.3萬頭,家禽出欄9 817.9萬羽,牛出欄74.2萬頭,奶牛存欄7.8萬頭,羊出欄63.1萬只。肉蛋奶總產量145.2萬t,占全省19.2%,位居全省首位。相較于2022年、2023年縣域地區農林牧漁業產值提高了5.0%,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相對較高,達358.7億元,相較于2022年,其產值在全市中占比也提高了0.1個百分點,為53.4%。在農產品方面,2023年縣域地區糧食喜獲豐收,總產量達50.4億斤,比上年增長11.6%,產量、增速均創新高;豬肉產量15.6萬t,增長22.1%;牛肉產量7.2萬t,下降7.0%;羊肉產量1.0萬t,下降3.2%;禽肉產量8.6萬t,下降3.0%,農業生產種植業穩定性優于畜牧業,整體發展穩中趨好。
第二,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實施國家及省市畜牧標準化養殖項目,建成國家級示范場19家、畜禽標準化健康養殖場77家、生豬及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87家。建成市級標準化規模養殖場76家,建成畜禽舍691棟136.61萬m2,增加畜禽規模養殖存欄能力331.42萬頭(只),累計投入補助資金2.05億元,全市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5%。
第三,種畜禽繁育能力持續加強。全市有種畜禽企業113家,年可提供商品仔豬500萬頭、商品肉雞雛4.6億只、商品蛋雞雛6 300萬只、奶牛存欄6.5萬頭,種畜禽繁育基本能夠滿足畜牧業生產需要。有國家級擴繁基地1家、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2家、良種示范場14家。
遼寧省沈陽市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畜牧業水平的影響分析
研究假設
首先,農戶可借助土地流轉的方式減少資源閑置的情況,當農戶家中缺乏可用的勞動力時,可將自家土地進行向外承包,以此獲取經濟效益,同時承包土地的個體能夠擴大生產規模,為畜牧業發展提供間接助力。其次,老齡化與機械化水平的發展息息相關,設備與技術是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的重要方式,能夠為農戶提供更輕松的勞動方式,農戶可借助先進設備開展養殖工作,實現勞動人力的解放,因此,若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可通過提升機械化水平解決此類困境,減少老齡化對畜牧業發展的消極影響。最后,科技永遠是支撐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借助科技力量能夠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情況,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擴大其生產規模,進而助力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同時能夠有效提升生產效率,為畜牧業及鄉村發展提供助力。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1: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畜牧業發展水平有正向影響作用。
研究設計
1.變量選取
被解釋變量:畜牧業發展水平。本研究借助畜牧業的產值評估當地畜牧業的經營現狀,獲取其發展水平。
解釋變量: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依據相關文件標準,將年紀高于65歲的個體視作老齡化人群,獲取其與農村地區總人口的比重,探究當地的老齡化程度。
控制變量:通過全面閱讀眾多學者的研究內容,將四項因素設置為控制變量,包含工業化水平、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工業發展能夠與畜牧業建立協作關系,為其提供發展資金,共同打造畜牧業產業鏈,借助先進技術提升畜牧業生產能力,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指原本生活在農村地區,且戶口在農村的勞動力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選擇離開鄉村,這會對畜牧業的發展產生負向影響。此外,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間接反映該地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隨著數額的增加,當地的基礎建設以及科技應用能力會隨之增加,從而提升畜牧業生產環境。最后,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表明受教育程度越深,接受機械化生產的意愿越高,科技應用能力越強,因此,該變量能夠提升畜牧業生產的質量與效率,促進畜牧業實現長期發展的目標。
具體變量內容如表2所示(見表2)。
2.模型設定
為獲取相關研究數據,明確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搭建如下所示的回歸模型:
AHL=β0+β1POE+β2IND+β3LABOR+β4INVEST+β5EDU+ε
上述等式中AHL代指畜牧業發展水平,POE代指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IND、LABOR、INVEST以及EDU分別代指本研究的各項變量,IND代指工業化水平,以此類推,EDU代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此外,β0為截距項,βi(i=1,2...5)是指變量在模型中的參數,ε是對畜牧業發展水平產生影響的額外因素。
3.數據來源
本研究將沈陽市視作研究的具體案例,將2014年至2023年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支撐,涉及《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以及更多權威數據。
實證分析
1.變量相關性分析
研究獲取的相關數據均呈現在表3中(見表3),能夠看出人口老齡化與畜牧業發展之間的系數是0.029,能夠證實二者具有關聯度,且前者能夠促進后者的發展,因此說明本次假設為真。
2.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確保本次研究獲取的數據有效,需對各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的情況進行詳細探究,若是存在,則無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學界認為VIF即方差膨脹因子值能夠有效檢驗上述問題,并指出若是該數值小于10,則證明設置的變量能夠開展回歸分析工作,本次研究中各變量的VIF值呈現在表4中(見表4),能夠看出均小于5,因此能夠支撐回歸分析工作。
3.回歸分析
研究借助多種檢驗方式對各類模型的成效進行評估。首先,通過F檢驗評估混合回歸與固定效應模型,獲取P=0.000拒絕原假設,依據結果證實固定效應模型的效果更佳。其次,借助LM檢驗評估混合回歸與隨機效應模型,獲取P=0.000拒絕原假設,依據結果證實隨機效應模型的效果更佳。最后,借助Hansman檢驗隨機效應與固定效應模型,獲取P=0.000拒絕原假設,依據結果證實固定效應模型的效果更佳。綜上所述,本研究最終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開展分析工作,選擇適宜的變量并以此為基礎設置完善的回歸模型。
依據表5的相關數據,能夠明確看出人口老齡化程度的系數是0.168,大于0.1的標準,說明通過檢驗,證明研究假設為真,即人口老齡化程度與機械化水平息息相關,前者能夠促進后者的發展,究其原因為隨著技術應用程度的加深,機器設備能夠代替部分需要勞動力開展工作,同時,能夠向老年群體提供便捷工具,促使其完成生產工作,此外,部分老年群體的工作經驗更豐富,通常其能夠完成年輕群體不能完成的工作。對各控制變量的數據展開分析,發現四項變量中只有LABOR,即農村勞動力轉移數據結果為負,說明該項變量對畜牧生產工作呈現出消極影響,說明勞動力轉移與畜牧業發展呈現反向發展趨勢,勞動力轉移不利于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此外其余三項變量均能夠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水平(見表5)。
遼寧省沈陽市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促進畜牧業發展的建議
提高畜牧業機械化水平
張曉晗,馬恒運(2022)提出,為避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繼續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加大農業科技培訓力度,研發推廣適用于農村勞動力現狀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替代作用和調節效果。
首先,加大對沈陽農村地區畜牧業機械投資建設,提升畜牧業機械化水平。面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背景,采取何種措施來推動畜牧業發展、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價值,是沈陽農村畜牧業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一方面,政府應該針對畜牧業機械化發展制定相應的支持性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為農業機械設備的投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引導當地龍頭企業參與農業機械供給,進而激發其他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共同為畜牧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其次,提高畜牧業機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其生產效率。應該從畜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出發,加大各類機械設備的投入,進而提高整體的畜牧業機械化水平。具體來說,包括畜牧業飼養、飼料草加工、畜產品采集加工三個方面,為畜牧業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提供機械保障。此外,還需結合當地的優勢,重點關注某一方面的機械供給,例如,當地已經實現了奶牛規模化養殖,可以重點關注飼料草加工、擠奶機等機械設備的供給。
提高沈陽農村人口素質
劉皇,周靈靈(2022)指出,為適應農村勞動力的結構性變化,需做好針對大齡勞動力的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工作,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大力提高鄉村人力資本水平。
第一,提高畜牧業發展水平,有效提升畜牧業從業者收入。畜牧業勞動效率低、產出少是導致畜牧業從業者收入水平低的主要因素。應該重視畜牧業機械方面的投入,用機械設備代替勞動力,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畜牧業的整體經濟規模,并對各方利益進行合理分配,進而提高畜牧業從業者的整體收入水平,從而吸引高素質人口。
第二,激發人才返鄉入鄉的積極性。各類人才的返鄉下鄉為畜牧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質量信息牧民的培養是當前畜牧業發展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返鄉高校畢業生可為畜牧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入鄉為農村地區畜牧業生產帶來了先進的科技、經營模式及生產方式,為畜牧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政府應該針對返鄉入鄉制定相應的支持性政策,激發高校畢業生參與農村畜牧業發展的積極性。同時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必要的培訓資源支持,整合各類優質培訓資源。例如,高校、第三方專業培訓機構等,結合高校畢業生自身的培訓需求、地區產業發展優勢和需求等,為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職業技能培訓。
文章將沈陽市視作研究的具體案例,對該地區畜牧業發展情況進行詳細分析,探究當地農村老齡化程度與畜牧業種植之間的關聯度,經過實證研究表明,二者呈現正相關的發展趨勢,即農村地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能夠推動畜牧業的發展,因為前者對機械化生產的依賴程度更高,為提升生產水平,通常會選擇加大資源投入力度,提升先進技術應用能力,進而調整生產環境,擴大生產規模。最后,以研究成果與當地實際發展情況為基礎,文章通過提高土地流轉水平、提升科技應用能力、加大宣傳力度以及優化人口素質等方面提出優化建議。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