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和就業格局的影響深遠,尤其體現在生產效率提升與就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文章在農業現代化視角下,梳理其在創造農村就業機會中的具體表現。現代化進程中的機械化操作、智慧農業應用、產業鏈延伸及鄉村經濟多元化,為就業崗位的增量和優化提供了多層次支持。分析結果顯示,現代技術的推廣拓展了傳統農業領域的就業邊界,同時激發了數據分析、綠色農業管理等新興職業的成長動能。為了增強就業效應,文章強調了提升技能培訓和完善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以應對勞動力與技術需求不匹配的現象。研究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視角揭示了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就業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也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一大突破口。在傳統農業面臨資源、環境和效率挑戰的背景下,現代化農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重組,正在重塑著農村的就業結構。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升、數字技術的嵌入以及農業產業鏈條的延長,勞動力需求正在從體力密集型崗位向技能導向型職業過渡,如此,不但影響了農業生產內部的勞動力配置,同時也在上下游環節催生出新的就業增長點。本文將探討農業現代化在創造農村就業機會方面的機制,以期為緩解農村勞動力外流和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路徑。
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創造就業機會
農業機械化發展催生農機操作和維護崗位
農業現代化的一大特征是對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推廣與深度應用。農業機械化能夠提升生產效率與優化生產方式,一方面顯著降低了農業對傳統人力資源的依賴,另一方面為農村地區創造了大量新興崗位,尤其集中在農機操作與設備維護領域。
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直接推動了農機操作崗位的增長。傳統農業生產依賴人力,而機械化農業在耕地、播種、植保、收割等環節實現了高效化和規模化運作。隨著農機設備在農村的廣泛使用,操作技能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在農忙時期,對農機操作崗位的需求量更大。這就使得農村勞動力擁有了更多參與現代農業生產的機會。通過如合作社或鄉鎮服務中心組織的農機操作課程等技能培訓,促使更多勞動力迅速掌握相關技術,以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實際需求。此外,不同作物和地形的多樣化需求,也推動了農機操作崗位在技術水平和專業方向上的持續優化與提升。
此外,農業機械化必然伴隨著設備維修與保養需求,這一領域成為農村勞動力轉型的重要出口。機械設備在高頻使用中難免出現故障,特別是在農忙季節,維修需求尤為突出。農業機械的大規模應用催生了以農機維修和保養為核心的產業,形成了諸如維修技術員、設備調試員等專業崗位。
智慧農業技術應用帶動數據采集與分析崗位增長
首先,智慧農業的普及正在重塑著農業的生產方式,并為農村就業創造了新的方向。這一模式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通過精準化和科學化的管理,一方面使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技術性與服務性崗位,使農村勞動力的職業選擇逐步向高端化和專業化轉變。
其次,智慧農業的運行基礎在于數據采集環節,這一環節直接帶來了許多基層就業機會。例如,傳感器設備的安裝與維護、無人機的操控與管理以及數據采集技術的應用,均需配備大量專業的技術人員。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土壤濕度監測、氣象條件采集、作物生長狀態記錄等技術應用已經成為常態,而無人機的使用更是成為監測農田狀況的重要手段。無人機操作員需掌握精準飛行、數據記錄以及設備維護等技能,這些崗位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進入技術領域的機會。
最后,智慧農業的技術推廣還帶動了大量間接就業機會的生成。技術服務支持是智慧農業應用中的重要環節,從系統的安裝與調試,到后期的操作培訓與技術咨詢,都需要專門的服務人員提供支持。此外,精準農業的興起為科研機構、種子公司和農資企業等上下游行業提供了廣泛的合作空間,而這些合作項目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間接增加了農村地區對技術支持、物流管理等崗位的需求。
綠色農業發展創造環境監測與資源管理崗位
首先,農業現代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逐步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推進。綠色農業以環保、高效、低碳為核心,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生態化轉型。與此同時,這一轉型為農村地區帶來了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尤其在環境監測、資源管理與生態循環農業領域,開辟了全新的職業路徑。
其次,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監測體系的支撐,構建這一體系需要大量技術人員參與。以土壤質量監測為例,技術員需要對土壤進行采樣與成分分析,以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水資源監測則需要專業人員開展水質檢測和污染評估工作,以確保農業生產符合生態標準。并且,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這類崗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最后,在環境監測之外,資源管理是綠色農業的另一個關鍵領域。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需要專業管理人員進行科學規劃與具體執行。例如,化肥與農藥的精準投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維護,均需依靠技術指導與管理支持。資源管理崗位由此應運而生,包括農業資源管理師、生態保護員等職業。
農業現代化引領農業產業鏈升級創造就業機會
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創造就業崗位
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這不僅有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大幅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能為農村地區創造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從原材料的初級加工到高端功能性產品的開發,再到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每一個環節都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不同層次的職業選擇。
在初級加工階段,大量人力資源被直接吸納。盡管現代化技術使原材料的初步處理更加高效,但機械操作、原料分揀、質量檢測等工作仍需技術熟練的職能人員完成。例如,在果蔬種植區,清洗、切割和預處理設備的應用較為頻繁,因此,這些設備的運行和維護,以及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離不開操作熟練、技能扎實的人員。
在加工產業鏈向高端領域延伸的過程中,崗位需求的技術含量不斷攀升。隨著市場對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增長,農產品加工逐步擺脫了傳統的初級加工模式,開始向功能性食品、高端精細加工領域轉型。例如,可以通過糧食深加工生產高蛋白食品、藥用提取物等,或者將乳制品加工為低溫酸奶、奶酪等多元化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這些高端領域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參與。由此,從事化學分析的實驗員、負責設備調試的生產技術員以及從事自動化設備管理的工程師成為重要崗位。
與精深加工密切相關的還有冷鏈物流體系的構建,這一環節貫穿了產品存儲、運輸到終端銷售的全過程,同樣為農村勞動力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冷鏈物流作為農產品精深加工的重要保障,從低溫倉儲到長距離運輸,每個環節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都十分顯著。例如,冷庫管理員需要嚴格管控倉儲設備,以確保存儲環境的穩定性;配送司機則負責冷鏈產品的高效運輸;而物流調度員則需要協調各個配送環節,以保障產品準時送達。
農業品牌化與市場化催生營銷與設計崗位
第一,農業現代化在優化生產技術的同時,注重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品牌化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賦予了農產品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市場辨識度。這就提升了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還在農產品營銷與設計領域催生了多樣化的就業崗位,為農村勞動力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二,品牌建設的全過程都需要營銷崗位的支持。從市場調研到銷售推廣,各環節都有賴于專業人員的推動。在農產品市場推廣中,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宣傳,直接催生了直播營銷員、客戶經理、電商運營等職業。農村勞動力經過短期技能培訓,即可掌握數字化工具的使用技巧,并快速適應這些崗位的需求。
第三,品牌化過程中的設計需求也為農村勞動力帶來了更多的就業選擇。現代農業品牌對包裝設計與品牌文化塑造高度重視。茶葉、果酒、特色農副產品等領域,通過優質而獨特的設計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已成為普遍趨勢。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村地區可建設農業文創設計中心,邀請專業設計師與本地居民合作,共同參與到品牌的設計活動中。
農村電商發展拓展銷售與服務崗位
農村電商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一項創新,通過數字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的深度融合,正在徹底改變農產品的銷售方式與服務模式。其發展不僅優化了供應鏈結構,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觸達率,也為農村勞動力帶來了靈活而多樣的就業選擇。
首先,農產品線上銷售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數字化浪潮中,農民通過電商平臺實現了與消費者的直接對話,擺脫了傳統市場的中間環節。同時,線上銷售需要大量支持性崗位,包括商品管理、客戶服務、售后處理等,廣泛吸納了農村勞動力的參與。通過技能培訓,農民能夠迅速掌握平臺運營的關鍵環節,從商品上傳到客戶維護,均可實現標準化操作。
其次,電商服務環節也在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訂單處理、分揀包裝和物流配送是電商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崗位在農村地區的需求量正在快速增長。例如,電商倉儲中心與配送站的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支持分揀、打包以及配送工作。這些工作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為低技能勞動力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最后,數字技術的普及催生了直播電商這種新興的農產品銷售方式,為農村青年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職業選擇。通過直播平臺,農產品可以直接面向消費者展示并完成交易,銷售的實時性與互動性顯著提高。這種新模式為農村青年帶來了更多的自主發展機會。例如,許多返鄉青年通過直播帶貨實現了收入增長,同時也帶動了更多農民參與這一領域,形成了新的產業生態。
農業現代化助推鄉村經濟多元化創造就業機會
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推動服務業就業崗位的增長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生產技術的提升方面,也深刻影響了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進程,其中,鄉村旅游就是一條顯著的拓展路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整合了農業景觀、生產實踐與鄉村生態資源,推動了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同時為農村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覆蓋了旅游服務、接待管理及其他相關輔助行業。
首先,通過現代技術的介入,農業生產逐步轉型為具有觀賞性和互動性的體驗式項目。例如,智慧農業的應用優化了農田景觀設計,還將高科技農業設備,如無人機、智能灌溉系統等,轉化為游客觀摩與體驗的核心內容。這些項目需要專人負責現場講解以及組織活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導游、解說員和活動策劃等多樣化崗位。
其次,鄉村旅游的興起進一步帶動了住宿和餐飲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些領域是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有效渠道。一些地方還規劃了旅游集聚區,政府與企業集中打造農業特色旅游項目,既有效推動了規模化經營,還為更多的農村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農產品與旅游的結合也催生了就業新模式,例如,游客參與農產品采摘或選購特色有機商品,為農民帶來額外收入的同時,在銷售與服務環節中創造了更多的職業崗位。
最后,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結合還推動了娛樂體驗項目的迅速發展。這些項目的開發如基礎設施建設、場地維護以及游客服務等,需要大量勞動力。例如,現代農業主題公園或生態休閑區的運營吸納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參與其中。
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化運作推動管理與協作崗位增長
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同時帶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業化與現代化發展。作為農業生產組織的一種形式,合作社通過資源整合、生產流程優化以及銷售渠道拓展,大幅提升了農業經濟的整體效益,同時為農村地區創造了多種管理與協作崗位。
在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合作社的運營要求更高水平的專業化管理。這也帶來了對管理型勞動力的廣泛需求。在傳統合作社中,管理工作通常局限于經驗型操作,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而現代化農業引入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和先進經營理念,極大地增加了管理復雜度。例如,生產計劃的制定、資源的高效分配、市場的精確對接等任務,都需要專門的管理團隊負責。此外,涉及財務核算、電子商務平臺運營等新領域的工作,為具備教育背景和技能的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
農業現代化帶動了對協作型崗位需求的增長。機械化和智能化的普及使合作社內部分工更加精細化,崗位職責更加明確。例如,大型種植合作社中的機械操作崗位需要專門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的運行與維護;加工型合作社的流水線作業與產品質檢環節需要配備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此外,部分合作社設立了市場拓展團隊,專注于進一步開拓銷售渠道與制定更為科學的市場策略。這些崗位都需要具有市場洞察力和營銷能力從業者的積極參與。
農業現代化正在以多樣化路徑改寫著農村就業的結構與格局。技術的引入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崗位技能的升級和進一步的細化分工。與此同時,智慧農業的普及拓寬了農業服務領域,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技術密集型崗位。產業鏈條的縱向延伸和鄉村經濟的橫向拓展則進一步打破了就業機會的傳統界限,為農民帶來了跨領域的職業選擇。未來,農村就業優化應聚焦于提升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的針對性,結合區域特點推進現代農業模式落地,以更大限度地發揮現代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從而更全面地塑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生態。
2023年度河南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課題“河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23-091)。
(作者單位:中共鶴壁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