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新時代賦能鄉村文化,依循邯鄲鄉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痕跡,從紅色文化引領、文化鄉村打造、鄉村文化振興三方面入手,以典型案例展現鄉村文化狀態,挖掘鄉村優秀文化資源,堅持傳承創新,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堅持以人為本,喚醒鄉村文化自覺;堅持文旅融合,繁榮鄉村文化產業,讓陳列在邯鄲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走穩、走實鄉村振興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將其擺在鄉村振興的重要位置。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新時代下,河北省邯鄲市作為“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應堅持守正創新,展現鄉村文化狀態,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激發全面推進邯鄲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讓陳列在邯鄲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使鄉村振興行穩致遠、走穩走實,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
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鄉村是文化的寶庫,文化是鄉村的“魂”。鄉村文化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明在鄉土空間、農業生產、鄉村生活等方面產生的物質遺存、精神財富及與之相適應的日常習俗和制度形態的總和,并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認同和道德規范,維系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秩序,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積淀了深厚的人文理念和精神滋養。新時代,鄉村文化進一步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形成新的文化制度、聚合新的道德規范、建構新的精神秩序,追求更加公平、正義與和諧的鄉村發展,彰顯中華民族的鄉土文明底蘊。
鄉村文化的外延非常廣泛,包括鄉村建筑、民俗習慣、傳統技藝、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方面,是鄉村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共同創造、積累、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
多姿多彩的邯鄲鄉村文化
紅色文化引領
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山底村,是全國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抗戰時期地道遺址所在地。山底村利用當地紅色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讓紅色文化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據山底村黨支部書記藺法旺介紹,區政府牽頭出資,專業團隊開發建設,修繕加固地道,村內街道綠化亮化,建大型停車場,復原地面炮樓,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景區初具雛形,有碾盤式、魚槽式、鍋臺式、衣箱衣柜式等地道口,開辦了農家院、農家樂、采摘園、苗圃基地,山底村的村容村貌逐漸亮麗起來,成為集德育、生態、休閑、健身、科教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據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景區經理白雪彬介紹,景區投資3 600萬,以研學為主,每年研學團隊有20多個,孩子數量達到三四萬,主要讓孩子們在紅色實踐中重溫革命記憶,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昔日,一段段軍民團結、奮勇殺敵、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在這里書寫,如今,這里的人民斗志昂揚,重新出發,鄉村振興前進的號角響徹大地。
文化鄉村打造
武安市伯延古鎮,擁有1 000多年的歷史,古鎮南依古山,北臨南泥河,風光秀麗,保存了一大批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近年來,當地深入挖掘伯延古鎮的商幫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成功打造出獨特的旅游業態,與傳媒公司簽訂合同,投資興建文化旅游服務項目,有效推動了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伯延鎮打造了商幫故事館、古民居展館等眾多文化場館,發展了餐飲、娛樂、農家樂等眾多業態,輻射帶動了周邊15個村莊。其中,伯延古鎮宰相府88號院兒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文化建設賦能鄉村振興。在伯延古鎮文化廣場前,“惠民實踐團”聯動宣講通過專家學者、青年講師的文化宣講,讓伯延的老百姓了解他們身邊的文化,包括伯延古鎮文化、商幫文化、紅色文化,不斷增強群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強烈意愿。
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張家樓村依托磁州窯文化,成功打造鄉村文化新亮點。通過修復老宅、引入藝術公社、舉辦文化展覽等舉措,張家樓村不僅保留了古村落的歷史風貌,還融入了現代藝術元素,成為集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勝地。在籠盔墻、青磚、石板路等特色風貌得以延續的同時,還增加了民俗體驗、文化展覽等互動性強的新業態,讓游客在品味鄉愁的同時,感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張家樓村的鄉村文化打造,使昔日的“空心村”蝶變為“文化創意村”,不僅提升了鄉村形象,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了文脈傳承、產業興旺、村民致富的協調共振。
在邯鄲市涉縣赤水灣古鎮,白墻青磚灰瓦的縣衙、戲樓等錯落有致,街巷縱橫,河流交錯,令人心曠神怡。走進赤水灣古鎮,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簾,這里的文化氣息濃郁,不僅有傳統的非遺工坊,能讓游客親身體驗手工藝的魅力,還有豐富的美食文化,融合了東西南北的飲食精華。更令人矚目的是,赤水灣古鎮還精心打造了成語街,以涉縣人物成語故事為依托,設計三大成語主場景,并通過燈光、水景等元素展現成語背后的文化內涵,游客在參與和體驗中,可以深入理解成語的文化價值。赤水灣古鎮系列旅游項目帶動周邊5 000余人就業。赤水灣的鄉村文化建設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入了現代元素,可謂獨具匠心,充滿魅力。
鄉村文化振興
邯鄲市邯山區河沙鎮南街村圍繞黨建引領、文化帶動總基調,打造南街商貿和文化基地,制定完善村規民約,開展移風易俗宣講,引導廣大村民共同營造文明勤儉的社會風氣,鄉村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凸顯,村民自治實踐日益豐富規范,法治鄉村和平安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鄉村文明蔚然成風。其中,南街書畫社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出的作用有目共睹。南街書畫社成立于1995年,日常將書畫愛好者聚到一起切磋交流、研習創作,積極舉辦富有鄉土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品位,還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振興。
邯鄲市館陶縣糧畫小鎮將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藝術巧妙結合,打造出了一個別具一格的美麗鄉村。在糧畫姑娘的巧手下,黍子、芝麻、草籽、谷粒等各類糧食組成一幅幅形態各異的畫作,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成為當地一張響亮的名片。小鎮內,糧畫作品琳瑯滿目,每一幅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讓人能在欣賞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除了糧畫藝術外,小鎮還注重鄉村旅游的發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與周邊的教育小鎮、黃瓜小鎮、彭艾小鎮、公主湖公園等,形成連線成片的鄉村游、研學游線路,全方位打造優質鄉村旅游體驗。農戶們將閑置宅院改造成主題農家院,如艾草小院、智能小院等,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舒適的住宿環境,也讓農戶們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同時,小鎮還積極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建立人性化、整體化的服務團隊,為游客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年接待游客百萬余人次,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實現了產業興、生態美、旅游盛、百姓富。
邯鄲市邯山區渚河源特色小鎮,是邯山區加快鄉村振興、建設特色生態小鎮的重點項目。通過梳理渚河這一地理脈絡,深入挖掘了荀子文化、孟姚文化、羊井文化、隱豹文化等人文要素,彰顯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傳承和弘揚當地的歷史文化,不僅豐富了小鎮的文化內涵,也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為小鎮建設發展注入了文化活力。按照“以水為脈、以綠為韻、以文為魂”的規劃思路,渚河源特色小鎮在生態保育的前提下,注重環境效應,促進自然生態修復和環境優化。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上積極引入現代元素,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小鎮還依托當地特色果園和中藥材基地等產業資源,發展蔬果采摘、苗木培育、親子互動等游樂項目,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渚河源特色小鎮在鄉村文化振興上還注重提升村民素質和生活質量。通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養和幸福指數。此外,小鎮還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和鄉村經濟發展。渚河源特色小鎮在鄉村文化振興上展現出了獨特的文化魅力、生態優勢、產業發展潛力和民生改善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新時代邯鄲鄉村文化振興的啟示
堅持傳承創新,著力賡續中華文脈
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本質,也是民族根脈之緣起。傳承與創新鄉村文化,是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守護民族根基、增強文化自信以及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應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1.堅持傳承,守護文化根脈
邯鄲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深入挖掘了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南街村大力挖掘并積極弘揚書畫文化、和合文化等,培育出以這些文化為脈絡的特色文化。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也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邯鄲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還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如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利用。這些措施有助于留住鄉愁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2.注重創新,激發文化活力
邯鄲鄉村文化振興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還注重創新文化表現形式。例如,通過舉辦書畫展、文藝匯演、體育賽事等活動,豐富文化活動內容;利用“互聯網+”、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拓寬文化產品的銷售渠道。這些創新舉措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3.賡續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
邯鄲鄉村文化振興在傳承當地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通過舉辦道德講堂、演講比賽等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成立書畫社、詩社等文化組織,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舉措有助于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邯鄲鄉村文化振興還注重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例如,通過舉辦文化節、藝術展覽等活動,吸引外來游客和藝術家參與,促進文化交流和互動。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有助于拓寬村民的視野,提升鄉村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通過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創新文化表現形式、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以及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措施,邯鄲鄉村文化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堅持以人為本,喚醒鄉村文化自覺
堅持以人為本,喚醒鄉村文化自覺,這一理念在邯鄲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貫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農民文化主體地位
邯鄲鄉村文化振興始終堅持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把農民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和受益者。通過培養一批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信仰者、守護者、創作者與傳播者,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使其自覺承擔起鄉村文化振興的責任。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農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2.喚醒鄉村文化自覺
通過鼓勵各村成立具有本村特色的演出隊,并在全縣進行巡演,激發農民的文藝創作熱情,提高其參與度。同時,依托各村文化資源,打造教育基地、研學基地、民俗館等展示平臺,吸引農民參與到鄉村文化振興中來。這種參與式的發展模式不僅增強了農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推動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通過加強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讓農民重新認識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此外,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這種文化自覺的形成不僅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也為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堅持文旅融合,繁榮鄉村文化產業
堅持文旅融合,繁榮鄉村文化產業,不僅激發了邯鄲鄉村地區的經濟活力,也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1.文旅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邯鄲鄉村文化振興通過文旅融合,將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旅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涵,也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品質和吸引力。例如,邯鄲依托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趙文化、磁州窯文化等,開發了一系列文化旅游產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如太行山、漳河等,打造生態旅游品牌,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
2.繁榮鄉村文化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文旅融合不僅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邯鄲通過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方式,讓農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來,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同時,依托鄉村旅游的發展,引導農民種植特色農產品、開展手工藝制作等,進一步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4年度“邯鄲市社科聯+習近平文化思想專題”課題——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助力邯鄲鄉村振興研究,項目編號:XW2024298,主持人:王秉茹。
(作者單位:邯鄲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