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承載主體,其匯聚了密集的人口、資產、基礎設施,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所面臨的災害風險呈現出日益復雜多樣的態勢。在此背景下,建設韌性城市,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2023年底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2024年春節前夕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指出,要創新城市治理,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對韌性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推動建成一批高水平韌性城市,城市安全韌性持續提升,城市運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意見》的出臺,順應了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的現實需求,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城市安全發展的高度重視,為我國韌性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
韌性城市建設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最初聚焦對于城市災害恢復能力的探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韌性城市建設的理念逐漸被國際社會所關注。韌性城市是指在面臨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及其他突發事件的沖擊時,能夠快速恢復、持續發展的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的外延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基礎設施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空間韌性、生態韌性、治理韌性等,體現在多個領域,如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醫療衛生等。其主要特征包括:恢復力,城市在遭受災害后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抗壓性,城市能夠抵御各種外部沖擊,保持穩定運行;創新性,城市能夠適應變化,不斷創新發展;共享性,城市資源能夠公平分配,保障人民福祉。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城市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同時涉及公共衛生事件等各類風險),旨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從理論上看,復雜系統理論強調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復雜性,認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故需要從整體上考慮城市的韌性建設;風險管理理論強調對潛在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也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基礎上,不損害后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支持。
從要素上看,社會組織與網絡是韌性城市建設的基石,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協同合作。構建多元化的社會組織網絡,可以提高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基礎設施與公共安全是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包括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及公共安全體系的完善;環境與生態是韌性城市建設的基礎,包括綠色低碳的城市規劃、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等,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適應能力和抗災能力;經濟與社會發展是韌性城市建設的關鍵,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業機會的增加、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等,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和市民的生活質量。
第一,有助于提升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韌性城市建設對于提升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至關重要。通過科學規劃與建設,城市可以進一步提升對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建設抗災設施,如防洪堤、抗震結構等;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提高防災減災的響應速度;注重城市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提升,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正常運作。韌性城市建設有助于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具體體現在: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滿足需求;提高應急人員的專業素質,確保其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第二,有助于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韌性城市建設注重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有助于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韌性城市建設關注環境保護,旨在實現城市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城市綠化,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推廣清潔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韌性城市建設注重社會和諧,旨在構建公平、包容、有序的城市社會。具體措施包括:優化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加強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差距。
第三,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韌性城市建設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感。通過建設安全社區、加強公共安全設施,居民在面臨突發事件時能夠更加安心。韌性城市建設關注居民生活便利性,通過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韌性城市建設鼓勵居民參與城市建設,提高居民的社會參與度。通過開展公眾參與、社區共建等活動,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共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從韌性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韌性城市建設將越來越依賴于技術創新。未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管理、應急響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城市基礎設施的“健康狀況”,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預測災害風險,提高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效率。為了推動韌性城市建設,各國政府將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未來,政策法規將更加完善,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制定更加嚴格的建筑規范,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管理水平。隨著公眾對城市安全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社會參與韌性城市建設的程度將不斷深化。未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將共同參與韌性城市建設,形成合力。例如,通過舉辦各類科普活動,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提高城市韌性。
從韌性城市建設的關鍵挑戰來看,韌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合理配置資源、確保投資效益是關鍵。未來,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韌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韌性城市建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與機制,確保城市在面對災害時能夠快速響應、有效應對,應注重加強跨部門協作,優化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城市管理的整體效能。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參與度是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公眾意識,鼓勵公眾參與韌性城市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
從韌性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日本、加拿大等。這些國家在政策法規、技術創新、社會參與等方面都有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們借鑒。發展中國家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印度、巴西、菲律賓等。這些國家在應對自然災害、提高城市韌性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筆者認為,在構建韌性城市的過程中,不同地域與城市因其獨特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及生態背景,所面臨的建設挑戰亦各有側重。
因此,選擇適宜的建設模式尤為重要。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模式不失為一種明智之選。此模式強調“一軸多翼”的發展策略,即以北京為中樞,天津為輔翼,河北省其他城市作為關鍵節點,共同構建起功能互補、產業互動的城市集群。
此外,生態系統服務模式亦不容忽視,它通過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城市的抗風險能力。“社會——經濟——環境協同”模式則致力于提升城市的整體韌性,確保城市在遭遇外部沖擊或內部變革時,仍能維持其功能的穩定與發展的可持續性。城市規劃與文化傳承模式,不僅賦予城市獨特的識別特征和社會資本,還為城市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系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省公共政策評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