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智在A公司工作了5年,由于領導經常向他施加巨大的精神壓力,愛指責、批評員工,導致他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最后辭職并入職了B公司。新公司的領導和同事都很平易近人,但小智對前領導有著心理陰影,每次和現(xiàn)在的領導說話都很緊張,手足無措,覺得心里有道邁不過去的坎。
莉莉跟男友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可男友總是以各種借口推脫不結婚,還對結婚一事越來越抵觸,莉莉看清了他根本沒有那么愛自己,也從未真正謀劃過兩人的未來,最后她選擇了分手。后來莉莉交往過幾個對象,但總覺得都不如前男友,甚至沉浸于“再也遇不到比他更合適的人了”的想法而內心隱隱作痛。
心理學者惠特伯恩說過,回憶能幫助我們建立積極的自我理解,明白自己“是誰”,這是一個認知自己付出與成長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過于思慮過去,被過去所束縛,甚至到了一種放不下過去的程度,那么過去就必然成為當下的阻礙,深深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對照下面5條,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放不下過去”,此測試題來源于心理專家肯尼于2014年在赫芬頓郵報發(fā)表的《你感到沮喪,是因為你活在過去》中的內容。
1.你是否對某一段特定的時光或經歷緊抓不放,沉溺其中,久久走不出來?
2.你是否堅信自己再也不可能達到過去那種程度的快樂和滿足了?
3.現(xiàn)在的人生是否讓你感到筋疲力盡?
4.你是否恐懼未來?
5.回憶過去是否總讓你感到悲傷?
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有3個或3個以上“是”,那我們就需要正視并解決“放不下過去”的問題了。
無法走出過去,不僅與經歷的事件有關,更多的是與個體自身的性格特質、心結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有著高度相關。
《通過心靈》一書指出,個體受到傷害時所經歷的心理圖像,包含著痛苦、無意識以及受到的威脅(包括真實的威脅和想象出來的威脅),它是身心對每一種感知的完整記錄,這些記錄帶來的有負面影響也有正面影響,只不過在每個人身上二者的配比不同。有些人能不斷克服負面影響,讓自己產生更多的正面影響。心理學家卡根表示心理越成熟,個體的認知框架越穩(wěn)定,應對能力也會越強。相反,有些人有著高水平的敏感度,抗挫折力不夠,如小智,曾經的心理圖像依然深刻埋在心里,它激活了大腦的直覺和體驗的部分,抑制了理智部分的發(fā)揮,所以他們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反應,如恐懼、焦慮、防衛(wèi)。
當對一件事情付出越多時,我們對它的態(tài)度也會越積極,越舍不得放棄。例如莉莉在過去的戀愛中,美好的青春、熾熱的心意都獻給了前男友,卻走到了分手的地步,會覺得不甘、氣憤、不能接受,這就是心血辯護效應在作怪,無法對投入和付出許多心血的事放手,從而無法走出來,在精神上難以割舍。
心理學中的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表明,比起已完成的事情,我們對未完成的事情記憶更深刻。例如小智準備了很多推進工作的計劃,預期了很多與公司上下共同奮斗的目標,可這些全都因領導的咄咄逼人而變成了泡影,小智會發(fā)現(xiàn)這種“耿耿于懷”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們越暗示大腦不要去想某個人或某件事時,注意力反而更容易集中在這個人或這件事上,這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如果我們總是強迫自己忘記之前的事,大腦就會讓你情不自禁地陷入回憶的旋渦中,即“越想放下越放不下”。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過去的痛苦不停地纏繞,難以放下,那么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式。
以前的事情不可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回憶它、解讀它,讓它不再成為內心過不去的坎。
其實,每件事我們都會記住一些細節(jié),而模糊了另外一些細節(jié),這個過程是在無意識中完成的。一般沒人能完全記憶一件事的全部具體信息,甚至在不同的時間和環(huán)境里,我們重新敘述一件事的方式也會改變,最后表達出來的故事樣貌也會大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敘述不會是現(xiàn)實的、中立的、客觀的,而是對自己觀察到的世界進行了加工。也就是說,那些“說明了我是怎樣的人”的故事是被加工過的,被敘述出來的自己也只是“敘事人格”,但“敘事人格”會在我們心中強化“我就是這樣的人”。
以莉莉為例子,她這樣敘述自己的經歷:
敘述一:前男友一定找到比我更好的人了。我這么敏感黏人,也許一開始他覺得我挺好的,但后來發(fā)現(xiàn)我的種種缺點就決定放棄我了,都是我的錯,我不配擁有幸福,我不想談戀愛了,不會再找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敘述二:前男友不想和我結婚,與他分手是及時止損的正確選擇。不過也多虧了這段經歷,他讓我明白戀人是需要價值觀相契合的,當對方不再關心我的想法,不愿意和我共同打造未來時,我就需要變得更加清醒和理性了。戀愛失敗并不一定是我的錯,也不能否定我的價值,以后我一定能找到更適合我的戀人!
從這兩種敘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同一段經歷用不同的敘事方式,過往經歷對當下自我的塑造是截然不同的。敘述二把這件事講述成并非自己造成的,把它理解為能讓自己成長、獲益的事,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這里的“敘事人格”是積極的。
弗洛伊德指出,把過去的痛苦整理成有條理、說得通、有意義的敘事方式,會起到療愈的作用。形成統(tǒng)一、穩(wěn)定、正面的自我身份感,扭轉過去對自己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不讓過去像暗流般不時涌上心頭。
心理學者威爾遜在論文中指出,我們需要把放不下過去的困擾以這樣的敘事風格來改寫:你不等同于問題,區(qū)分真實的自己與故事內的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問題是獨立存在的,你不是問題本身;想象“最好的自我”,就像敘述二中對自己價值的肯定,這跟心理學家麥克亞當斯所提出的“挽救性敘事”的過程是一致的。
我們不一定非得放下過去,允許這種感覺存在,允許這一切發(fā)生,接納過去和現(xiàn)在的遺憾也是一種力量。當內心減少催促,尊重成長和改變的速度,我們就會給予自己許多寬容和呵護,帶著恒常的安心去過好當下的生活。在時間的幫助下,我們終將接受新的關系,鼓起再次出發(fā)的勇氣。
例如小智,他不需要總執(zhí)著于公司領導、工作表現(xiàn)的事,可以在生活中更多地挖掘一些治愈和慰藉的空間,去放松并沉浸其中,這樣身心會被治愈、鼓舞,從而充滿力量。可以去看一場電影,在一片黑暗中不需和人交流,但整場人都在陪伴自己;可以去海邊,讓海水濕潤頭發(fā)、眼睛、鼻子,就像被一個巨大的生命擁抱親吻;可以去圖書館,書的味道、柔和的光線讓人從現(xiàn)實中抽離出來,充電復原。
多給予自己溫柔且輕松的體驗,不與記憶作斗爭,服從自己的潛意識。當時間淡化了感情,當態(tài)度變得無所謂,大腦自然就會清理記憶空間,“不重要”的記憶會逐漸淡去。
發(fā)展心理學教授帕蘇帕濟說過,人生故事是用粉筆寫的,而不是墨水筆,它可以不斷被擦掉、重寫,你的過去全在自己手中。希望我們能從過去挖掘正向的動力,來迎接無限的未來。
(作者系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咨詢師、兒童心理作家,全國婦聯(lián)《婚姻與家庭》特聘專家)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