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內鄉縣城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縣級官衙,衙內東賬房掛有一副楹聯“廉不言貧,勤不道苦”。
何謂“廉不言貧,勤不道苦”?意思是說,真正廉潔的人不會說自己如何清貧,真正勤政的人不會抱怨自己如何辛苦。
平心而論,古往今來,那些清廉官員因沒灰色收入,沒紅包外快,不收辛苦費,不搞權錢交易,拒絕賣官鬻爵,只靠工資官俸生活,手頭確實有點緊。海瑞家就常年吃豆腐青菜,偶爾買一回肉,竟成市井新聞被傳播一時。楊礪曾任朝廷高官多年,住處卻狹窄簡陋。宋真宗去參加他的喪禮時,車駕進不去,只好下車步行。一品太師顏真卿因家里糧食不夠吃,“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無奈只好寫信借糧,乞求“惠及少米”——這就是史上有名的“乞米帖”。盡管困窘如此,他們從未因此而生出抱怨,心態失衡,這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對于過清貧生活有著充分的思想準備,家人也能理解支持,因而才能清儉度日,安之若素。
廉不言貧,是因為清廉官員以此為榮,以此立身,并甘之如飴,樂此不疲。于謙以詩言志:“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知州胡守安卸任時自云:“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方志敏烈士曾經手百萬巨款卻一塵不染,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廉不言貧,是因為清廉的官員心有底線,行有規矩。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嚴以自律;看輕身外之物,不屑與貪官污吏為伍,瞧不起那些貪腐分子的蠅營狗茍,也不會因看到貪官貪撈而肥得流油就心動。他們堅信那些貪官最終沒有好下場。
廉不言貧,是因為他們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喜歡過簡單而樸素的生活。吃粗茶淡飯,穿尋常服裝,住普通房子,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有多貧多窮,因為他們不和那些一擲千金的人攀比,不羨慕紙醉金迷的生活。
廉不言貧,還因為廉潔官員知道廉政不是表演,而是一種理性的發自內心的工作態度,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因而沒必要把清貧生活掛在嘴邊,四下向人表白,以證實自己的廉潔清白。古時的“一錢太守”劉寵、“二不尚書”范景文、“三湯道臺”湯斌、“四知先生”楊震、“五代清郎”袁聿修,無不如此,只求清者自清,問心無愧。今天的“最美奮斗者”焦裕祿、“時代先鋒”孔繁森、“四有書記”谷文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楊業功、“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更是公仆隊伍的楷模,默默工作無私奉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
至于勤不道苦,則又是一種境界,一種節操,也是一個官員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個公仆的終生自覺追求。
做到了廉不言貧,再加上勤不道苦,廉字打底,勤字當頭,既干凈又干事,才是一個合格官員,一個模范公仆。
圖:王恒"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