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因AI技術的不斷成熟,使用AI生成的各類短視頻爆火,在各類平臺上頻繁出現,2024年也因此被認為是“AI視頻元年”。在眾多短視頻中,有一類AI“魔改”視頻,引發了眾多關注,甚至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專門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這類AI“魔改”視頻大有“不瘋魔不成活”的意味,初看覺得新鮮,進一步探究,則可能涉及法律風險。
想象這樣一個畫面:諸葛亮正欲罵王朗“厚顏無恥”,結果舉起了一把手槍,喝著紅酒,拿著手機打電話。當看到這樣的場景時,你會是什么感受?近來,類似這樣的AI“魔改”視頻層出不窮。這些一度讓人以為“走錯片場”的短視頻,因為“移花接木”般的荒誕情節,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而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獲得了頗多流量。這些視頻下面,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對這些“魔改”視頻的贊賞,因為這些跨作品的組合出人意料,充滿創造性和娛樂性,往往給人“竟然還可以這樣”的新奇感受。然而,更多的聲音是嚴肅的批評。他們認為這些作品為了追求新奇和搞笑,不顧精神內核,隨意歪曲人物形象,甚至傳播了錯誤的價值觀。
AI“魔改”視頻之所以會引起如此熱烈的討論,主要原因是其“魔改”的對象往往是諸如《紅樓夢》《西游記》等的經典影視劇集。且不論這些經典影視劇集的拍攝花費了多少演員、導演和編劇的心力,單從其內容而言,之所以能被稱為“經典”,就在于其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旨立意等都是經過精巧的設計和編排的,無論何時觀看,總能被其中的細節或情感觸動。甚至,很多經典影視劇集已經遠超個人或時代的意義,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記憶。所以,面對AI“魔改”視頻,很多人會產生反感心理,是因為它們破壞了經典作品的完整性、獨特性和藝術價值。有網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經典影視作品是情感寄托,承載著滿滿的回憶,毫無底線地“魔改”,是對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學經典的褻瀆。

事實上,“魔改”視頻不是新鮮事。據調查,對影視劇的改編很早就已出現。例如,2006年,有網友將電影《無極》重新編排和剪輯,更換了臺詞、改變了稱謂后,演繹為電視臺主持人向觀眾講述發生在2005年某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偵破過程。事發后,電影導演與該名網友發生了爭執。雖這一事件最后以網友的道歉落幕,但這一改編視頻意外成為網絡“惡搞文化”的開端。隨后幾年,基于二次剪輯加工的視頻片段接連問世,成為當時網絡上的爆款。有觀點認為,這樣的視頻片段具有一定的創意性。然而,如今風靡的AI“魔改”視頻,更多或全然只是為了搞笑,成為獲取流量的有效手段。有調查顯示,某平臺上一個“魔改”《甄嬛傳》的視頻點贊量超過26萬,轉發近60萬次,中間還插入了廣告,收入相當可觀。經濟效益固然重要,社會效益卻不容忽視,法律底線更不可隨意觸碰。看似簡單的“魔改”背后卻涉及不少法律風險,值得我們關注,需要我們警惕。
《管理提示(AI魔改)》明確指出,《甄嬛傳》變身“槍戰片”,《紅樓夢》改成“武打戲”,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這些視頻為博流量,不僅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而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對此,有法律專業人士作出了詳細解讀,認為AI“魔改”視頻涉及多種侵權違法情況:一是未經原作者授權,可能侵害原作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和改編權等權利;二是未經演員同意,可能涉及原作品演員的肖像權甚至是名譽權;三是擅自利用AI技術模仿原表演者的聲音,對原作品進行重新配音或修改配音內容,將其發布或用于商業目的,可能侵犯他人的聲音權;四是“魔改”后的內容若對原作品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或使原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等受到損害,也屬于侵權。
由此可見,原本出于娛樂或博流量而創作的作品,卻存在多種負面影響,還可能因為侵權違法造成嚴重損害。
其實,近年來,AI技術的廣泛應用已引發多起侵權案件。例如,2024年3月,廣州互聯網法院辦理了一起關于生成式AI服務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案件。該案中,原告發現,當用戶要求被告公司運營網站生成奧特曼相關圖片時,AI自動生成的形象與原告奧特曼形象構成實質性相似。最終,廣州互聯網法院作出判決,被告在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過程中,侵犯了原告對案涉奧特曼作品所享有的復制權和改編權,應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承擔相關民事責任。
無論是廣電總局發布的管理提示以及相關平臺出臺的規則說明,還是多起案件事實,都提醒我們,運用AI需有“邊界”和“底線”意識。
針對AI“魔改”短視頻的現象,《管理提示(AI魔改)》提出的具體管理要求是: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限期反饋工作情況;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核要求,舉一反三,對各自平臺開發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對在平臺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準入和監看,對AI生成內容作出顯著提示。雖然這一管理提示針對的是各省局的廣電管理部門,但其也是對各行業、各環節,以及每個人作出的關鍵提醒。因此,糾正AI“魔改”現象,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支持。
《人民日報》就此提出了三點建議:其一,要完善法律法規,這是加強AI改編短視頻規范的首要任務。通過明確版權歸屬、侵權范圍、責任劃分等,可以提高透明度;同時,若出現侵權違法現象,可以依法嚴厲打擊。其二,要加強監督管理。《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已達10.74億,占網民使用率的98.3%,其中經常觀看微短劇的達39.9%。巨大的市場規模需要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加以規范,因此,各地廣電管理部門應切實承擔起責任,建立嚴格的規范制度和舉報、投訴機制等,防止不符合規范的短視頻流入市場。同時,作為主要傳播渠道的短視頻平臺及相關企業,也應承擔起責任,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等,對視頻內容加強審核、監督,將不良或不合規范的內容遏制在萌芽階段。其三,要提升公眾認知。通過講座、專題會等方式,促進公眾對AI改編短視頻這一行為的認識,加強公眾的版權意識、數據安全意識等,以更好地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共創和諧社會環境。
另外,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處于網絡空間之中,加強個人的法律意識,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對于營造和諧、清朗的網絡空間至關重要。對于那些制作精良、具有創新性、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我們可以積極擁抱,并通過轉發、點贊等方式鼓勵發展;但對于那些內容粗疏、荒誕不經、有損利益的內容,我們應當堅決抵制,并借助相關的反饋通道進行舉報和投訴。
自進入信息技術時代,有關人類與技術關系的討論一直持續著。人工智能在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不論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違法犯罪亂象,還是諸如“信息污染”等的社會治理難題,都需要我們在AI技術面前保持審慎與敬畏的態度。2024年12月,《咬文嚼字》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其中一個為“智能向善”,即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有利于更好增進人類福祉,既能夠推動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又能夠讓社會更加美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僅是一種中性的工具。科學技術的產生,本是向善,也理當向善。所以,我們不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看待科技智能的發展,更要尊重社會規則,堅守法律底線,共促“智能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