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處在公開的地圖上不予顯示的場所。本刊記者循著門牌號找到此處,盡管還在高墻鐵網的另一邊,仍被沉重、肅穆的氛圍所感染,心生敬畏,甚至有那么一刻屏住了呼吸。
面對重門深鎖的監獄,世人的想象會飄向何方?緩過神來,記者已經進入監區?!瓣柟?、空氣和水”,此刻映入眼簾的這三個名詞,或許能夠改變部分人對監獄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歷史上那些陳黦、酷烈的傳統已退到博物館的玻璃展柜內。如今的監獄——見證和讀懂現代文明的一扇窗口,一塊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的地帶——正在大部分人的“視線之外”發展進步。記者還注意到另一種形式的“陽光、空氣和水”,即基于當代文明期待的教育改造。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是為了正確執行刑罰,懲罰和改造罪犯,預防和減少犯罪,根據憲法而制定的法律。根據該法第61條,教育改造罪犯,實行因人施教、分類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則,采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獄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罪犯改造模式,是教育改造中的一朵奇葩。記者此次專門探訪的上海市南匯監獄,就著力豐富罪犯改造資源和形式,將宮燈、南橋撕紙、洋涇絨繡、三林刺繡、衍紙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大墻”內,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實現罪犯改造目標和需求的“有機鏈接”。
記者了解到,南匯監獄在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過程中,創新打造“三學”路徑,包括導師引學、監區共學和自我踐學三個環節:在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落地過程中,監獄邀請傳承人為罪犯傳授技藝,不僅在于細節的指導,更在于文化內涵的講授;罪犯在共同創作中學會團結協作,心存尊重與理解;監區民警制定了詳細的踐學計劃,促使罪犯在實踐中反思、規劃、成長,讓感恩與珍惜根植于心,點燃其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預防再犯。

很多參加興趣小組的罪犯,前后判若兩人,眼神都逐漸明亮起來。在南匯監獄組織的一場絨繡作品分享會上,罪犯陳某講述了參與創作的感悟:“絨繡讓我學會了耐心與堅持。每一針、每一線都離不開細心、耐心、精心,就像我的人生一樣,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绷硪幻锓竸⒛硠t展示了一幅名為《新生》的絨繡作品,目光中閃爍著希望說:“這幅作品飽含我對未來的期許。我希望通過絨繡藝術,為自己的人生翻開新的一頁?!?/p>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有必要如此嗎?這顯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問題。但國外的一部紀錄片或許能夠提供一個比較現實的思路,片中的監獄警督如是說:“囚犯中有的人,出獄后將重返社會,在你的周圍生活,從你的城市、你的身邊經過。你希望他們以怎樣的狀態重返社會?”
“你希望他們怎樣回來?”記者在南匯監獄七監區一項課題的研究成果中也找到了相似的視角。研究顯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教育作用深刻影響著個體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具體體現于提升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培養審美與創造力、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社會教育與道德教育、增強生存技能和社會交流適應性等各個方面,進而引導曾經誤入歧途的人走上“陽光大道”。這與罪犯改造的部分目標和需求不謀而合,踐行著南匯監獄“把大墻內的人改造好,讓大墻外的人生活好”的價值追求,更契合維護總體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要求。
你可能想象,沒有刀具輔助,光用一雙手和一張紙,就能“幻化”出各種各樣的事物嗎?你又能想象,僅靠一根根細長的紙條,就能鋪展出生機勃勃、色彩斑斕的畫卷嗎?
在罪犯們集體創作的撕紙、衍紙作品中,每一個細節都被傾注進的心血與汗水。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原本脾氣暴躁的罪犯學會了細致、耐心與堅持,這為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提供了積極的心理支撐。不僅如此,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也是罪犯在改造道路上的一次次突破。監獄搭建了多個展示平臺,讓罪犯在實踐中找到成就感,體會勞動的尊嚴與美德,獲得愉悅情緒,強化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
犯罪的起點往往是道德淪喪。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往往可以幫助罪犯重建道德觀念。在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與中國傳統美德、道德倫理等主題有關的占據一定比例,并且作品是“美的具象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罪犯建立向善向美的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觀念。
在記者面前的,是一組“重生”主題的宮燈。12盞宮燈古樸典雅,成為監區里的一道風景線。在罪犯何某的眼中,高懸的宮燈如同指引前路的明燈,每每看到,自責、悔恨就會鞭策著自己,“虛榮可銷骨,利欲能熏心”的醒悟直抵心靈;每每看到,前方的道路就會越來越清晰,禁錮和挫折都化作了成長的力量,堅信只有好好改造才能走出陰影;每每看到,刑滿釋放、家人團聚、美好未來的暢想都會浮現在腦海,對良好的改造環境更加珍惜,對政府的關心和民警的幫教更加感恩,悔罪、贖罪的意識更加堅定……
時間推回到2024年的初春,南匯監獄六監區引進了宮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罪犯們共同創作的第一組宮燈作品的主題便是“重生”。這組宮燈配圖36幅、配詩36首,以“一畫一詩”的形式,描繪罪犯從入獄服刑到反省反思,從悔罪贖罪再到刑滿釋放的歷程,為日常改造生活寫下了生動的注腳。值得一提的是,在創作過程中,民警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歸納的“三重境界”作為教育引導的主要內容。對于罪犯來說,入獄時的悔恨、改造中的磨礪、新生后的喜悅,這一心路歷程恰好與“三重境界”相互印證。
這并非個例。南匯監獄較為精準地設計契合罪犯心理和文化背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育模式,促進罪犯真誠認罪悔罪。在前文提及的洋涇絨繡項目中,罪犯們在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藝術演繹中尋找情感共鳴,并重新審視自身的過往,理解犯罪行為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影響。監區還在項目中間定期穿插小組討論,設置具有相關性的主題,鼓勵參與者分享個人故事,促進相互理解與情感釋放。南匯監獄七監區通過認罪悔罪評估量表等形式對罪犯改造質量進行定期跟蹤評估,結果表明,參與者在這種社交環境中,能夠表現出更多的悔意與認罪態度。記者還了解到,有多名罪犯主動創作出了向自身、家屬以及被害者表達悔恨的絨繡作品。
記者注意到,有的罪犯社會關系網絡相對較弱,入獄后可能會加劇其社交斷裂狀態,這可能導致罪犯出獄后生存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出獄后再犯率的提升。實踐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罪犯的再社會化有所裨益。
據悉,南匯監獄探索設立“愛心幫教基金會”,嘗試以非遺作品拍賣的形式積累“愛心基金”,鼓勵罪犯用實際行動為社會做貢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除此之外,南匯監獄七監區的民警向記者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本質上也屬于技能培訓的范疇,“師徒制”模式能夠讓罪犯具備一定的專業水準,有的人在“零基礎”的情況下只需1—2年就能學成技藝,為回歸社會增加一定的就業籌碼。部分非遺傳承人表達了吸納刑釋罪犯進入工作室就業的意向。此前,上海市就有某監獄罪犯出獄后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成功案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成為罪犯與家庭和社會再次“鏈接”的重要載體。在監獄搭建的社會幫教活動、開放日、藝術節等平臺上,罪犯通過非遺作品向家庭表達感恩和愧疚,向公眾表達悔過向善之心,修復他們與家屬和社會的割裂關系,在融入社會、回歸社會上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