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京市名師工作站”是南京市教育局進行名師集群式培養的管理組織,它既是南京市域層面名師發展的最高平臺,也是南京市名師團隊的聚合聯盟。在詳細闡述名師工作室建設理念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組織架構、運行機制與支持平臺,探索了南京市名師集群培養的創新樣式,并對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實踐探索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關鍵詞】名師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名師集群培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0-0023-05
【作者簡介】陳旭輝,南京市教師發展學院(南京,210002)院長,副研究員。
名師工作室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名師發揮作用的現實平臺。名師工作室是在主持人的引領下,帶動相近學科或領域的骨干教師,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團隊研修和協同研究等方式,開展教學、科研、培訓的發展共同體。作為一種新型發展共同體組織,名師工作室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美譽。南京也是教育名城,名師名家眾多,如何發揮名師團隊的引領作用培養孵化更多名特優教師一直是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為進一步發揮名師名家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南京于2015年3月在全市成立南京市名師工作站,正式啟動以市名師工作站建設為平臺推動名師工作室建設,開展名特優教師培養的區域創新行動。
一、理念領航:南京市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基石探尋
1.名師引領:突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標桿效應和“領跑者”功能
名師思想理念引領,幫助工作室成員更新教育觀念,學習先進理念,初步形成個人教育理念或教育主張。名師課堂教學引領,帶領工作室團隊學習研究有效教學模式,優化個人教學行為,提升教學實踐能力。名師專業發展引領,發揮示范效應,引領團隊成員以名師為榜樣,持續激發個人專業發展、主動發展和內生發展的動力。
2.建在課堂:突出教學育師,深耕課堂,發揮名師工作室“試驗田”功能
名師工作室回歸課堂教學,深耕課堂,堅持教改項目引領,聚焦教學并研究課堂問題,主持人帶領團隊開展協同研究,注重引導卓越教師群體都回歸課堂,實現在課堂中培養名師,讓名師在課堂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3.集群發展:突出名師“成功自我,成就他人”的發展理念,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孵化器”功能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作為首席名師領銜教改項目并帶領團隊開展協同研究,在課堂教學實踐和破解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煉完善個人的教學主張與教育思想,促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發展成名師或教育家型教師;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孵化”功能,將團隊成員培育成名特優骨干教師。
二、機制賦能:構建南京市名師工作室高效運行體系
1.建立遴選機制
南京市名師工作室原則上是至少有三年工作經驗且工作成效顯著的區級名師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須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核心成員1~2人,原則上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骨干成員有10~20人,一般應是市學科帶頭人或優秀青年教師。工作室學術顧問由學科名師或高校知名教授擔任。
2.構建指導機制
(1)組建顧問團隊。充分發揮南京高校資源優勢,聘請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江蘇省教科研訓部門的知名專家組成南京名師工作室顧問團隊,加強對全市名師工作室建設的理念引領和實踐指導。
(2)充分發揮“四方協同”指導作用。發揮南京市教師發展學院、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和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四家單位的優勢,加強對全市名師工作室建設的聯動指導和業務支持。其中,南京市教師發展學院負責全市名師工作室建設的統籌協調、市級遴選、過程管理、年度考核、終期評價和業務指導等工作;南京市電教館負責建立南京市名師工作室的網絡工作室、在線管理與考核評價工作;南京市教研室負責南京市名師工作室課堂教學研究的指導、服務、保障與評價;南京市教科所負責南京市名師工作室的教改實驗及課題研究指導、服務、保障與評價。
3.完善運行機制
由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研訓機構主導組織保障工作,確立了“行政領導、聯席共建、自主運行、三級管理”的運行模式。各區教育主管部門、工作室成員所在單位也對名師工作室相關活動給予支持和幫助,從而形成市、區、校三級共建管理模式。
4.優化考評機制
名師工作室以三年為建設周期,建立動態考核與退出機制,即對工作室實行每年一次的過程性考核(年度考核)和三年建設期滿的綜合性考核(屆滿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年度考核以工作室自評、學校(單位)初評和區復評為主,考核結果報工作站備案,同時市名師工作站分批組織建設工作匯報交流和經驗分享。三年期滿由名師工作站組織專家進行全面考核。考核方式包括提交自評報告和相關佐證材料,過程性考核和綜合性考核在工作室自評、學校(單位)初評和區復評的基礎上,由市教育局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全面評估。屆滿考核合格的工作室可繼續申報下一批工作室,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自動退出并取消其工作室稱號。
5.建立保障機制
每年市級層面對考核合格的名師工作室給予一定的專項工作經費,同時根據名師工作室工作開展情況及實際成效,對考核優秀的名師工作室予以一定的獎勵,為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提供條件,為骨干教師的成長創設良好空間。
三、集群聚力:探索南京市名師集群培養的創新樣式
1.構建師生素養“四線同心圓”
南京市名師工作站以名師工作室為發展平臺,以立德樹人、深耕課堂、教學育師為著力點,以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問題為研究項目和載體,以“主張提煉—項目研究—團隊研修—活動開展—團隊成長—成果物化—輻射示范”為工作室運行主線。圍繞學生核心素養落地(學生素養發展線),構建從外至內的名師工作站工作線、名師工作室活動線、名師素養成長線與學生素養發展線的“四線同心圓”(見圖1)。
2.建立“四線共進”運行機制
在實踐中通過“四線同心圓”以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培育為核心,形成“站—室—師—生”“四線共進”的名師工作室運行機制(見圖2)。“四線共進”運行機制以“問題導向—主體參與—改進提升—成長進階—發展導向”為行動邏輯,揭示了名師工作站、名師工作室、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素養成長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也更好地展現了“教學育師”的內在學理,為名師工作室教師如何依托課堂獲得專業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3.探索名師集群發展的區域樣式
南京市名師工作站在推動工作室建設過程中,初步形成以“名師引領、建在課堂、集群發展”為導向的工作室建設理念,以課堂教學研究與課改研究項目為載體的“四線共進”工作室運行模式,以深耕課堂、教學育師為主線的工作室工作模式,以開展跨學科、跨學段、跨區域高水平學術活動助力名特優教師集群發展的工作室互動模式,以申報遴選、現場展示、過程評價、動態退出、成果推廣以及經費支持等為機制保障,以及堅持團隊研修、協同攻關、內生發展、美美與共的工作室團隊文化。區域層面初步構建“理念引領—實踐推進—機制保障—團隊文化浸潤”的名師集群發展的區域樣式(見下頁圖3)。
四、平臺搭建:提升工作室建設品質
1.建立市級交流平臺
市名師工作站積極搭建各種學術交流和高峰論壇的平臺,上下聯動,區域互動,開展項目研究、跨界合作、集體攻關以及承辦相關展示活動;積極搭建階段成果展示、優秀成果推介以及網絡研修、團隊學習、輻射示范的高位引領平臺,發揮市名師工作站的名師成長“放大器”作用。通過市、區、校三級聯動,協同推進“跨學科,無邊界”的市名師工作室教學育師實踐,支持鼓勵市區之間、學段之間和跨學科的市名師工作室聯動與互動,召開教學育師現場會,舉辦學術高峰論壇,組織面向全國的南京市名師工作室大型研討會,適時推介建設經驗和有效模式。
2.建立高位發展平臺
在全市名師工作室中開展南京市領軍名師工作室建設,擇優遴選全市領軍名師工作室(每個學段不超過1個,建設周期三年)。聘請省內外知名教育專家組建高水平顧問團隊對領軍名師個人成長進行深度指導,幫助名師提煉教育思想與教育主張,推出名師個人教育理念,形成名師教育風格。舉辦全國性的名師高峰論壇和名師個人教育主張研討會,切實培養能引領南京教育教學改革的高峰人才和領軍教師。
3.建立高端研修平臺
借助南京高校資源,與高校深度合作,開展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及核心成員高級研修班,創造條件并積極鼓勵中青年領軍人才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借力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組織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赴國外學習考察;鼓勵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及團隊成員參加國內外高端學術會議和高峰論壇,發出南京教育好聲音。
五、成效彰顯:南京名師集群發展成果顯現
自南京市名師工作站成立以來,先后在全市分九批(每批建設周期3年)建設193個南京市學科名師工作室(含首批市領軍名師工作室2個)及25個南京市德育名師工作室,先后有3000余位名特優教師參與其中,覆蓋特教、幼教、小學、初中、高中,涉及20多門學科。市名師工作站指導各名師工作室成為培育名師名家的“孵化器”和發展“助推器”,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師培養樣式與名師集群發展的“南京經驗”。
1.開展“深耕課堂”實踐,不斷豐富區域名特優教師發展新樣態
各名師工作室踐行“名師引領,建在課堂,集群發展”的建設理念,目前已取得較為豐碩的階段性教改成果,也形成一批可推廣應用的教學模式實踐案例與教學育師區域樣本。如,以張齊華名師工作室的社會化學習、卜以樓名師工作室的生長數學、王躍平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的整本書閱讀等教學主張為代表的研究成果,在省內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形成了一批可推廣的教學樣式。
2.推進“教學育師”行動,持續探索和完善教師成長新路徑
南京市名師工作站整體推進名特優教師培養模式轉型,以名師工作室作為運行載體,嘗試引領“市—區—校”三級工作室建設,形成了整體聯動和優勢互補的有效機制和實踐路徑,把幾十個分散的小群組成一個發展的大群,成為一個巨大的名師成長共同體,拓展了基礎教育內涵建設的機制與路徑,構建了名師自主互動、經驗分享、抱團成長的平臺,激發和調動了名師的內在動機,實現了名師發展資源的有效統整,切實為優化市域教師發展生態助力,在區域內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全市名師工作室積極參與“南京百校千師攜手共進計劃”,領銜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建設,開展名師送教送培、區域支教幫扶,對加快卓越骨干教師成長、推動區域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發揮了較好的助力作用。
3.完善“集群發展”機制,初步構建“名師發展新高地”
集群式培養本質上來說就是共同內生發展,使教師群體的專業水平不斷躍遷。發揮全市各市級名師工作室(即“群”)的平臺功能和“孵化”功能,構建名師集群發展場域和“內生發展”的工作室文化,促進“群”與“群”之間(即校際、區域內、同學科和跨學段名師工作室)的合作互動、互補互鑒和共建共享,增強每個“群”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發揮名師培養的規模效應,讓名師領銜的工作室把共同成長既作為重要的建設目的,也當作重要的成長路徑,以此推動市域教師隊伍建設的整體提升,把過去個別名師的“高峰”,逐步發展成名師群體的“高地”。
六、實踐反思:強化引領,持續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1.強化價值引領
市域層面將進一步強化和突出名師“名在思想、名在人格、名在課堂、名在學術、名在影響力”的發展導向,引導工作室主持人及團隊成員厚植教育情懷,提升教育格局與教育境界,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懷,把名師工作室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四有”好教師團隊。
2.強化項目引領
市級層面可確立一批重點研究項目,讓各名師工作室積極申報承辦或參與相關研究活動;同時要求每個市名師工作室至少要領銜和聚焦一項教改研究項目,定期開展專題研修和協同研究活動。激發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和團隊成員的內生發展動力。
3.強化工作室文化建設
加強全市名師工作室文化建設,構建教師“內生發展”場域,探索激發教師內在發展動力的管理機制,積極倡導和建設“學術純粹、團隊研修、協同共進、集群發展”的名師工作室文化,切實將名師工作室建設成為名師集群培養的學習共同體與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