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江蘇省南通市錫通園區小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真貫徹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要求,立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等理論,積極構建校本課程——“躍美”勞動課程,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奠基。
【關鍵詞】校本課程;勞動教育;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0-0076-04
【作者簡介】朱紅亞,江蘇省南通市錫通園區小學(江蘇南通,226311)教師,一級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生在勤,勤則不匱。”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江蘇省南通市錫通園區小學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認真貫徹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要求,立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構建和實施校本課程——“躍美”勞動課程,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引導學生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躍美”勞動課程的內涵包括“躍”和“美”兩個維度:躍,指學生在勞動中實現生命的成長;美,指學生在有教育意蘊的勞動中逐漸領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實現更豐富意義上的美的成長。“躍美”勞動課程將思想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日常勞動與創意勞動相結合、系列勞動與主題勞動相結合,實現勞動教育時間常態化、空間全域化、參與全員化。
一、整合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形態
陶行知先生認為:“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好的勞動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既“勞力”又“勞心”,在勞動中培養創造力。“躍美”勞動課程從“躍美”學校文化出發,緊緊抓住“繩”這個重要載體,充分挖掘“躍之繩”“用之繩”“美之繩”所蘊含的育人元素,構建包括“勞動達人”和“七彩繩藝”兩大模塊在內的“躍美”勞動課程體系,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
1.“勞動達人”課程板塊
該課程板塊立足學生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必備的勞動技能。課程內容根據年級從低到高的特點呈現由易而難的規律,形成序列。
清潔達人:通過開展“潔凈家園”“我給垃圾分分類”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實用的清潔勞動技能,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培養環保意識。
收納達人:針對學校許多學生居住在安置小區或公寓房的現實情況,引導他們了解和掌握空間利用技巧,組織學生進行收納比賽,激發創意收納的熱情,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自理達人:開設“生活自理小課堂”,通過穿衣、扎辮子、剪指甲等日常技能教學,增強學生的自理能力;開辟“居家生活技能周”,定期舉辦疊被子、洗頭沐浴等自理技能展示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個人衛生整理工作。
廚藝達人:利用家校合力,讓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主動意識,學習烹調基本知識,掌握廚藝基本技能,并引導學生合理搭配營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農事達人: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充分開發農村教育資源,學習基本農耕知識,培養學生親近土地、親近農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農事技能。
2.“七彩繩藝”課程板塊
這個板塊旨在結合學校文化及特色項目,引導學生開展創意勞動,激活思維,靈巧雙手,感受“勞動創造美”的真諦。
“繩”領意造: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繩為載體,釋放無限想象力,通過編織、綁縛、繪畫等多種手法,將一根根普通的繩子轉化為充滿藝術氣息的繩工藝品。他們或是編織出復雜多變的圖案,或是綁縛出呈立體造型的裝飾,又或是用繩子作為畫筆,繪制出一幅幅獨特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體現了“繩”在藝術創作中的無限可能。
“繩”絲錦繡:教師向學生傳授自己的創意與技藝,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戳戳繡、刺繡、十字繡等傳統工藝。在“繩絲錦繡”課堂上,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針線在繩面上勾勒出細膩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而且在一針一線中體會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他們逐漸發現戳戳繡的趣味性、刺繡的精致感和十字繡的規律美,創作了一系列令人贊嘆的繩藝作品。這些作品如同絲線交織的錦繡,綻放著獨特的藝術光彩,展現了師生共同創造的美好成果。
二、建設實踐場所,增強勞動體驗
為了更好地實施“躍美”勞動課程,學校將現有的教學場館進行調整、規劃,同時放眼校園之外的廣闊天地,將其發展成“田野大課堂”。
1.創意手工坊
學校建設了繩藝坊、繩編室、繩畫廊,學生置身富有藝術氣息的空間,開展繩藝創作活動。栩栩如生的繩貼畫、精巧玲瓏的繩編工藝品、出神入化的縫繡作品無不展現了學生們的智慧。
2.校園小秀場
學校建設了校園小秀場、班級小秀場,展示學生的創意勞動成果。學生繪制的首日封,用彩繩編織的立夏蛋袋、卡通玩偶、掛飾、繩貼畫等都在這里盡顯風采,激發了師生開展創意勞動的積極性。
3.田野大課堂
田野是農村孩子得天獨厚的大課堂,學校組織、發動學生走進田野,學習播種、培植、收獲的技能,感受田野的饋贈與美麗、農事勞作的艱辛與幸福,學會了珍惜勞動成果。
三、探索家校社協同,強化實踐育人
陶行知先生在90多年前便提出:“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力量,形成多維聯動的勞動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里接受勞動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1.家務勞動,培育家庭責任之心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在年齡和個性上的差異,精心設計了分學段的勞動教育目標,旨在通過家庭勞動項目學習,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逐步承擔起家庭責任。從簡單的清潔廚具、打掃房間,到較為復雜的洗滌衣物、換季收納,學生在完成這些家務勞動的同時,不僅鍛煉了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學會了為家庭分擔,培養了感恩和責任之心。
2.志愿服務,傳遞社會關愛之情
學校積極與社區合作,利用“學雷鋒活動日”“植樹節”“勞動節”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學生參與“慰問社區孤老”“綠化家園”“垃圾分類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每學期的評比活動,學生不僅學習了勞動知識,而且感受到了服務社會的快樂和責任。這些活動不僅向社會傳遞了關愛之情,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產業認知,感悟勞動創造之力
結合當地家紡產業發達的特點,學校為學生提供了體驗生產性勞動的機會。學生們通過參與家紡產品的生產過程,如整理枕套被套、產品包裝等,獲得了初步的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這種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他們的勞動觀念和態度也因此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從內心深處產生了對勞動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為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有序開展活動,實現寓教于樂
“躍美”勞動課程設計了一系列日常勞動、創意勞動教育活動,在活動中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得基礎性的勞動技能,提高開展創造性勞動的能力。
1.列出清單,解鎖技能
結合學生的實際勞動情況,學校分年級列出勞動清單,幫助學生有序解鎖勞動技能。尤其在假期即將開始之際,學校的新勞動教育團隊會設計充滿趣味性、挑戰性、體驗性和成長性的勞動作業單,讓學生的假期因為勞動而變得充實、有意義。
2.多彩活動,寓教于樂
為更好地實施“躍美”勞動課程,學校每學年都制定勞動實踐活動方案,有主題地組織開展各類活動。
一是“跟著節氣去實踐”。學校帶領學生循著二十四節氣,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如谷雨時節,組織學生開展“走進田野·播種”主題活動;白露前后,組織學生開展“走進田野·豐收”主題活動;冬至時節,組織學生開展“歡樂過冬至,達人秀廚藝”主題活動,跟著老師、家長學習包餃子。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提升了勞動技能,收獲了農事常識,在實踐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二是“走進生活來動手”。為了保證日常生活勞動課程的落地,學校充分挖掘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元素,開展了“收納整理我最棒”“巧手扮靚我教室”“21天好習慣養成”“今天我當家”“‘果’然有趣”等活動,在系列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三是“伴著項目去體驗”。學校以項目化學習為載體,圍繞“勞動精神傳承、勞動技能學習、勞動習慣養成”三個項目,利用多種形式定期向學生宣講勞模故事,謳歌工匠精神,宣傳勞動理念,開設相關勞動技能講座,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達到“知行合一”。
五、完善評價機制,提升教育質效
圍繞“躍美”勞動課程體系建設,學校實施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雙線并進策略。一方面,以納入課表的形式,積極落實平均每周一節勞動課的要求,上好勞動課;另一方面,結合學校文化底色和地方資源特點,有序規劃月度新勞動教育主題活動,指導家庭開展循序漸進的家庭勞動教育活動。雙線活動有指導、有檢查,納入年度考核,從制度上保證課程實施有章可循。
“躍美”勞動課程的評價著重于學生的參與過程,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勞動創新等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并記錄在《學生成長記錄冊》上,見表1。
學校在“學生綜合評價”中開辟勞動教育專欄,為勞動教育增加“砝碼”,引導教師樹立全科育人、培育“全人”的理念。每月的主題性新勞動教育活動對班級活動和個人表現進行評估,評出“優秀班級”和“優秀個人”,并在升旗儀式上予以表彰。每學期,對在勞動教育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授予“勞動之星”稱號,以發揮示范輻射作用。
日新月異的時代賦予了勞動教育新的內涵,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勞動教育提供了鮮活的資源。接下來,學校將繼續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優化、實施“躍美”勞動課程,讓學生在勞動中唱響成長歡歌。
【參考文獻】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4-1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35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