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友軍,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黨總支書記,正高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南通市“1115”領航校長培養對象,南通大學兼職教授;從教27年來,先后擔任多所學校校長,堅持“文化立校”,提倡“精準教學”,探索“六學課堂”,辦學經驗在教育類期刊刊登專題介紹;先后主持江蘇省“創享”語言課程實踐基地、江蘇省“四有”好教師團隊和江蘇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等項目的建設;曾獲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優秀校長、“感動如皋”十大教育人物等稱號。
【關鍵詞】學校文化;辦學理念;團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0-0094-03
我認為,一名教師、一所學校要想獲得真正的、長足的發展,要想邁向更高的、更自由的境界,必須積淀文化上的每一次進步。自1998年踏上三尺講臺,從鄉村教師到三校掌舵者,從青澀班主任到“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我始終堅信:教育行為的本質是文化浸潤心靈活動的過程,而學校應當成為師生詩意棲居的精神故鄉。
在鄉村教育的沃土上,我親歷了教育場域最本真的樣態;在城區學校的改革中,我觸摸到教育現代化的脈搏;在名校文化的傳承中,我體悟到文化基因的恒久力量。三個教育現場,三段文化重構的歷程,總結和提煉出“文化立校”的治校哲學——讓教育成為有根的行走,讓學校成為有魂的場域,讓師生成為有光的生命。
一、精神覺醒:在紅色熱土上重構教育生態
2011年,如皋大力推行均衡教育,我從如皋市實驗初中(以下簡稱“實驗初中”)教科室主任崗位調到高明鎮中心學校(以下簡稱“高明學校”)擔任校長。高明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當時正經歷著現代化進程中的“陣痛”。從哪里開始改變?在一場場沙龍研討后,我帶領團隊開啟了“文化突圍”之路。高明學校地處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我們提出利用紅色教育引領學校文化,以紅色基因為突破口,構建“精神喚醒、制度立范、文化自覺”三維育人體系,將革命老區的精神密碼轉化為教育密碼。
精神喚醒。好的學校文化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將學校打造成以“文”化“人”的場域。我們圍繞“紅色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物型課程設計,創建了“三樂園”“桃李園”、紅色長廊等;在學校櫥窗里、電子屏上展示評選出的“十佳紅色教育人才”教師照片和一些紅色教育活動中的動人場景,時刻濡染著師生的心靈。我們不斷挖掘校園精神,以“亮點隨手拍”“每周校園回眸”“每月葭園講壇”等形式,引領師生員工發現美、記錄美、講述美,用身邊的“紅色精神”凝聚師生,鼓舞人心。
制度立范。我認為,對于一所亟待發展的學校,需要利用“標準”引領管理,堅持“先定標準再做事”的理念,打造“要做就做最好”的良好管理生態。學校的制度標準有三個特點:一是“力求全面”,全方位涵蓋師生的學習生活;二是“強調體驗”,在活動中規范、在討論中自悟、在案例中自省;三是“注重激勵”,所有的標準均指向團隊協作、爭先進位、精神關懷、陽光公平。
文化自覺。我認為,一所能讓師生“發展自覺”的學校,才是有生命力的學校。我們樹立“管理即服務”的理念,“想教師所想,想教師所未想”,工作實施清單化,增加必要工作的附加值,減少次要工作的重復度。開展“為他人點贊”活動,弘揚“自覺覺人”風尚,鼓勵師生發現并學習他人的優點,讓師生在互助、互信、互賞的人際關系中幸福地學習和生活。
當制度標準與精神追求形成共振,教育便會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短短三年,高明學校便獲得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示范初中、南通市A級示范食堂、如皋市義務教育綜合評估一等獎等榮譽,而我個人也獲得了南通市骨干教師、如皋市優秀校長等稱號。
學校是一個精神和文化所在,是一個充滿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生活空間。當一所學校有了“我怎樣,我的學校就怎樣”的精神文化,便會得到持久的、有內涵的發展。我逐漸領悟到:真正的教育變革,始于精神覺醒,成于文化自覺。
二、學術突圍:在博雅校園里重塑教研范式
2014年,我調到如皋市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外國語學校”)。在這里我深刻認識到:學校文化的深度取決于學術研究的厚度。我和團隊決定從教研文化入手,提出“力行登雅”的行動路徑,促進名師成長,重塑教研樣態,推動教學改革,提升學校品質。
探索隊伍建設新路徑。我們成立了三級專業成長團隊,分別對應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一是讓教師成長有“高度”,注重師德修養,堅定團隊立德樹人的理念;二是讓教師成長有“溫度”,實施“幸福工程”,關注教師的完整生活,提升其幸福指數;三是讓教師成長有“準度”,與高校簽約,聘請專家共同制定成長菜單,開展個性化的培養,積極申報省市級研究項目,讓團隊成長更具影響力、輻射力。
打造集體教研新樣態。名師的成長為集體教研改革提供了保障,我和團隊的改革思路為“團隊浸潤、經驗共享、互慧共生”,所有措施均指向“真研究”。一是推進“比翼式”集體備課。即“教”模式與“研”模式,重視多媒體說課、錄播環境下的“切片式”評課,重視基于大數據的真問題研究。二是開展“微講座”經驗交流。將教研活動升級為學術對話,在經驗分享中促進教師業務成長,不斷完善自己。三是搭建“共同體”成長平臺。根據異質分組的原則組建“共同體”,由核心組成員領銜,合理搭配,做到優勢互補,實現同伴“互慧成長”。
推進教學改革新模式。研究課堂學習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成為我思考的重要課題。我提出了“4+2”師友互助課堂教學改革,即“4”是4個人組成異質小組,“2”是在4人小組中進行兩兩結對,一師一友(徒),組成“1+1”師友小組,其核心是“1+1”異質小組互助、同質小組提優。這樣的小組合作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大大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師友”小組還延伸到課后學習、生活中的互助,有效地解決了學困生的“動力”問題,形成了學校獨特的“師友文化”。
三、生命關懷:在文化傳承中重構育人格局
2019年暑假,我又被調回實驗初中擔任校長。這所享有口碑的學校正面臨著新時代的育人挑戰,生源結構變化、教師年齡斷層、成長需求多元等問題,都在叩問著傳統名校的育人智慧。也在這一年,我參加了鞠九兵名師工作室,被遴選為南通市“1115”領航校長培養對象。導師的指導、同伴的分享、現場的觀摩讓我對學校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學校文化的根本是育人文化。育什么人?用什么途徑育人?我認為,一所好的學校一定是高度關注“師生發展”的學校,教育的初心就是改變人;一所能讓師生“發展自覺”的學校,才是有生命力的學校。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進一步發展了“自能教育”“互慧教育”的內涵,提出了“德行能自省、學習能自主、體質能自強、生活能自悅、勞動能自行”“學教能互長、文理能互融、知行能互合、物我能互悅、德才能互成”的“五自五互”育人藍圖。以“課程育人”為主渠道,以“八禮四儀”為主途徑,以“校園十好”為主平臺,構建了“五步三要素”自主性教育實踐模式,建立了“他育—自育—自覺”的自我教育范式,將教育關懷延伸至每個生命。
如何營造“一個都不能少”的育人文化?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的目光需要更加柔軟和敏銳。熱愛生活,一個都不能少。2023年體質測試,全校273個“小胖墩”引起了我們的關注。為了讓這些學生養成健康自律的生活習慣,我們推出了減脂餐,配備了體脂秤,發放了“自能塑形挑戰卡”。一學期后,我們監測到這些學生體重平均下降了12.8斤。
核心素養,一個都不能少。我們提出了“五核素養”提升項目,圍繞核心力量、核心技能、核心速度、核心習慣、核心思維設計課程,做到“人人會樂器、天天有體育、周周有社團、月月有賽事”,努力使我們的“實驗學子”具有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和素養。
學生成長,一個都不能少。面對一些特殊學生,學校要為這些學生營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尋求一條適合的成長道路。我們組建了“未來可期”成長營,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配備成長導師,讓他們在真實的活動中成長。
在實驗初中,我看到了教育最動人的模樣——讓每個生命都獲得適性發展的可能。學校連續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校園,獲得江蘇省“雙減”示范創建校、江蘇省“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等榮譽。作為校長,我也和學校共同成長著,領銜了省“四有”好教師團隊、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完成了三項省級課題、一項省課程基地的研究和創建工作,獲評正高級教師。
回望二十六載教育征程,“文化立校”始終是我的精神追求。在高明學校的文化覺醒中,我領悟到精神圖騰的凝聚力量;在外國語學校的學術深耕中,我體驗到專業共同體的創造偉力;在實驗初中的生命關懷中,我觸摸到教育本質的溫度。這三個文化建構的維度,恰似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精神喚醒到學術自覺,最終抵達生命關懷的終極關懷。這種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教育規律的敬畏與追尋。它要求校長既要有哲學家的思辨深度,又要有實踐家的行動力度;既要能仰望星空構筑教育理想,又要能腳踏實地解決現實問題。當我們將文化基因嵌入制度設計,將學術追求融入日常教研,將生命關懷滲入育人細節,學校便會自然生長出獨特的教育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