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考試結束,面對考砸的分數,不管任何理由,最后統統歸結為一個關鍵詞,那就是“馬虎”了。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其實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可千萬別讓“馬虎”來背鍋啊!
來自認知判斷的失誤
有時看起來很簡單的考試題目,想得到滿分也相當不容易。其中的距離,一部分來自認知和判斷的失誤。認知水平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這取決于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如果所學的知識沒有駐扎在心里,僅僅是輕輕地劃過大腦,就會蕩然無存??荚嚂r,對于很簡單的題目也會無從下手。簡單的也可能是完全不會的,家長分析卷面時,看到這么簡單的題目,臆斷為一定不是孩子不會,而是馬虎了。其實,學習也像一個加工廠,“溫故而知新”才是硬道理,孩子需要不斷復習才能領悟到新知,大腦要對課堂內容進行加工和分析,學會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正確地認知事物,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應用題中,經常有鋪地磚的問題。已知教室的長度、寬度,地磚是給定邊長的正方形,解題思路孩子都會,可第一步要統一單位,他們卻常常忽略,得到的答案肯定是錯的,這也要貼上“馬虎”的標簽嗎?很顯然,是孩子的認知與判斷有疏漏,也可以說,他們還沒有完全徹底掌握。
根深才能葉茂,深耕知識的土壤,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那些沒記牢固的知識,被誤以為犯了“馬虎”的小毛病,掉以輕心,實則埋下了大隱患,久而久之會成為孩子學習上的“黑洞”,成績逐步跌落谷底。因此,家長要認真尋找“癥結”所在,千萬別讓“馬虎”來背鍋。
源于良好習慣的缺失
細節決定成敗,而細節的養成往往來源于習慣。考試卷面的整潔與否,體現的是書寫習慣的好壞,數字0寫得像6,數字4寫得像9,作文上的字已經變成“狂草”,這些都會被扣分;在草稿紙上寫得亂作一團,好不容易找到答案,寫在卷面時又抄錯了結果,這是因為缺少及時校驗的習慣;審題時漏字、錯字、跳行,題目要求選出錯誤的一項,卻選出了正確的一項,這是因為沒有好的審題習慣。如果在對考試結果進行分析時,簡單地用“馬虎”歸因,就會掩蓋了這些壞習慣,難以考出好成績,只能一直“馬虎”下去。
多多練習也是一種好習慣,孩子有時以為聽懂了,就不愿反復練習。結果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看到考試題目似曾相識,但又不確定,考完交了試卷后才恍然大悟。筆者給女兒講過賣油翁的故事,賣油翁自錢孔滴油的技能,憑借的是“惟手熟爾”,孩子只有經過熟能生巧的練習,考試答題時才能下筆如有神,沒有任何糾結與遲疑,毫不猶豫地寫下答案,這一定是反復練習的成果。
來自思維定式的干擾
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常常有這樣一類應用題:“農民伯伯有一塊長方形靠墻的菜地,已知長和寬,要在四周圍籬笆,籬笆至少多少米?”看到這樣的題目,她很熟悉,所以有時可能題都沒有讀完整,心中就開始竊喜,這么簡單,會了,就直接列出了長方形周長的算式,忽略了“靠墻”這一關鍵詞。她甚至還犯過這樣的錯誤:語文題中要把適當的成語序號填寫在句子中,她一看是在句子中填寫成語,于是就把合適的成語寫在了橫線上,成語填寫對了,句子也通順了,就是沒有按照題目的要求作答,結果一分不得。這些因思維定式“惹的禍”,“馬虎”可不能來背鍋。
“思維定式”的干擾,給了女兒深刻的教訓,我提醒她,絕對不能“想當然”,一定要認真讀好題目的每一個字,擺脫自己頭腦里的框架,要讓題目的要求牽著“思維的小棒”,才能達到正確的彼岸。
考砸了,又何妨?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千萬別讓“馬虎”遮擋了視線,更別讓“馬虎”來背鍋,只要明確緣由判明方向,下一次考試,好成績就一定屬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