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集文字與圖像于一體,借助獨特的雙重語言形式,能夠促進幼兒認知、情感的發展。隨著繪本在全球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其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日益顯著,成為最適合幼兒的閱讀材料之一。借助繪本閱讀,幼兒可以在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增強對語言的敏感性。同時,繪本表演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社交技能,激發幼兒的表現欲望,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繪本閱讀與表演的雙重應用,能夠豐富閱讀教學的形式,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一、創設繪本情境,引導閱讀專注
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閱讀環境,讓幼兒身臨其境地感受繪本閱讀與表演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室的一角裝飾成小鎮、海洋等與繪本故事相關的場景,讓幼兒在進入教室時即刻被吸引,從而激發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適當的背景音樂,營造沉浸式的閱讀氛圍,使幼兒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投入故事情節中。教師還可以利用道具,增強情境的真實性,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應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導幼兒進入故事情境。借助生動的語音語調,教師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現繪本中的角色,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在朗讀時,教師可以放慢速度,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去思考,進而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繪本《威廉先生的圣誕樹》時,教師可以布置模擬圣誕節的場景,使用真實的小圣誕樹或手工制作的紙質圣誕樹模型,配上彩燈等裝飾品,以此復現書中描述的連續縮小的圣誕樹的場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其在視覺和觸覺上與故事內容產生聯系。在故事講述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每一棵圣誕樹的變化,并讓他們參與故事,如讓幼兒輪流裝飾教室中的小圣誕樹,模仿書中各角色“剪掉樹梢”等行動。通過模擬情境閱讀,幼兒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并在活動中實際體驗故事的氛圍。教師還可以利用輕音樂營造圣誕節的氛圍,模擬溫馨的圣誕夜晚,讓幼兒在閱讀活動中感受到節日的溫馨。隨著故事的進展,教師可以設置停頓,邀請幼兒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擁有一棵自己的圣誕樹,會如何裝飾,從而增強閱讀氛圍,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二、復述繪本故事,強化語言表達
在繪本閱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話語講述故事,幫助幼兒整合所學內容并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鍛煉其記憶力與語言組織能力。在復述繪本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激發幼兒對故事細節的回憶,引導幼兒用更豐富的詞匯表達故事內容。對于語言表達的多樣化,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語言水平,逐步引導幼兒使用描述性、比喻性等多種句式,豐富語言表達形式。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反復的復述練習,使幼兒在不斷的調整中,提高語言的準確性。
以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閱讀教學為例,繪本講述了一只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多次經歷的生與死,與不同主人之間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找到了真正的愛,知道為什么而活。教師需要進行多次朗讀并幫助幼兒充分理解故事情節。在朗讀每一個故事章節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話概述剛剛聽到的內容,利用即時的復述幫助幼兒加深對細節的記憶,同時也訓練幼兒將聽到的故事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的能力。為提高復述的質量,教師可以提供關鍵詞作為提示,幫助幼兒回憶并組織語言。進一步地,教師可以將故事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代表貓的一次生命經歷。教師可以逐一介紹每個部分,并讓幼兒嘗試復述每個生命階段的故事。在教師講述了貓作為國王的貓的生活后,可以讓幼兒練習描述貓在戰場上的經歷和當國王的感受,提高幼兒的理解連貫性,幫助其表達故事中的情感變化。為了讓復述更有吸引力,教師可以使用繪本中的插圖作為描述的起點。每個插圖都可以引出一個故事片段,教師可以問幼兒“這張圖片中貓在做什么?它在這個故事部分中感覺如何”,激發幼兒的觀察力,促進幼兒用更具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感知和情緒。在分段復述后,教師可以設計“貓為什么每次都有不同的主人”或“貓在哪一次生命中感到最快樂”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幼兒回顧整個繪本閱讀故事,并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在整個復述活動中,教師需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同時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持,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變得更流暢,深化幼兒對繪本故事的理解。
三、搭建圖示支架,發展思維邏輯
圖示支架是指借助圖形、圖表、線條、箭頭及簡潔文字構成的可視化思維工具。在幼兒園閱讀教學中應用圖示支架,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繪本的內容并發展其思維邏輯。教師需要創建與繪本內容相匹配的思維導圖、流程圖等圖示,使故事的主要事件和角色關系一目了然,幫助幼兒捕捉故事的重點,理解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教師可以利用大尺寸的紙張和彩色標記,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故事中的關鍵信息用符號標注出來。隨著幼兒逐漸熟悉圖示的使用,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創建圖示,從而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
以繪本《螞蟻和西瓜》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時,可以搭建圖示支架,幫助學生理解并追蹤故事的發展以及主要事件,更清晰地看到故事中的序列事件,從而加強邏輯思維。因此,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閱讀故事,并引導幼兒逐步構建圖示支架。在故事時間線上,教師需要提前借助圖畫標注故事的主要事件:螞蟻們發現西瓜、嘗試推動西瓜、尋求幫助、嘗試切割西瓜、成功將西瓜帶回家,以及最后的慶?;顒?。接下來,教師可以利用因果圖來深化理解,連接各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畫一條線從“嘗試推動西瓜”指向“尋求幫助”,旁邊標注“因為推不動”,再從“尋求幫助”指向“嘗試切割西瓜”,標注“因為需要更多力量”,幫助幼兒理解每個行動背后的原因,加深幼兒對故事邏輯的把握。教師還可以創建更互動的活動,讓幼兒參與圖示支架的創建。教師可以準備一大塊白板或布告板,上面預先畫好簡單的線條和空白框架,讓幼兒在閱讀或討論故事的過程中,畫出小圖示。例如,在討論到螞蟻嘗試切割西瓜時,幼兒可以畫出螞蟻持工具的樣子,或者是西瓜被切割的圖樣。在整個繪本閱讀活動結束后,圖示支架可以作為教室內的學習展示,讓幼兒在任何時候都能回顧故事內容,持續地加深對故事邏輯的理解,優化繪本閱讀的成果。
四、組織繪本實驗,促進科學成長
繪本實驗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探索繪本中提到的科學現象,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探究技能。因此,教師需要選擇適合幼兒理解水平的繪本,并設計與之相匹配的簡單實驗,保證實驗安全且材料易于獲取。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觀察實驗現象,描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并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見解,促使幼兒積極思考,加深對自然世界的認識。結合繪本閱讀和科學實驗可以讓幼兒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發展科學思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幫助其建立觀察、分析等基本能力。
例如,在繪本《空氣太太去哪兒了》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具體的科學活動幫助幼兒探索空氣的作用,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換為可見、可感的學習體驗,啟蒙幼兒的科學教育。在繪本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參考繪本內容,開展關于空氣膨脹和收縮的實驗。在故事中,“空氣太太”這一人物通過吹風展現了她的力量。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情節點,引導幼兒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直觀地展示空氣在溫度變化下的狀態。教師需要提前準備透明的空塑料瓶和小氣球。首先,教師需要將氣球套在瓶口上,讓氣球的開口緊密固定,并將瓶子放入熱水中,隨著瓶內空氣受熱膨脹,幼兒會看到氣球逐漸膨脹起來。其次,教師將瓶子從熱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氣球逐漸收縮。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現象,思考氣球變化發生的原因。第二個實驗是制作簡易風車,探索空氣流動的影響。繪本中“空氣太太”化作風,帶動風車、船帆等各種事物,展現了空氣的力量。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彩色紙張、訂書釘和吸管等工具,讓幼兒剪出風車的葉片,并使用訂書釘將紙風車固定在吸管上,確保風車可以自由轉動。在這個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探討風車葉片的大小是否會影響風的大小。在完成之后,教師可以使用風扇來測試風車,引導幼兒實際感受風的存在。
五、模擬繪本對話,提高理解能力
教師需要精心選擇適合幼兒認知水平的繪本,提取書中的關鍵對話,并組織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重新演繹繪本中的對話,幫助幼兒在模擬交流中加深對人物情感的感知。教師還需要對繪本內容進行深入解析,分析故事中的核心對話及其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接下來,教師會教授幼兒如何使用適當的語調、表情等來表達對話中的情感,增強幼兒的表演真實性。教師可以采取分角色讀書的方法,讓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既充當聽眾又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幼兒的參與度。教師還應適時介入對話,利用提問或添加情節變化來引發幼兒的思考,引導幼兒探討不同角色的視角。在每次實驗之后,教師可以組織討論,讓幼兒分享自己的感受,講述實驗如何與繪本中“空氣太太”的故事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幼兒認識到科學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以繪本《想吃蘋果的鼠小弟》為例,教師可以將故事中的主要場景和情節簡化,并提取關鍵對話用于對話模擬。教師可以從故事中提取出鼠小弟觀察到不同動物取得蘋果的情景,并設定一系列問題,“如果你是鼠小弟,你會怎么做才能得到蘋果”或者“你認為鼠小弟為什么一直沒有得到蘋果”,引導幼兒進行思考,模擬鼠小弟和其他動物的對話。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模擬鼠小弟與來訪的動物之間的對話。例如,當一只大象取走蘋果時,鼠小弟可能會說“要是我也有長長的鼻子……”,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思考并回答,如果他們是大象,他們會如何回應鼠小弟的話。進一步地,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探討故事中的經驗教訓。在模擬對話中,海獅在故事中告訴鼠小弟它有其他的本領,盡管它不能飛或跳。例如,海獅可以說:“我不會飛,也不會爬樹。但我也有我的獨特之處,我可以把你頂起來拋到樹上,我們就能合作摘到蘋果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討論每個人的獨特之處,并思考需要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對話活動,讓幼兒自由擴展故事結局。幼兒們可以討論鼠小弟如何分享它的蘋果,或者它如何向其他動物展示他的獨特才能,促進幼兒發展創造性思維,使繪本閱讀變得更加動態,這有助于建立幼兒對繪本故事的濃厚興趣。
六、繪本戲劇表演,培養團隊精神
繪本劇是根據繪本故事改編成的舞臺短劇,融合了美術、文學以及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能夠為幼兒提供多維度的學習平臺。在實施繪本戲劇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需從已經出版的中外繪本故事中挑選適合幼兒的故事,并將其改編成時長適中、內容適宜的劇本。在改編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如何將故事的主要情節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進行展現。接下來,教師需與幼兒共同設計戲劇的舞臺、道具和服裝,并讓每個幼兒充分參與,確保其能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教師應確保每個幼兒根據自身興趣分配到合適的角色,引導幼兒學習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不同的想法,并在團隊中尋求幫助。
在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借助一系列的表演活動,來表達書中的情感深度,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需要帶領幼兒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書,保障幼兒能夠理解故事的基本情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討論書中的主要情感——愛,以及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間如何表達“愛”的情感,幫助幼兒更好地準備表演,并了解角色之間的動態。為了使繪本戲劇表演更加生動,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制作簡單的道具和背景。例如,使用綠色的布料或紙張來創造草地的背景,用紙板制作模擬樹木,并制作小兔子和大兔子的耳朵帽子作為服裝道具。在表演準備階段,教師需要指導幼兒使用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來表達情感,模擬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間的對話。例如,小兔子展示它的愛是“像手臂張開這么寬”,幼兒可以實際張開雙臂來展示。同樣,對于“我愛你一直到月亮那里”這樣的臺詞,幼兒可以指向天空,表演出仰望星空的樣子。教師可以組織多次彩排,讓幼兒在表演中逐漸熟悉自己的角色。在彩排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幼兒互相觀察對方的表演,并提供建設性的反饋,以幫助每個幼兒提高表演技能,完成表演任務。
七、結語
綜上所述,繪本閱讀與表演能夠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加深幼兒對語言的理解,促進幼兒對語言的理解。教師實施情境創設、故事復述、繪本劇等具體的繪本教學策略,能夠引導幼兒探索文字和圖像的深層含義,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同時,繪本閱讀與表演這一互動式的學習方式還強調參與的重要性,強調幼兒在集體中協作并表達個人觀點。因此,繪本教學能夠為幼兒提供既教育又娛樂的方式,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為未來的學術旅程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