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全面推廣實施,向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另一方面也要保證教學成效,因此作業質量尤為重要。在此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可以遵循“暴露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成效”的思路展開。首先,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暴露自身英語學習的短板;其次,借助隨堂作業和家庭作業,鞏固課堂教學重難點,同時確保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能選到契合自身的作業內容;最后,安排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再次回顧總結教學重點,同時搭建英語交流平臺,從而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促使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改革創新作業內容與方式,以滿足層次性、多樣性、個性化的需求。在教學實踐中,作業不僅是評價課堂質量和學習成果的重要工具,也是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平臺,更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理應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然而,諸多教師尚未認識到英語作業的重要性,在設計作業時存在應付了事的心理,導致作業質量不高。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英語作業設計模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政策要求,探索出適合本校學生的英語作業模式。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的系統性原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業內部具有邏輯性。二是作業與生活具有聯系性。教師在單元整體框架下,依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來設計相應的作業內容,對作業難度、作業體量和作業類型做好整體規劃布局,實現作業難度層層遞進、作業方式多種多樣、作業結構科學合理。同時,建立英語作業與生活實際之間的緊密聯系,將理論與實踐運用相結合,以作業的方式實現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課堂所學習的成果。
(二)層次性原則
班級學生英語水平各有差異,學習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體現作業的層次性,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的原則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層次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業難度及內容的層次性。宜設計淺、中、深三個難度層次,鞏固基礎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探索。二是作業方式的層次性。從最基礎的背誦默寫到任務探究等實踐性作業,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三)實踐性原則
英語作為語言性學科,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及時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切實提高英語表達與運用能力。因此實踐性原則是英語作業設計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實踐性原則的最大特點在于動手操作和張口交流,打破了傳統紙質作業的單一形式局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豐富的學習體驗。
二、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現存問題分析
(一)作業內容缺乏系統性
作業內容的系統性表現為:每節課的作業設計立足于學科體系,以單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全面統籌對學生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綜合培養。同時,明確作業重難點之處,統籌推進作業設計,使作業體系化、綜合化。在教學實踐中,英語作業設計缺乏體系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作業設計側重閱讀和寫作,輕視聽力和口語。教師布置的作業多以閱讀理解、閱讀填空和寫作訓練為主,缺少聽力訓練、對話模擬等實踐性的作業。這也造成了許多學生閱讀能力很強,但口語表達能力很弱,經常出現“啞巴英語”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二是許多教師布置作業都是以課時為單位,并沒有立足于整個單元教學內容,導致布置的作業內容與單元主題脫節,與單元內其他課時內容銜接性不高,出現碎片化的現象。若教師只著眼于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作業,則會出現作業類型和內容重復的情況。
如表1所示,該表為某位教師的一周作業設計,上述的作業設計完全是按照課時來劃分,每天的作業之間關聯度比較低,且未覆蓋到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缺乏系統性和綜合性。
(二)作業形式缺乏創新性
作業內容的創新體現在教師針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種類的作業,突破傳統作業形式的限制,激發英語興趣,塑造英語思維。現在許多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以“知識和技能”為目標,作業類型多集中于練習題、抄默寫類,出現單一化、機械化的問題。一是以機械性的背誦和默寫單純地鍛煉了學生記憶力,卻沒有涉及對理解力、分析力的培養,無法有效塑造學生的英語思維。二是過分依賴課后練習冊。教師以練習冊題目代替自己出題,但忽略了練習冊與學生實際情況不符合的問題,造成學生練習題型單一、練習效果欠佳。
(三)作業難度缺乏適宜性
作業難度應與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情況吻合,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點,也讓學生可以透過挑戰性的作業發揮自身潛力,收獲更多英語知識。實踐中,為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設計的作業多以中低難度為主,如背誦默寫課文、朗讀課文等。完成以上的作業時,學生不需要動太多腦筋,也不需要借助其他輔助工具,基本上可以從課文中直接尋找答案,因此只能鞏固基礎性知識點,但缺乏一些難度性和挑戰性,這不利于發掘學生的潛力。此外,部分教師為追求高難度題目,常設計與學生年齡段、認知不符的練習題,致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打擊自身學習英語的信心。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路徑分析
為了使作業貼近學生生活,以作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英語知識的成長,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發揮作業的目標導向作用,將教學與育人融入作業。下面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延展三個階段,對英語作業設計路徑進行分析。
(一)篩選各類資源,引導學生暴露問題
預習階段的作業目標是讓學生暴露自己短板,讓教師找到授課中的重點。教師在設計該階段的作業時,需要將待學內容進行梳理和匯總,從中找出適合以課前作業形式預習的部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來嘗試解答,并從中發掘自己的薄弱點。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網絡中和教材中篩選整合各類信息,將以上的資源融入作業之中,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層次,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探索的興趣,這更有助于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
1.與生活緊密結合,保障作業真實性
生活資源多種多樣,包括朋友關系、生活場景、人物信息等,將生活信息融入作業中,可以增添作業的真實性,也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如在四年級上冊Unit2 Cleaning Day Part A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接觸到各種與教室布置相關的詞匯,如blackboard、desk、window等,若單純以查閱詞義的方式布置預習作業,則顯得比較枯燥。于是教師結合上個單元Unit1中學習到的“星期”詞匯,給學生布置了小組合作作業:制定一周勞動表,并提供表格模板,如表2所示,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勞動安排融入作業中,以激發學生預習興趣。
2.與教材緊密結合,保障作業針對性
預習階段的目的是讓學生更清楚接下來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前熟悉教材文本,以便在課堂中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布置預習作業的時候,教師不可完全脫離教材內容而憑空設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文本資源或圖片信息設計預習作業。如四年級下冊Unit3預習作業中,本單元主要學習subject的表達方式,但聯系上下文,教師發現可以將之前所學習的日期表達法融入進去,于是在預習作業中布置了對話練習,達到階段性鞏固的作用。
What day is today?" It’s Monday/Tuesday......." We have........class this morning
3.搜集網絡資源,豐富預習作業內容
隨著網絡資源日益發達,其豐富性也為預習作業提供了多樣的素材。閩教版英語教材雖然會重新排版和調整,但部分內容仍與時代脫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背景下,教師可從網絡搜集有效素材,豐富作業內容與形式。例如,在六年級上冊Unit1 The Olympic Games預習作業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段5分鐘的中文字幕的英文視頻,用于介紹奧運會的發展歷史,并向學生提出幾個較為簡單的問題:How often does the Olympic Games take? Describe the Olympic Flag等。學生可通過觀看視頻尋找答案,而這種借助觀看視頻回答問題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的好習慣。
(二)研判學生短板,差異設計作業內容
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前期預習作業,學生會在其中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每個問題都需要教師仔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從而制定課堂教學方向,設計課堂后的作業練習。同時,結合學生所暴露出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分析出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層次:一是基礎薄弱類型。該類型的學生經常回答不出問題,或者所答非所問;二是知識生疏類型。該類型學生能理解題意,但無法主動運用之前所學解決新問題;三是缺少思路類型。該類型學生知識儲備較豐富,但遇到新題型時候經常缺少解題思路。在課堂中,教師布置的作業應以訓練思維、夯實基礎為目標。
1.設計多樣化作業類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一方面有助于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有助于構建學生的英語思維。在設計作業類型時,教師要以聽、說、讀、寫四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作為作業目標,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六年級上冊Unit1 The Olympic Games課堂作業中,教師以Beijing Winter Olympic為案例,讓學生描繪冬奧會的火炬,并用英文介紹火炬設計理念等,將繪畫與英語結合,增強了課堂作業的趣味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
2.引入分層式課堂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所以在設計作業內容的時候也不能一概而論,而要考慮到學生能力上的差距。引入分層式的作業形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題目,在答題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此外,一些較高難度的題目可以激發學生的英語潛力,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嘗試探索解答,這也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規律。
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1 Evaluate yourself的作業練習中,能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可根據表格中第5項,以完成填空題的形式來填寫表格內容,鞏固課堂所學習的詞匯和句式。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挑戰題型:讓學生以The Olympic Games in My Mind為題寫一篇演講文章,將優秀的文章選出來在下節課課前進行展示,并邀請文章作者上臺演講。通過這種不同形式的作業,教師既鞏固了課堂所學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英語寫作思維,同時給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這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
(三)組織交流探究,攻克學習的重難點
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推廣與核心素養重要性的逐漸凸顯,作業設計也應突破傳統紙質化的作業形式,打破碎片化的作業布置習慣,以項目式的作業設計形式來推動學生小組合作,使其共同通過研究討論、觀察設計、探索發現解決項目難題,完成教師交辦的學習任務。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Unit3 Transportation學習完之后,教師發現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do/does用法的掌握程度不高,經常會出錯;二是對transportation的各種形式英語表達掌握不熟練。針對學生在課堂中暴露出來的這兩個問題,教師在課后布置了兩項作業:
作業一:小組兩兩合作,互相批改下面幾道選擇題
1.How you go to school?
A.do" " B.are" "C.does
2.How he go to Shanghai?
A.do" " B.are" "C.does
3.My mother work by bus everyday.
A.do" B.are" C.does
作業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隨堂完成五道選擇題,并且以相互批改的形式糾錯。當學生指出他人錯誤或者被他人指出錯誤的時候,會對這個知識點印象更加深刻,在接下來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不容易再犯錯。
作業二:回家后調查家人出行方式,并將調查結果在微信群用英語表達。如My father goes to work by bus.為了讓學生課后能多表達交流,教師也將本節課所用到的句型進行匯總:
How do you go to.........?" " I go to......by ..........
How does your mother/father go to........?" She/He goes to.......by.........
學生可以將作業完成情況在微信群和其他同學交流。通過以上的作業形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下多運用英語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自“雙減”政策全面推廣實施以來,如何優化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又能鞏固學生課堂所學,提升學生英語素養成為許多教師共同探究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英語作業設計應做到提質增效,一方面減少學生作業數量,減少機械性和重復性的作業內容,另一方面提高作業質量,豐富作業形式,以紙質作業和實踐性作業相結合的方式來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英語作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