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往實踐觀是馬克思對全部歷史發展和人類主體本質進行科學分析、深刻洞見和整體把握的基本理論尺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黨領導人民交往實踐的產物,這一現實的、實踐的、必然的道路中蘊含著價值向度,從而通過文化拓展升華為文明自覺,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根基上就內在地包含著文明邏輯。這一文明邏輯實現了對“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的超越,為走向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選擇、新智慧、新路徑,對推動世界現代化多元并存及指明人類文明未來發展走向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文明邏輯;交往實踐觀;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5)02-0005-09
收稿日期:2024-10-28
基金項目: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3YB002)
作者簡介:魏強,男,甘肅會寧人,博士,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
龐小林,女,甘肅慶陽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1]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僅是遵循著客觀規律的發展道路,更是一條突破傳統框架的文明道路。但這一“新文明”絕不是脫離歷史的無端出場,更不是外部反思的主觀設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交往實踐觀視域深入研究文明邏輯生成的內在機制,從根基上闡明發展道路何以內在地、客觀地包含著文明新形態的向度,這既有助于正本清源,澄清誤解,深化從道路自信走向文明自信的理論自覺,也有助于迎接其他文明的挑戰,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充分闡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正當性、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等問題。
一、相關文獻綜述及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現實的道路進程,為何會具有文明邏輯的意義,學界主要圍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
(一)從道路的文明來源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邏輯
學者們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項偉大創舉,它以中華文明為基調、以社會主義文明為內核,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養分,促進人類文明向更高階的現代化方向邁進。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可謂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文明邏輯的同義語表達,在本質上都是同根同源的文明形態。
1. 以中華文明為基調。有學者指出,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道路文明來源的底色當之無愧,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底氣所在。董慧指出,中華文明中的優秀理論成果、巨大物質財富和鮮明價值觀念的總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文明基因,具有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共性特征。[2]陳金龍認為,中華文明成熟時間早、發展慣性大,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和價值理念等,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淵源和文明基礎。[3]龐立生提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母體和根基進行繼承并發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從而賦予了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4]
2. 以社會主義文明為內核。學者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文明的中國式建構,具備社會主義屬性、獨立自主特性和文明古國特征的現代化。黃建軍提出,社會主義文明將是對資本主義文明基本缺陷的超越,這種新文明摒棄了資本至上的邏輯,堅持人民至上的邏輯,為開創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鋪墊了道路。[5]曾楠從社會主義文明維度進行審視,指出在踐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所創造出的新文明形態必將彰顯科學社會主義先進本質,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文明觀的組成部分,也不可抵擋地推動有利于社會主義文明的歷史轉向。[6]
3. 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養分。學者們認為,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探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時,就意味著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即立足現代文明的基礎上來吸收、汲取其中的有益成果來充實自身并進行創新。翟俊剛表明,西方現代文明打破了以有限交往和在各自孤立的點相對緩慢演進的傳統模式,使諸如我國這種后發現代化國家、地區在謀求自身的“現代”文明建設時,就必然要利用資本、世界市場和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在西方現代文明的地基上來發展、壯大自身并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7]唐愛軍認為,由西方始發的工業化使世界以西方為中心、以西方工業文明為主流,我們要后來居上,把“過去二百年”所欠的功課補上,就需要向西方學習其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吸收西方在信息文明時代中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等文明成果的養分來發展充實自身,最終在新一輪信息革命中實現文明的躍遷。[8]
(二)從道路的理論基礎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邏輯
學者們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的理論為根本的理論來源、合理借鑒西方現代化理論和以中國化的現代化理論為直接的理論指導。這些理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產生的基礎,而在后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并適用于中國實際情況的完備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中必將攜帶著文明的種子,最終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文明邏輯。
1. 關于根本的理論來源。黃廣友從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角度指出,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是搭了“現代化”的便車,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所揭示的一般規律是有“現代化”理論做奠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下對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繼承、發展。[9]陳錫喜提出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理論表明人類解放的趨勢是同一的、必然的,而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則是多樣的、豐富的,中國式現代化所倡導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多樣文化、多元文明的理論邏輯正好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理論所要創造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彼此契合。[10]
2. 關于合理的理論借鑒。學者們認為,必須充分肯定資產階級社會制度取代了封建所有制關系所創造的生產力遠超以往一切時代,而且把一切民族都卷到現代文明中來,使人日益脫離封建愚昧。譚玉龍提出,18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都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處于不同時期的先進國家,繁榮、發達背后必然也會有相應的先進理論作為支撐,這些理論對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中國的現代化必然烙下深刻的西方工業文明的印記。[11]吳向東談到,對于西方式的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關于近現代西方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理論成果,首先必須肯定這是一種歷史性成就,相對于前資本主義而言是文明的巨大進步,我們可以進行合理借鑒。[12]
3. 關于直接的理論指導。學者們指出,中國化的現代化理論在現代化道路實踐過程中產生,經過時代的檢驗最終形成正確的認識,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運用于下一次的實踐指導過程中。孫正聿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在于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現代化道路中關于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文明內涵。[13]王福興提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依托的中國道路,也是與人類文明形態同頻共振的文明道路。[14]
(三)從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邏輯
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邏輯,要認識到這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進行的。歷史是孕育思想的大地,也是孕育文明的高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變革并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這些成就的背后體現的是生產力的進步、人民思想的解放,最終建設的也將是比以往更文明的社會。從成就到道路,從道路到文明的提升,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對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1. “站起來”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任潔指出,從黨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輩們仔細研究并對比東西方文明各自的特征及不足,主張采取兩種文明融匯互補的“第三種文明”——社會主義文明,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在近現代歷史斗爭中經過各種道路的反復試錯和比較才找到的正確結論,而這種正確結論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15]臧峰宇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經歷了從“以俄為師”“以蘇為鑒”到“走自己的路”的發展階段,并以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開拓中華文明的嶄新圖景。[16]
2. “富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境界。顏佳華指出,從改革開放后到21世紀初,是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速拓展時期,經歷了真理標準大討論撥正文明發展航向的起步時期、黨的十二大是物質與精神“雙”文明的顯現時期、黨的十三大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本質理論是對文明形態理解的深化時期、21世紀初是對文明形態結構的逐步拓展時期等四個時期。[17]許士密闡釋,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在文明互鑒中進步,借鑒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明再生發展。[18]
3. “強起來”的新時代形成一系列原創性成果促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飛躍。李武裝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實踐中形成的政策框架,把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實現路徑不斷推向縱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在崛起中實現了對西方現代性文明的超越。[19]付文軍認為,中共十八大是黨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出的全面部署,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繪制了一幅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和社會于一體的總體性的文明圖景,塑造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和社會文明的新風氣。[20]
綜上所述,通過國內文獻梳理可以發現,目前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文明邏輯的研究形成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為繼續研究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但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尚未得到深入闡釋,那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一種現實的、實踐的、必然的進程,何以客觀地、內在地包含著文明向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交往實踐觀視域深入分析道路的現實—價值—文化—文明邏輯的內在機制。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何以具有文明邏輯
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就對“生產交往”即“物質交往”或“交往實踐”進行反復強調,“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了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21]交往實踐正是馬克思批判性繼承并發展傳統哲學和經濟學在實踐觀上的種種偏頗和二元對立的產物,它建立在物質生產基礎之上,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不僅反映了人類生產力與社會關系的高度統一,而且也是主客體生產關系、各主體交往關系互動的表現形式。中國式現代化正是中國人民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改造自然界的物質生產活動,也是中國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各種聯系的社會交往活動。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億萬人民交往實踐的產物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過程,是處于社會中的人作為“多元主體通過改變共同的中介客體(自然界)進行互相交往而結成社會關系的物質活動,即交往實踐活動,其表現為‘主體—客體—主體’的結構。”[22]153-155交往實踐包括以下雙重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人們為了生存而改造外界客觀環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交往實踐的基礎,外界生存環境也承載著維持人類生命活動的重大使命。自然界作為被改造、作用的對象,自身承受著多極主體(即社會的人)的對象化規定,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結果,以便于更好地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做到由人民所創造的道路而形成的最終成果服務于人民、由人民共享。二是人與人的關系,即主體與主體間的關系。主體是具有交往關系、社會差別的多極主體,主體和主體間在進行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物質交往”關系,交往則是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延伸。任何人的實踐都處在直接或間接的交往關系中,即社會中各行各業、各個階層中的人都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過程中的主體,每個人都通過具體的生產實踐活動與他人之間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參與到社會交往中來。這種交往關系不只是發生在同時代人之間,也可能會產生于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充當紐帶作用,包容著諸主體交往實踐共同作用的“合金”,也是幾代人智慧成果、勞動成果的凝結。[22]156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不斷探索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所創造的交往實踐活動的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式現代化艱難起步,黨帶領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現代化民主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為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廣泛而又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式現代化艱辛探索,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國家政治統一和社會穩定,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經濟以及各方面事業快速發展,為在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發展,把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作為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實現全方位開放,中國經濟參與到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循環中并取得了長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推進,黨強有力的領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加堅強的政治領導和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順利實現了“兩個一百年”中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些歷史時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以和平發展的模式創造了世界上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發展奇跡,體現了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新能力和偉大創造力,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是億萬人民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所創造的。
(二)道路作為交往實踐活動內在蘊含著價值向度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一種客觀實踐活動的結果,是在交往實踐活動過程中多元主體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相互作用,每一次互動都是他們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共同作用必然會使處于社會中的人之間進行彼此交往,相互依賴、相互聯系,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進而使每個人的存在都具有意義,體現為道路對人而言有意義、人對于道路而言有意義以及人與人互為對方存在的意義。其中每個主體的意義實現,構成了另一主體意義不可或缺的前提,從人的需要、利益和存在狀況而言,客觀的交往實踐對人的客觀指向和利害得失會產生相應的影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本身就內含著意義和價值,而這種意義產生于道路的形成過程中,道路對于中國人民而言,是實現對美好生活向往、通往幸福的現實路徑,中國人民對于道路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主體推動力量,以及中國人民內部之間互為對方存在的意義,不僅表現在同代人之間,而且也體現在前代人和后代人之間形成主體際關系。
在這種主體際關系中,每個人都會基于道路實踐而與他人產生意義交換,也就是說,不管是道路實踐對于人而言的意義,還是人對道路實踐意義的理解,都是在彼此交往中產生的一種意義關聯。這種意義關聯體現出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人們有可能因為一些共同的信仰、追求或者利益而連結,也可能因為一些觀念、分歧或者利益沖突而分裂,進而衍生出的主體際關系網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意義也具有開放性,這一開放性不僅表現在道路實踐中的每一個主體對意義的理解有差異,而且也表現在每一個主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發生意義交換,從而提升主體資質。此一意義在現實中的呈現便是,全體中國人民在進行交往實踐活動創造道路的過程中習得經驗、提升自己的社會資質,并使這些經驗經過實踐的檢驗上升為真理性認識,最終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服務于社會和后代人。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由人民產生、創造,其道路的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終發展成果也必然由人民所共享,不斷增強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23]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探索實踐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導價值,以為全球共同體的構建為基礎價值。其一,主導價值。中國式現代化最終的價值目標是要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要注重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要重視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滿足,以及民主政治的進步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建設,建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社會,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生動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是經濟上的繁榮,更是社會和諧、民主政治不斷完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以及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全域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寄托著幾代中華兒女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激情與希望,代表著中國將會有一個更加繁榮、平等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使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同頻共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而追求民族復興的過程是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接續推進的歷史過程,將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篤行不怠要實現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真實寫照。其二,基礎價值。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致力于自身的發展,而且致力于全世界的共贏發展,向人類昭示了走向交流與合作的共存共榮共享的現代性文明發展道路,始終堅持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聯系起來,旨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謀進步。中國積極倡導和促進全球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諧美好世界、尋求人類共同價值的最大公約數,構建世界和諧共榮的大格局,為全球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價值基礎。
(三)道路的價值向度經過文化拓展升華為文明自覺
一方面,社會價值體系構成文化。“社會”與“文化”是兩個基本對應的范疇,社會是從存在—實體層面指認的交往實踐體系,文化是從意義—價值結構來看的交往實踐體系;社會實體是文化價值存在的基礎,社會包容文化,文化是價值化社會體系;社會指向現實,文化更指向未來。恩格斯曾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4]文化是思想的來源,文化上的進步無疑是對思想更進一步的解放,而人的思想及人的價值追求往往超前于當前所處的現實社會,所以會激發人們對現實社會進行改造的思考并為其提供動力,這體現了人們不僅在物質上要實現自由,而且在精神上也要邁向自由。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構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核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源的中華民族現代文化。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體實踐的產物,它是我們最根本的價值立場和判斷標尺,更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核心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和內核,用通俗易懂的48個字,使人們找到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和個體定位,把由外而內的價值認同通過由內而外的社會踐行真正體現出來,這是對國家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三者的有機統一,從而凝聚社會共識,引領多樣文化、多元文明、維護社會利益,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民族精神之魂,夯實民族團結之本。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它是對某一時代的社會現實的反映,文化傳統價值是社會價值體系的源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體現億萬人民的精神追求,提振民族精神,建設好人們的精神家園,同時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傳播中國聲音,進而發揮好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作用。
另一方面,文明是文化體系的結果形態。文化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它試圖將現存的社會實踐和發展策略合理化,并提升至文明標準的高度,使之成為被廣泛接受和遵循的價值導向。文明價值植根于現實又超越現實,指向未來,成為規范和引領現實道路的目標指向,為人類社會指明前進方向,繼而引導人類向更文明、更自由的社會形態躍進。探尋、開拓并選擇一條現代化道路,既是對道路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的理解與把握,可以改變客觀外在環境和物質條件,更是對其內在價值體系和文明架構的認同與追求,豐富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文明與文化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文明的范圍遠遠超出于文化領域,涉及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從本體論角度看,“文明應指向人的生命活動的性質的實現及人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文明是朝著人類幸福的目標前進的。”[25]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所蘊含的文明邏輯作為文化體系的結果形態,對文化體系內的精華進行提煉,創造出了“共同富裕”“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新文明形態。中國在對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過程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發展的內在文明邏輯,高高舉起了社會主義文明的旗幟,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發起了以面向文明未來發展的前瞻性全球文明倡議,堅持用世界歷史的眼光,尊重不同文明的內在發展規律,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和本土性生發,秉持平等、包容、開放、交流的文明觀,構建真正平等尊重、包容共鑒、和合共生的文明秩序。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邏輯主張打破文明之間的沖突隔閡,以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為宗旨,加強文明對話,主張的人民價值立場和多元文明取向已經得到了全球廣泛的價值認同和實證支持。向世界宣告中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前進方向是經歷過正當性、合理性、合法性過程的考驗,既合乎客觀必然規律,又能做到主客體一致,獲得被參與者在行為和意識兩個方面的認同與支持,成為全球共同體的文明規范,上升為一種文明自覺,繼而成為全球人民的共在和共識。
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一種現實的、實踐的、必然的進程,這個歷史道路本身就具有價值向度。從交往實踐觀的視域出發來闡明這一道路客觀地、內在地包含著現實、價值、文化、文明向度,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本質性真理依據和學術性理論支撐,而人類文明新形態則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開出的文明之花、結出的文明之果。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文明邏輯的世界意義
作為交往實踐活動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在的文明向度實現了對“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的歷史性超越,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促進了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最終重塑了人類文明多元并存、多元互鑒的發展格局和未來走向,給世界以新的啟蒙。
(一)實現了對“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的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中心論”的超越。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形成現代化的始發優勢,并以“文明”自居,給其他國家和地區貼上“野蠻”的標簽,認為西方是世界的“中心”、人類的“中心”,無疑是為了實現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外部打壓內部施壓的目的,試圖以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產生的現代文明席卷全球,成為引領全世界各國人民追捧的潮流。“西方中心論”是站在西方看世界所得出的結論,源于西方殖民思想所形成的優等心理,是西方對文明和歷史的誤解,認為西方文化特征、價值理念帶有普遍性,陷入了西方現代化的“唯一路徑”和“普世模式”迷思,其根本問題在于只從西方看世界,而沒有從世界看西方,顛倒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忽視了其他國家、地區的能動性和發展性。中國立足本國國情和歷史文化積淀成功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路,正是對東方想要擺脫西方資本邏輯,從而實現走獨立自主現代化道路的文明主體的內在訴求。這一新路所孕育及產生的外在環境就規定了其內在邏輯的要求,我們既不能走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社會分裂的歧路,也不能走殖民掠奪、“國強必霸”之路,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及建設性力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在邏輯體系的超越性打破了“西方中心論”的一元論謬誤,向世界表明“現代化≠西方化”[1]。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歷史終結論”的超越。隨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弊端的暴露,表明社會主義蘇聯形態的不合理性,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由高潮轉入低谷,遭受重大挫折和損失。西方卻將社會主義與具體的社會主義形態之間的關系混為一談,直接將其歸結為社會主義的失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否定,以福山、布熱津斯基等人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們高調地得出“歷史終結論”的判斷,認為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也會像“多米諾骨牌”效應那樣在歷史中退場,并斷言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會在21世紀衰亡。然而社會主義的中國并未重走蘇聯社會主義的老路,也并未印證西方學者社會主義歷史終結的預言,而是認真汲取教訓、總結經驗,進行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為世界社會主義注入新的活力與創造力。中國在驚濤駭浪中乘風破浪,舉起了科學社會主義旗幟,為世界人民展現了社會主義的希望所在、優勢所在,消解了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霸權,迎來了21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春天;破解了社會主義發展難題,堅持以蘇為鑒,確定中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方位,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生動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可行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孕育、創造出眾多理論成果,比如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階段論、本質論、改革開放論和市場經濟論等更成熟的理論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深化和完善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代表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創新,為人類現代化的理論寶庫增添了一筆思想財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26]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文明沖突論”的超越。文明是相對于野蠻落后而言的社會進步狀態,也是衡量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尺度。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下所產生的文明呈現出多元差異性,西方國家堅持的“文明沖突論”認為,不同國家之間的對抗形式是從意識形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抗,而文明的差異性是導致文明沖突的根源。這無疑夸大了文明之間的對抗性,體現出資本邏輯主導下的“零和博弈”“你輸我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及“二元對立”思維所產生的西方現代文明具有顯著的排他性。中國式現代化摒棄并超越了資本主導邏輯產生的束縛,用“中國思維”解釋中國道路,旨在構建新的文明秩序,倡導文明之間無優劣、等級之分的文明平等,無各自隔絕,孤立發展的文明互鑒以及無文明沖突、稱王稱霸的文明和諧等先進文明觀。中國式現代化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體現了其自身具有無法比擬的先進性,創造了和平發展的新藍圖、公平正義的新秩序、自由民主的新趨勢,展示了人類文明的先進形態。
(二)為走向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選擇、新智慧、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27]這種新選擇所開辟的人類文明發展新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28]中國式現代化踐行的和平主義區別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封閉排他性與蘇聯現代化模式的高度集中性,展露出強大的全面性與包容性,彰顯了自身的顯著優勢,不僅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選擇,而且還提供了新智慧以及新路徑。
中國以自己的成功實踐表明,發展中國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國情和本國具體實際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為那些渴望實現現代化又不想走被剝削、被壓迫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參照和發展選擇。中國用實踐證明,在人口眾多、經濟落后、并承受著來自外界巨大壓力的后發現代化國家依然可以實現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并對于其走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給予了極大的鼓舞力量。但基于各國國情的差異性與現代化成長的現實土壤不同,現代化從來沒有什么教科書,也沒有什么標準答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的只是一種關于現代化的智慧和啟迪,可以參考但不能照搬,發展中國家應基于本國實際情況去汲取有益成果,走出一條符合本國實際及滿足人民需要的現代化道路。
在全球經濟和政治快速發展的大變局中,發展中國家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重大挑戰,處于劣勢地位,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危機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所蘊含的獨特價值觀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考思路、理論指導、實踐方法,還提供了何以轉劣為優的新智慧。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著眼于全球共同發展,始終致力于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從“一帶一路”倡議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博鰲亞洲論壇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國為世界發展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和交流互鑒平臺,始終秉持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所擘畫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和發展目標與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近性,對于后者實現自身現代化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無疑為其提供了新選擇、新智慧、新路徑。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三)重塑了人類文明多元并存、多元互鑒的發展格局和未來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必須兼容走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29]在人類文明史上,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造就了多樣文明,由于文化基因的多樣性和民族國家的限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的西方文明雖然暫時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富強的國力而領先于發展中國家,但仍未改變文明多元這一樣態。中華民族在追求現代化道路上創造出多元融合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它的演變過程不僅與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相契合,同時也遵循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現代化推動全球化,以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永續發展。全球化形態(共時態)表現為:不論是單體民族或國家還是人類共同體,活動和結構系列都是從生存—生產—生活—政治—科技、教育、藝術和文化等—文明交往,即以生存為起點,最終都要回歸到文明向度。盡管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統各不相同,現代化的目標、道路、結果也各具特色,但在這種特殊性之中仍存在著普遍性,在個性之中仍然存有共性。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超越了以資本為核心驅動力的西方現代文明模式,還突破了以西方現代文明為唯一現代文明的單一現代文明思維,創造了自己的現代文明,拓寬了現代化的實現渠道,促進了現代化的多元并存和多元互鑒,其開創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人民共同富裕和每個人全面發展為制度運行的基本邏輯,引領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格局及未來走向。從此,“現代文明的百花園里茁壯長出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之花,使世界文明百花園更加多姿多彩,為多元現代性文明理論提供了鮮活的實證支持,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書寫下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新篇章。”[30]
四、結論
中國基于國情特征獨立自主開辟出了一條并聯式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通過自身的成功經驗有力地展示了現代化道路可以是多元的、豐富的和靈活的,而非單一的、固定的和僵死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主動且自發地參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來,為發展人類整體利益貢獻智慧,真正做到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由全世界人民共創共建,而人類文明的最終發展成果也必將由全世界人民所共享。中國創造了主張文明對話和文明包容,倡導和而不同、互學互鑒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價值與互利共贏的特征,拓展了世界各國邁向現代文明的途徑,增添了人類社會文明的多樣化形態,使得更多凝聚人類智慧的結晶以多元化的載體和形式展現給世界,這一創舉無疑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人類文明促進者的多重角色,與全世界共同攜手繪制出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新畫卷,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01).
[2] 董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意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3):133-142.
[3] 陳金龍.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3):1-7+203.
[4] 龐立生.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6):42-51.
[5] 黃建軍.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態[J].中國社會科學,2023(10):85-104+206.
[6] 曾楠.唯物史觀視野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8):77-85.
[7] 翟俊剛.馬克思恩格斯文明觀的基本內容及其當代意義[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3,8(10):93-106+120.
[8] 唐愛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視域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2):27-34.
[9] 黃廣友,韓學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基于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的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10.
[10]陳錫喜.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的方法論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3):118-126.
[11]譚玉龍.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之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3):37-41.
[12]吳向東.中國式現代化:一種文明自覺[J].馬克思主義哲學,2023(5):20-27+167.
[13]孫正聿.從大歷史觀看中國式現代化[J].哲學研究,2022(1):5-11+125.
[14]王福興,尹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百年流變、評判依據以及核心特質[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2(1):23-35.
[15]任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邏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4):54-63.
[16]臧峰宇.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2(7):39-55+204-205.
[17]顏佳華,鄒煜.中國共產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J].毛澤東研究,2023(3):38-47.
[18]許士密.“兩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蘊[J].探索,2023(6):1-13.
[19]李武裝.大歷史觀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理論與改革,2024(1):14-30.
[20]付文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敘事[J].學術界,2023(6):42-50.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22]任平.交往實踐與主體際[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
[23]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16(02).
[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25]曾楠.唯物史觀視野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8):77-85.
[2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7.
[2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8]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29]習近平.堅定信心" 共克時艱"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9-22(02).
[30]何愛國,顏英.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J].理論學刊,2023(1):5-13.
[責任編輯 唐健君]
The Civilizational Logic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Praxis
WEI Qiang, PANG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praxis is a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Marx scientifically analyzes, profoundly understands, and holistically grasps the entire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municative praxis made by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realistic, practical, and inevitable path contains a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through cultural expansion, ascends to civilizational consciousness. This reflects tha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herently embodies a civilizational logic from its foundation. This civilizational logic transcends “Western-centrism,”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ffering new choices, wisdom, and pathway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iving toward modernization. It holds significant global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modernizations and guid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ivilizational logic; communicative praxis;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