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安城南出土唐咸通年間《杜傳慶墓志》疏證

2025-04-01 00:00:00宋建建
唐都學刊 2025年2期

摘 要:據《杜傳慶墓志》,可補有八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所闕載的家族人物。先祖杜颙,由于所涉資料豐富,結合史籍與多方家族成員墓志,可對杜颙在文獻記載分歧、前人推論不確的地方進行考辨:在仕宦上,杜颙曾任五州刺史,非《杜颙傳》與《杜乾祚墓志》《杜孝獎墓志》所記三州;在爵號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杜颙傳》誤記杜颙爵號為“廣陽公”“平陽伯”;在死亡年代上,前人所推論杜颙死于“東魏初”不確,由“侍中、柱國” 兩官歷官年代分析,杜颙當亡于北周某時期。本志撰者林速,《西南大學石刻拓本匯釋》中將之判定為與《司直陳公墓志銘》中所記“林速”為同一人。囿于資料,是否為同一人目前仍有商榷的余地。

關鍵詞:杜傳慶;京兆杜氏;杜颙;林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5)02-0028-06

收稿日期:2024-1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石刻文獻與唐五代洛陽佛教社會史研究”(24BZS02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宋建建,男,甘肅天水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隋唐史、石刻文獻研究。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下簡稱《新表》)載:“杜氏出自祁姓,帝堯裔孫劉累之后。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孫于杜城,京兆杜陵縣是也。杜伯入為宣王大夫,無罪被殺,子孫分適諸侯之國,居杜城者為杜氏。”[1]2418自漢杜延年遷徙杜陵定居以后,杜氏便在此地扎根繁衍下來,歷漢魏晉隋唐,杜氏衣冠人物,代有人出,至隋唐時便有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二家各名其鄉,謂之杜曲、韋曲。”[2]359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作為地望關中的韋、杜兩大著姓,在出土墓志上,長安韋姓墓志有不少出土,而杜姓墓志出土卻并不多,大多出土于洛陽北邙,據王其祎、周曉薇先生統計,長安杜姓墓志,“即便是北朝以迄于隋唐的杜姓墓志之總合,今之所見亦不過六七十例”[3],針對這種在長安、尤其是長安城南京兆杜氏世居之地難覓杜姓墓志的境況,先生發出了“委實并不易得”[3]的感嘆。近來偶讀一方杜氏墓志,志文明載其葬于長安城南杜氏祖塋,故尤為難得,且志文所述可助我們進一步厘清晚唐京兆杜氏世系,并引發我們對其先祖杜颙于譜系建構、文獻記載上的思索。故筆者不揣谫陋,試作一疏證,以見教于方家。

一、墓志所見世系人物行實校訂

《杜傳慶墓志》由林速撰文,杜振書丹,志文三十七行,滿行約三十七字不等,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具體出土地與時間不詳[4]396。墓志已被《西南大學新藏石刻拓本匯釋》《陜西新見唐朝墓志》《洛陽新獲墓志二○一五》《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編(第四冊)》四書所收錄參見毛遠明、李海峰《西南大學新藏石刻拓本匯釋》二六三,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349、396-398頁;劉文、杜鎮《陜西新見唐朝墓志》,三秦出版社2022年版,第440-442頁;齊運通、楊建鋒《洛陽新獲墓志二○一五),中華書局年版,2017年版,第351頁;張永華、趙文成、趙君平《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編(第四冊)》七八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版,第1090-1091頁。,其中前兩書有拓片圖片與錄文,而后兩書只有拓片圖片。鑒于前兩書已有志文,本文在此暫不迻錄。

(一)《新表》闕載杜傳慶家族世系人物八人

《新表》列有杜颙到杜彥先世系六人(颙—景恭—德裕—敬則—元同—彥先)[1]2424-2432,杜彥先之后人物《新表》闕載,據本志,可補以下幾人:

祖父杜咸。史籍無載,本志所述可補世系及史缺,“祖咸,開州別駕、贈同州刺史”[4]396。別駕一職當從五品上,職“掌貳府州之事,以綱紀眾務,通判列曹。歲終則更入奏計”[5]。除此之外,還能代知州事,在任用上,一般作為安置宗室子弟、閑散官員及量移官員之用。由于其品秩不低、待遇優厚,且在唐代大多數時期屬于閑職,自然成為量移官員的最佳去處[6]。

父親杜叔近。史籍中有關杜叔近所載,唯有一條,即《冊府元龜》卷150《帝王部·寬刑》所載:“(太和六年)七月,慈州刺史杜叔近犯贓,法當賜死。庚申,詔叔近以時屬元陽,務從寬宥。決八十,流儋州。”[7]因此本志所涉杜叔近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依志,杜叔近與其曾祖杜元同都曾任“許州司馬”一職,而后杜叔近轉為“慈州刺史”。關于婚姻,杜叔近年逾“弱冠”才娶夫人博陵崔氏,關于“弱冠”所指多少歲,李煜東分析認為,“碑志中的‘弱冠’不完全等同于二十歲,大概率是指二十多歲。”[8]婚后,據志所言,兩人應至少生有三子,長子杜某、次子杜傳慶、弟杜振。

哥哥杜某。志文所記信息寥寥,名字已不可知。依志,杜某曾任“蒲州河東尉”志載:“時公伯長嘗任于蒲州河東尉”,這里的“公伯長”,從語境分析,當指其哥哥。,并先志主而亡。志文還大致透露其死亡日期,“不之旬日,相次云亡,即咸通七年歲在丙戌閏三月癸巳二十七日壬申,終于縣之官舍正寢之西偏此處志文月干支錯誤,咸通七年閏三月月干支為丙午,非癸巳。參見黃程偉《〈洛陽新獲墓志二○一五〉盛唐至晚唐墓志整理及異體字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第149頁。,可知杜某與其弟傳慶不超旬日,便依次而亡,志主亡于咸通七年(867)三月二十七日,如此可推知杜某當亡于咸通七年三月十七日至二十七日之間的某一天。

弟杜振。史籍無載,志文錄其官職“文林郎、權知汾州錄事參軍”。文林郎,低階文散官,從九品上;職事官汾州錄事參軍,汾州乃上州,上州在唐州八等分級(府、輔、雄、望、緊、上、中、下)中屬于第六等級,并非重要大州,相應的這一等級州的錄事參軍一職,地位遠遠低于之前州錄事參軍一職[9]303-305。錄事參軍,“掌付事句稽,省署鈔目,糾彈部內非違,監印、給紙筆之事”[10]。唐中葉以后,其職權也越來越大,在原職責的基礎上,還負責監管私鹽、義倉等諸雜事,同時,由于唐后期州的上佐(別駕、長史和司馬)變成閑員,錄事參軍往往成了一州行政最關鍵的要員[9]364。

志主子嗣。依志,志主妻滎陽鄭氏,婚后生有—女,年齡才有三歲,“曰渭渭”。此外側室劉氏還生有三兒三女。三女均不載其名,三子分別叫杜徐八、杜穎子、杜何僧,史籍均未載,可補史缺。志主享年五十二歲,應是晚育,這才會出現七個子女在其去世之后,如志文所述“各未成立(尚未成年)”的情況。志文透露,三子均由其季父“訓道示故”,依前述,志主有弟名杜振,那么志文所指“季父”很可能指杜振。志主去世時,將子女托付其照料,故志文有此說。

(二)從墓志所記杜元同“安眾公”看家族爵位襲承

據志,高祖杜元同爵號“安眾公”,并言“襲授”,查其家族世系,杜元同父乃杜敬則。而敬則本人在《新表》中只言“敬則,邛州司馬”[1]2432,除此之外,史籍再無其它信息可供參考,由此杜敬則曾授“安眾公”一爵可補史缺。但此爵號,并非先授敬則,《新表》載杜德裕(亦寫為“德祐、惪裕”)爵號乃“安眾公”

毛遠明、李海峰《西南大學新藏石刻拓本匯釋》(第398頁)對此出注解釋:“誰首封‘安眾公’,前文無交代,后文亦未補記,突兀無根。據文意,疑‘襲’當作‘封’,則下文‘曾祖彥,先太子率更令,襲安眾公’順暢了。”作者可能并未注意到杜元同祖父就曾封此爵號,故有此論,因此志文此處作“襲”并無不妥,意欲表明杜彥先也并未首先封授此爵,乃承襲先祖爵位之意。,而杜德裕即杜元同祖父、杜敬則父。據本志,在杜元同之后,杜彥先又襲授“安眾公”爵號,由此可見,在杜德裕之后,此爵號又歷杜敬則、杜元同、杜彥先三代,而關于后代是否再襲授此爵號,目前尚無資料,無從得知。西安曾出土一方墓志,名《竇孝忠墓志》,志文提及其夫人,乃“安眾公”之女,“夫人京兆杜氏,唐故千牛將軍安眾公之第四女”參見趙文成、趙君平《秦晉豫新出土墓志蒐佚續編(第二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432-433頁;胡戟《珍稀墓志百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2-93頁。。此是否“安眾公”為杜元同家族之人,囿于資料所限,尚不得而知。據現有資料,筆者所見杜氏成員中,曾封爵為“安眾公”者,只有杜德裕這—家族,所以疑此人乃這一家族成員。

(三)京兆杜氏家族人物新譜系的構建

按本志記載遠祖順序,先記杜颙,后記杜預,“公十六代祖后魏大將軍、雍州刺史颙……十—代祖晉鎮南將軍、荊州刺史預”。現按《新表》和相關研究成果所載參見《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18-2419、2424-2432頁;杜易《中古京兆杜氏家族興衰研究》,山東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6頁。,列這支世系如下:

杜預—杜尹—杜—杜襲—杜摽—杜沖—杜洪太—杜颙—杜景恭—杜德裕—杜敬則—杜元同—杜彥先—杜咸—杜叔近—杜某(長子)、杜傳慶(次子)、杜振—杜渭渭、杜徐八、杜何僧、杜潁子、杜某、杜某、杜某

依上,杜颙乃志主八世祖,而杜預乃十五世祖,墓志記載顯誤,且按記述順序,兩者當反過來。“唐代杜姓墓志往往自命為京兆一系之所出,其實大多是祖述遠宗,且多以漢晉之杜周、杜預標為京兆家族之淵源以顯示其房支門戶的清顯有依”[3]20,本志亦不例外,追述了先祖杜預,但出現了譜系錯誤,這種情況絕非此處一例,現再列舉兩例:

1. (天授二年)《柳偘妻杜氏墓志》:“夫人諱□,字□□,京兆杜陵人,晉鎮南將軍、當陽侯預之十五代孫也。”[11]現依據史籍與墓志所載[1]2424,列其世系:杜預—杜尹—杜—杜襲—杜摽—杜沖—杜洪太/泰—杜颙—杜景仲—杜整—杜孝獎—杜氏。則杜氏為杜預的十一代孫,絕非志載十五代孫。

2. (元和八年)《杜甫墓志》:“晉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今家于鞏。”[12]6649-6650現列其世系:杜預—杜耽—杜顧—杜遜—杜乾光/元—杜慚—杜叔毗—杜魚石—杜依藝。則杜依藝乃為杜預八世孫,志載誤。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祖追述上,本志將此前未曾列入先祖追述序列的杜颙追記為先祖,這也是目前筆者所見唯一一方將杜颙追述為杜氏先祖的墓志,且還有意將杜颙列在杜預之前追述,顯示了杜氏進一步填充和構建系譜的努力,亦可見時代愈晚,對家族譜系的構建愈發多元、對更遠時代先祖的記憶追述也愈發模糊。至于為何將杜颙追述為先祖,或許與他功跡昭彰、頗有干用且歿于王事有關。

二、史籍與墓志所涉杜颙記載疏證

杜颙本人在《魏書》有傳(附于《魏書·杜銓傳》之后),《新表》《冊府元龜》《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書中也均有著錄參見《新唐書》卷72上《宰相世系二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24頁;《冊府元龜》卷372《將帥部(三十三)·忠第三》,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3頁;《將帥部(六十)·固守》,第4530頁;《元和姓纂(附四校記)》,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911-912、919、926頁;《古今姓氏書辯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頁。。除此之外,現已出土多方杜氏家族成員墓志,均提及杜颙,可進一步完善杜颙的仕宦經歷(見表1,第32頁)。

王其祎、周曉薇對《杜祐墓志》《杜乾祚墓志》中所涉“杜颙”信息進行列舉,認為可與史籍相互證補[3]3-4,但并未詳細分析。劉思怡《唐初京兆杜陵杜愸墓志銘考釋》一文對志文所涉“杜颙”信息也只是羅列,并未深入分析[13]。下面結合史籍與出土石刻對“杜颙”仕宦中記載有分歧、相關概念不明晰、前人推論不準確的地方進行分析:

(一)杜颙曾任五州刺史,非三州

杜颙本傳只載其做過三州刺史,即東荊州刺史、岐州刺史、涇州刺史[14]1020,與《杜乾祚墓志》所記相同。而《杜孝獎墓志》也言其歷三州刺史,但這三州所指乃“荊、岐、雍”,多出一個“雍州”。關于此州,其它史籍如《元和姓纂》《新表》《古今姓氏書辯證》中皆言其曾任“雍州刺史”《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6,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919頁;《新唐書》卷72上《宰相世系二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24頁;《古今姓氏書辯證》卷24,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頁。,也可相互印證。此外,《杜愸墓志》還言,杜颙曾任五州刺史,即“雍、涇、豳、荊、岐”五州,在四州之外又多了一個“豳州”,關于此州記載,并非孤例,《杜祐墓志》言“都督三雍、豳、涇五州諸軍事、雍州刺史”,但后者只言都督豳州軍事,并未言其曾任豳州刺史,按北魏時期“都督諸州軍事多兼一州或者二州刺史”[15]的情形而言,很可能是杜颙在都督五州軍事之余,還兼任豳、雍二州的刺史之職。(見表1)

(二)杜颙爵號乃“平陽公”,《新表》與《杜颙傳》誤記

關于爵號,杜颙本傳載:“以守岐州勛,封平陽縣開國伯,邑五百戶”[14]1020;而《杜祐墓志》載:“曾祖颙……平陽武公”;《杜愸墓志》亦言“祖颙……武公”,只是省去“平陽”二字,如此杜颙爵號便有了“平陽伯”與“平陽武公”的差異。據杜颙本傳,“平陽伯”的爵號還曾傳給其二子杜景仲[14]1020,依據這一線索,我們可以從杜景仲的相關記載中得到驗證。《新表》言:“景仲,鄜州刺史、廣陽公”[1]2424;《杜愸墓志》:“父景仲……平陽公”;關于“廣陽公”,趙超認為“不作廣陽公”,依據是《柳偘妻杜氏墓志》中將景仲爵號記為“岐山郡公”,實乃簡單化地處理[19]。現據新出《杜祐墓志》《杜愸墓志》兩方墓志,景仲爵號“平陽公”當確無疑兩方墓志所載“平陽武公”應即“平陽公”。。由此《新表》記“廣陽公”誤,誤將“平”字記為“廣”。在明白了上述關系后,我們再回到杜颙本身,杜颙本傳記載的“平陽伯”,也當誤,實乃“平陽公”。

(三)墓志所記杜颙都督“三雍(州)”地理概念詮釋

《杜祐墓志》言杜颙曾“都督三雍、豳、涇五州諸軍事”,墓志言外之意,“三雍”即指三個不同的州。關于“三雍”,具體含哪三個州,史無明載,但《魏書·賀拔岳傳》中的一段記載,可助我們理解其含義。“(普泰)二年,加岳都督三雍、三秦、二岐、二華諸軍事,雍州刺史,關西行臺,余如故”[14]1783,對此,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言:“后魏置北雍州于華原,東雍州于鄭縣,并雍州為三雍也。”[20]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一書也指出,“三雍州中,其一即東雍州。”[21]關于“三雍”,《周書·宇文導傳》中也有記載:“拜大將軍、大都督、三雍二華等二十三州諸軍事,屯咸陽”[22]154,杜颙與賀拔勝、宇文導同處一時代,此處的“三雍”,當亦如趙翼所言乃指“北雍州、東雍州、雍州”三地。

(四)杜颙當亡于北周某時期,非東魏初

本志載颙乃“后魏大將軍”;《杜愸墓志》言:“祖颙……驃騎大將軍、侍中、大鴻臚卿”[17]183;《杜孝獎墓志》載:“后魏驃騎大將軍、侍中”;《古今姓氏書辯證》也言:“颙……后周侍中、驃騎大將軍”[2]361,如此相互驗證,杜颙曾授“驃騎大將軍、侍中”兩官無疑,關于具體的授官年代,前者據上三方墓志知其在“北魏”,而后者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知當在“北周”。《長孫汪暨妻杜氏墓志》:“夫人京兆杜氏,祖柱國、太尉公某(颙)之孫。”[16]353墓志這里提及杜颙被授“柱國”一官,而史籍無載。“柱國”一官,全稱“柱國大將軍”,因爾朱榮有“翊戴之功”,乃專為其而設,位在丞相之上,后爾朱榮事敗,此官遂廢,“大統三年,魏文帝復以太祖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后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22]272這八人即我們熟知的“八柱國”,其間并未有杜颙。北周時期,此職才除授漸多,成為沒有具體職掌的勛官,正九命,如此一來,此職只能在北周某時期所授。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依據《魏書》與杜牧《自撰墓銘》認為,杜颙當亡于東魏初[23],現據上文“侍中”及“柱國”歷官年代,可將杜颙的死亡年代推到北周某時期。關于“大鴻臚卿”一官,目前只有《杜愸墓志》言及,且此方墓志系年貞觀十七年,距杜颙時代可謂遙遠,是否可補史缺,尚待考。

三、墓志撰文者林速再辨

本志撰文者林速史籍無載,我們從志文透露出的點滴信息,只知道林速乃“鄉貢進士”[4]396,且出身魯地。其它信息只有在黃滔所撰《司直陳公墓志銘》中找到一位名乃“林速”之人,關于兩人是否為同一人的情況,《西南大學新藏石刻拓本匯釋》一書中對此有過注釋,書中認為兩人乃同一人,并根據墓志所記,言“其人飽學而善為文”[4]398。這一結論的得出,并未在書中有所闡發,因而有進一步商榷的余地,據筆者管窺所及,這二人是否為同一人,目前囿于資料,殊難定論,理由如下:

我們需首先回到記載此名字的《司直陳公墓志銘》本身,其載:

閩越江山,莆陽為靈秀之最。貞元中,林端公藻冠東南之科第,十年而許員外稷繼翔其后,詞人亹亹,若陳厚慶、陳泛、陳黯、林顥、許溫、林速、許龜圖、黃彥修、許超、林郁,俱以夢筆之詞,籯金之學,半生隨計,沒齒銜冤。曠乎百年,而公追二賢之后,七年而徐正字寅捷,八年而愚□,莫不以江山之數耶![12]8705

此段志文為了盛贊莆陽人才之眾,列舉了—批文士詞人。按作者寫作思路,這些文士當必為莆陽當地人士。但據凍國棟《唐代閩中進士登場與文化發展管見》—文分析,文中提到的許多詞人已多不可考,但文中提及的“許龜圖、黃彥修”兩人之原貫不在此地,當為河北之高陽、長江中游之江夏,由此作者推斷,文中列舉的詞人大都并非莆田人,他們或因游歷,或因避難而來到莆山,長期居住,當時人以及后人便以閩人視之。也有—些大致自祖上早遷居此地,為不忘桑梓,沿稱舊望。[24]

按此邏輯推解,本志由林速作于咸通八年或之后,距黃滔作《司直陳公墓志銘》(光化二年十月,899)一文中再次提到“林速”其人,已約30年,在這期間,林速來到南方莆山,為不忘桑梓,仍以舊貫(本志直稱自己乃“魯人”)稱之;且本志載林速乃“鄉貢進士”,定是有一定的學識素養,符合《司直陳公墓志銘》中“林速”詞人身份,如此兩之“林速”是同一人,也不是沒有可能。當然事實真相如何,還有待具體資料的進一步發現,這里暫且做一推測。

四、結語

《杜傳慶墓志》具體出土時地不詳。依志,杜傳慶與兄杜某一起歸祔于“洪源鄉司馬村”[4]397先塋,此地對應今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司馬村,因而推測此志也即是出土于此地。杜氏在唐代有宰相十一人,故《新表》列有杜氏世系,具體到京兆杜氏,曾祖杜彥先之后《新表》闕載,據本志,可補有從祖父杜咸到杜傳慶子嗣世系人物,達八人(杜咸、杜叔近、杜某、杜振、杜傳慶、杜徐八、杜潁子、杜何僧)之多,進一步豐富了《新表》所載;志文所涉其它信息中,筆者對杜颙與志文撰者林速進行了考辨,前者從其歷官、爵號、死亡年代三個問題展開,對相關記載進行了訂誤,并對杜颙歷官中“三雍”的地理概念進行了分析,后者從其身份信息出發,對前人所論重新進行考辨,認為本志林速和《司直陳公墓志銘》所載“林速”是否為同一人,目前囿于資料,殊難定論。杜姓墓志多遠紹漢晉之杜周、杜預,但本志卻將杜颙追述為先祖,這也是目前所見唯一一方將杜颙追述為杜氏先祖的墓志,而這或許與杜颙功跡昭彰,頗有干用且歿于王事相關。但也因此將世系致誤,甚將后代的杜颙列于先祖杜預之前,可見時至晚唐、(本志系年咸通八年或之后),王朝行將就木,依附于其中的杜氏依然沒有放棄對譜系的構建,意欲重新包裝和塑造京兆杜氏郡望的意圖由此也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M].王力平,點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其祎,周曉薇.長安新出隋大業九年《杜祐墓志》疏證:兼為梳理隋唐墓志所見京兆杜氏世系[M]//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14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4] 毛遠明,李海峰.西南大學新藏石刻拓本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9.

[5] 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19.

[6] 胡忠兵.唐代府州別駕初探[J].文史雜志,2017(1):26-28.

[7] 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676.

[8] 李煜東.唐代“弱冠”考:以碑志中的登科時間為中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12):52.

[9]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杜佑.通典[M].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912.

[11]吳鋼.全唐文補遺:第3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483-484.

[12]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劉思怡.唐初京兆杜陵杜愸墓志銘考釋[J].西部學刊,2021(23):47.

[14]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5]張鶴泉.北魏都督諸州軍事制度試探[J].社會科學戰線,2001(6):129.

[16]王其祎,周曉薇.隋代墓志銘匯考:第5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7.

[17]毛遠明.西南大學新藏墓志集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18]吳鋼.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13.

[19]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8:218.

[20]錢大昕.廿二史考異[M].方詩銘,周殿杰,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87.

[21]王仲犖.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7:1-2.

[22]令狐德棻,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23]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3.

[24]凍國棟.唐代閩中進士登場與文化發展管見[M]//武漢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唐長孺教授八十大壽紀念專輯:第11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163.

[責任編輯 賈馬燕]

Research on the Epitaph of Du Chuanqing from the Xiantong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Excavated in the South of Chang’an City

SONG Jianji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pitaph of Du Chuanqing, it is possible to supplement the name of eight family members missing from the New Book of Tang: Genealogical Table of Chancellors. The ancestor Du Yong, due to the abundance of related materials, can be further examined by combining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epitaphs of various family members. This allows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some discrepanci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correction of previous inaccuracies in inferences about Du Yong. In terms of his official career, Du Yong served as the governor of five prefectures, not three as recorded in the Biography of Du Yong and the epitaphs of Du Qianzuo and Du Xiaojiang. Regarding his noble titles, both the New Book of Tang: Genealogical Table of Chancellors and the Biography of Du Yong mistakenly recorded his titles as “Duke of Guangyang” and “Earl of Pingyang.” As for the time of his death, previous inferences that Du Yong died in the “early Eastern Wei” period are incorrec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eriods during which 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Shizhong—or Palace Attendant, and Guozhu—or Pillar of the State, it is concluded that he very likely passed away during the Northern Zhou period. The author of the Epitaph of Du Chuanqing, Lin Su, was identified in the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tone Rubbings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to be the same person mentioned in the Epitaph of Chen Gong, the Director of Justice. However, due to limited evidence and materials, whether they are indeed the same person remains open to discussion.

Key words: "Du Chuanqing; the Du’s family of Chang’an; Du Yong; Lin Su; New Book of Tang: Genealogical Table of Chancellor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91网站国产|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毛片视频网| 三区在线视频|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毛片在线播放a| 热九九精品|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女主播一区|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日本视频91|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不卡视频|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精品片911|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91精品专区|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黄色高清| 中文字幕在线观|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午夜啪啪网|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色亚洲成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欧美在线伊人| 国产精品护士| 国产91蝌蚪窝|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