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建本文化強調尊重個體的天性、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積極探究本土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對家長的熱愛之情。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每個幼兒都有著獨特的天性和發展潛力?!斑m性”建本文化源于對幼兒個體差異的尊重,倡導回歸幼兒的本真,以幼兒的發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立足本土文化,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適性”建本文化,能夠讓教育者更加關注幼兒的天性,結合幼兒天生的好奇心、創造力等引導幼兒有序探究當地文化資源。通過融合構建更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采用更適宜的教學方法,營造更有利于幼兒成長的教育環境,不斷提高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一、概念解讀
(一)適性
“適”,指適宜;“性”指以兒童為本,遵循兒童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將教育的重點聚焦于兒童。從幼兒個體發展來看,“適性”就是指順應幼兒成長的天性,每個幼兒都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傾向、興趣愛好、天賦潛能等與生俱來的特質,伴隨著成長的遭遇、家庭和環境的影響等,會導致有的幼兒生性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有的則是安靜沉穩、具有自我控制力。適性就是尊重這種特質,給予每個不同特質幼兒探索世界、自由活動的機會,不強行約束,而是遵循個體的發展節奏;不采用一刀切的標準,而是根據個體的發展階段提供合適的引導和支持。在建本文化中遵循其規律能最大程度激發幼兒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實現幼兒教育的民族化、鄉土化、生活化特性。
(二)建本文化
建本是古代福建建陽地區的一種書籍刻印出版文化,其承載著傳統文化、學術成果等諸多內容。建本文化蘊含著古人在文字編輯、印刷技術、書籍裝幀等方面的智慧結晶,具有獨特的風格,在字體的選擇、行間距的設置等細節之處都體現出一種古樸而嚴謹的美感。建本文化是建陽地區特定的地理環境、人文氛圍的產物,其技術基礎就是建本的紙張、油墨等自然資源材料,圍繞著此建本資源在當地形成先天的文化氛圍,因此孕育了眾多文人墨客、刻工印匠,以此共同構建了建本文化。
(三)“適性”建本文化的特征
1.尊重個體差異
“適性”強調尊重幼兒的先天特質,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每個幼兒都是具有不同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的獨一無二的個體。針對不同的幼兒個體,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也會根據不同的幼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非只采用單一的教育模式。在建本文化與幼兒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幼兒每個階段的需要和興趣,如教育擅長手工、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幼兒時,可遵循其特質引導幼兒切實體驗建本裝訂、紙張制作等實際操作;針對喜好讀書、喜歡了解歷史的幼兒則可側重講述建本文化相關的文化故事、歷史淵源等內容,讓每個幼兒都能在自己適應的方式下接觸和傳承建本文化。
2.強調順應天性
“適性”是將建本文化資源轉化為幼兒園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從幼兒園的實際需求出發,始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引導、組織幼兒直接參與的具體行動關節點上下功夫,既符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又考慮幼兒發展的需求,實現幼兒教育民族化、鄉土化、生活化。幼兒園還需要關注幼兒的天性,針對幼兒當前階段的特質,引領幼兒自由地探究建本文化,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如此才能激發幼兒對建本文化學習的興趣。
3.注重和諧共生
一方面,幼兒成長應與文化內容和諧共生。建本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形式,有著自身的內涵和價值體系。當幼兒接觸建本文化時,“適性”的理念要求個體能夠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找到自己與文化的契合點,以此實現自身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幼兒成長應與文化環境的和諧共生。建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在“適性”建本文化和幼兒園教育的融合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適應其文化環境,并借助相應的有利因素來傳承和發展建本文化,以此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適性”建本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一)培養幼兒文化歸屬感
建本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知識覆蓋面,讓幼兒在幼兒園教育中接觸各種傳統藝術形式、民間故事以及古老的印刷技藝,豐富幼兒的認知世界,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立足幼兒發展規律,引導其參與親手制作木版畫、聽老師講述古代印刷的故事等相關的文化活動,直觀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幼兒能建立起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感,有助于形成穩定的情感紐帶,使他們從小就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自豪和親近。在尊重每個幼兒獨特性格和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其興趣愛好,設計出一系列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活動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幼兒能在實踐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當幼兒在自由探索中逐漸建立起對文化的認同感時,便能更加自信地面對外部世界的多樣性,也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
(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適性”建本文化的核心在于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和自然成長規律,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兒童的興趣和能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適性”建本文化需要教師更加關注幼兒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方法,而非一刀切地強制所有孩子都遵循同樣的教育模式。通過創設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學習環境,鼓舞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激發其內在潛能,促進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幫助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當幼兒能夠在自由與支持并存的環境中探索世界時,他們就能夠學會自我學習,也能夠學會如何成為自己,幫助幼兒更加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理想目標。在建本文化的融合中,能夠促使幼兒更加懂得利用自身優勢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實現課程適趣性發展
在基于“適性”建本文化和幼兒園教育融合的教學中,教師需設計出能滿足不同兒童興趣和能力發展的課程,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其全面發展,實現課程的有效性。這個過程能夠較好滿足課程的適趣性,使教育不再是一種單向灌輸,而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讓幼兒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和學習,培養幼兒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更好地學習本土建本文化。
當然,教師為了更好地將“適性”建本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還需要深入了解各個幼兒的興趣點和潛在能力。在此基礎上,設計多樣化、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使幼兒能在實際操作和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這樣既能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又能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更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適性”建本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整合建本文化資源
建本文化既是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幼兒所處文化環境的重要內容,與幼兒的成長緊密相連。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認知和了解建本文化內容,如研讀《增訂建陽刻書史》《建陽縣志》等典籍,整合建本文化資源,建立本題建本課程資源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建本文化的內涵,篩選適宜資源。通過深入了解建本文化中蘊含的傳統技藝、故事傳說、民俗風情等元素,篩選出適合幼兒園教育的部分。例如,在建本的制作工藝中,簡單的雕版印刷步驟可以經過簡化后引入幼兒園手工課程。教師可以將雕版的圖案設計成幼兒熟悉的動物、植物形象,讓幼兒在參與印刷過程中,感受建本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從建本文化中的故事傳說里挑選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改編成幼兒能夠理解的繪本故事或者小短劇,在語言教育活動中進行講述和表演,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和語言表達能力。
另一方面,多渠道整合建本文化資源,構建多元教育體系,以促進對學生的文化熏陶。教師需要加強與當地建本文化研究機構、博物館、手工作坊等的合作,定期組織合作學習,加深幼兒對該文化的體驗。同時,邀請建本藝人走進幼兒園向幼兒展示建本制作的精湛技藝,幼兒可以在近距離觀看的基礎上,在藝人與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簡單操作。此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建本文化資源制作成動畫、電子繪本等,構建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教育體系,滿足不同幼兒的學習需求,讓建本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采用多樣教學方法
1.借助游戲化教學,助力幼兒發展
教師通過觀察幼兒日常行為、興趣愛好等全面把握幼兒的特質,基于此設計趣味化的個性化游戲,讓幼兒能夠在游戲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建本文化的熏陶,以促進幼兒在愉悅的玩耍中獲得有效的成長,從而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這個階段,幼兒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并且樂于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教師可利用這一特質,設計情境化的游戲活動,通過將建本文化融入生動的游戲情境,以便于幼兒更好地理解建本文化的內涵。例如,教師設置“建本小鎮”的游戲情境,在這個小鎮里有建本文化的工坊、書店等場景。幼兒可以扮演工坊里負責制作建本所需紙張的小工匠,書店里負責售賣建本相關書籍的小老板等不同的角色,幼兒可以在情景扮演中體驗建本文化中的各個環節,了解建本文化的內涵,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在整個游戲過程中,為了讓幼兒能夠持續保持活力與趣味,教師可以實時引導幼兒交流建本文化相關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建本文化的認知,并且在游戲中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借助問題化引導,促進幼兒思考
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幼兒發展,關注幼兒學習狀態,及時解答幼兒產生的疑問,并引導幼兒在學習中發展自身的思維。教師可以利用開放性問題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幼兒在課程學習中自主生成更多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帶領幼兒向更深處探索。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幼兒認識建本,在介紹建本書籍時可通過“建本是什么——我們也可以制作建本嗎——制作建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印出來的圖案很模糊怎么辦”或者“建本文化起源于什么時候——其內涵是什么——對于世界具有怎樣的影響——我們讀過建本的書籍嗎”等問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能在辨析和思考中學習更多的建本文化,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受到更好的文化的熏陶。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組織幼兒圍繞“古人是如何制作書籍的”進行合作討論,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發現。這種集體討論的方式既能讓幼兒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了解到不同的建本文化知識;又能確保幼兒專注于課程學習,促進課程的高效開展。
3.借助實踐性體驗,增強文化意識
真切的體驗既能讓幼兒明確建本文化的內涵與背后價值,又能有效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情趣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度組織與建本文化相關實踐活動,讓幼兒積極體驗傳統手工制作,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建本文化的魅力。在特定節日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并親手制作傳統的建本書籍,通過觸摸、觀察和感受紙質的不同,了解書籍的制作過程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價值,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同時,教師還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在線手工制作的形式讓幼兒體驗虛擬式的手工操作,展示其中建本文化的精髓,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互動中加深對建本文化的理解。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拓寬幼兒的認知視野,還能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覺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當然,在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中,教師可與家長共同引領幼兒參與建本手工體驗,以家校共育的方式推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培養幼兒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熱愛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這樣,既尊重了幼兒的發展規律,使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又滿足了幼兒的發展需要。
(三)創設豐富適性環境
“適性”即教育應當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個體差異,為幼兒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和發展機會。環境作為幼兒生活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師加以重視。第一,打造多功能的建本文化體驗區。通過設計建本人文、建本景觀、建本美食、建本民俗四大主題功能空間,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索和學習,同時空間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體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在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區域;同時,在各個區域引入相應的“建本文化”相關的元素作為裝飾或活動素材,通過使用木制材料制作教具、講述有關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或是組織孩子們參與簡單的木工活動等,讓幼兒能在此空間區域中親手體驗“建本”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第二,創立班級建本文化特色區域。教師應立足于幼兒年齡特征,結合不同的建本文化元素創建獨特的建本特色班級環境,同時組織相關建本教育活動,以此不斷提升幼兒探索建本文化的興趣,使其感受建本文化的魅力與意義,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適性”建本文化為幼兒園教育注入了獨特的內涵,尊重每個幼兒的天性與個性發展。教師通過整合建本文化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適性環境等多方面的融合策略,促使幼兒能夠在充滿本土文化底蘊的氛圍中茁壯成長。同時,通過有效傳承與弘揚建本文化,讓幼兒在適性教育下,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