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環,作業對學生學習的鞏固、延伸作用決定了其在整體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決定了作業設計在教學設計中的受重視程度。一直以來,作業的質量和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都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當下,教師也要為推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落實對作業的調整與作業設計的改革。新課標中對教師提出了要立足大單元開展系統性、整體性教學的建議,在大單元背景下整體規劃作業和布置作業也成了一種潮流和趨勢。本文圍繞大單元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介紹了其存在的不足、設計的方向以及策略,以期能推動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大單元化革新。
一、大單元要求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不足
雖然作業是教學的輔助,但是很多教師對作業本身和作業功能性的認知都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甚至還有部分教師不僅把作業當成任務,也把“布置作業”當成任務,只關注學生有沒有完成作業,并不關注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也不關注學生在作業中暴露出的問題,這些做法將導致作業設計上的不足與偏差。在大單元要求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的不足就表現為類型單一、整體性差,缺乏創新、指向片面,模式問答、偏離實際等。
(一)類型單一,整體性差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都沒有對作業設計投入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大都是從練習冊、教師用書中選擇一些題目來充當作業,或者直接讓學生完成練習冊中對應所學課時的一兩頁題目,形式上顯得有些偷懶,內容上則更顯得單一。結合大單元背景下的教學要求來看,這種形式的作業和作業設計類型單一、整體性差,不符合大單元教學的要求,更無法輔助大單元教學的有效開展,學生雖然能通過趁熱打鐵的多次練習完成對知識的鞏固,但難以獲得更多的收獲。
(二)缺乏創新,指向片面
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的核心關鍵詞之一,不僅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要創新,作業的育人指向也要創新,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受樂趣、讓學生了解作業對個人發展的價值、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獲得思維的發展,是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堅定的原則和追求的方向。全面且體現創新的作業能助力學生多項能力與素養的發展。但是,創新能成為新時代教育核心關鍵詞的原因之一是教學不夠創新,在大單元要求下,小學語文學科的作業設計就普遍存在著缺乏創新、指向片面的問題。
(三)模式問答,偏離實際
作業價值和功能性的發揮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即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批改作業——課堂評講作業。作業既能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又能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教師批改作業能評估學生學習質量并尋找總結學生存在的問題;課堂評講作業能肯定學生學習成果和糾正學生錯誤認知、為學生學習查漏補缺;無論哪個環節都十分重要。但結合大單元要求來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模式化導致了作業批改、評講方式的模式化,而這種模式化的問答偏離了實際需要,很容易對學生的學習造成負面的影響。
二、大單元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方向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強調教學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究和學生在探究中取得的收獲。所以,大單元背景下的作業設計也要在立足整體和注重系統性的前提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體到實踐中,教師需要立足整體完成啟發性作業、層次性作業、多樣性作業的設計,賦予作業更強的啟發性、關聯性、多元性,以保障學生做作業過程的連貫性、做作業時思維和視角的多元性,以及完成作業后素養與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一)立足整體設計有啟發性的作業
在大單元背景下,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教學方式顯露出了弊端,教師的教學方式和重心都逐漸從“灌輸”轉向了“啟發”。在合理化的問題設置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思考才是大單元教學的核心要求,學生自主地學習參與也更利于其思維的開發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也應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啟發性,立足整體設計的具有啟發性的作業題目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增強學生的沉浸感和體驗感。
(二)立足整體設計層次關聯的作業
整體性是大單元教學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設計大單元活動時,教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教學的整體性一方面體現在內容的關聯性和完整性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環節的層次性和遞進性上。前者能保障學生探究和思考的全面性,后者能保障學生探究和思考的連貫性,從簡單到復雜、先表象再內里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和能力提升的規律,作業亦是如此。所以在大單元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業的設計也要立足整體和注重層次關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逐步內化和遷移。
(三)立足整體設計類型多樣的作業
書面的讀寫類作業是最常規的作業類型,也是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首選的作業類型,幾乎不會缺席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一次作業設計,而讀寫類作業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大都只能起到鞏固知識記憶的作用,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遷移,但效果不明顯。所以,在大單元背景下基于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來設計作業時,教師就要在讀寫類作業之外引入其他的作業類型,即立足整體設計類型多樣的作業,然后在合理的作業搭配下推進對學生的個性化、全面性培養。
三、大單元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教育是一項兼具專業性和針對性的活動,在回歸了育人本質的教育生態下,教師對教學活動和課堂作業、課后作業的設計都要以育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真實參與課堂活動,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后的成長發展。對大單元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而言,教師需要堅持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從整體出發,為系統培養學生的多項素養和能力而調整作業設計的思路。首先,圍繞大單元主題來創設情境,并在情境框架下由淺入深地架構作業體系;其次,參考大單元主題來規劃方向,延伸語文教學的多重需要并有所側重地規劃作業內容;最后,基于大單元實踐來整合框架,將作業視作一個整體,將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劃分成多個環環相扣的模塊,再連貫系統地將不同類型的作業任務規劃進不同的模塊中,以循序漸進地鞏固學生的知識、開發學生的思維和鍛煉學生的能力。
(一)圍繞大單元主題創設情境,由淺入深地構建作業體系
大單元教學的基本構成包括大概念、大主題、大情境和大任務等,其中的大概念和大主題是大單元教學的統領,大情境依據大概念和大主題創設,也具備提升和保障教學活動整體性的作用。那么,在大單元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就可以圍繞大單元主題來創設匹配主題的情境,再在情境框架下構建整體性更強的作業體系。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后的作業設計為例,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對科普說明文的教學除了要落實在所說明的內容上,也需要落實在所應用的說明方法上,所以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就需要以文中的字詞知識為“淺”的起點,以對說明文語言的理解和組織為“深”的重點,構建大單元背景下由淺入深的作業體系。即教師先要基于鞏固學生字詞知識記憶和理解的需要,圍繞字詞知識來設計作業題目,再要基于學生在閱讀中提取關鍵信息能力的培養需要,圍繞文本內容來設計作業題目,然后要基于提升學生閱讀說明文本能力的需求,圍繞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來設計作業題目,最后要基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需要,結合其他一些科普說明文來設計綜合性的探究作業或實踐作業。作業中知識和能力考查應由淺入深,還應體現強化作業的整體性,滿足教師逐步建構和發展學生多項素養能力的需求。
(二)參考大單元目標確定方向,有所側重地規劃作業內容
目標既能定位方向,也能劃定標準線和合格線。明確的目標是高效行動的基礎,也是降低時間和精力消耗、取得理想收獲的關鍵。在大單元教學中,明確的目標是教學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一種保證,能避免方向的偏移和時間精力的浪費。所以,在大單元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也需要參考大單元教學目標來規劃作業對學生的培養方向。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古詩三首》后的作業設計為例,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一類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助力學生語言感知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也能助力學生對中華文化精髓的領略和認識。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和需要達成的目標也與其他類型課文的教學有著一定的區別。本課中三首古詩的共性在于都是七言絕句,都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最深沉的熱愛。教師可以從共性出發,圍繞這一課的三首古詩設計作業時以“愛國主題詩詞中的情感表達思考”為立足點,將作業設計的重點放在對詩句的默寫和對詩中意象、情感的解析上。對此,教師可以選擇同一作者或在同一時期寫下的多首愛國主題詩詞來充當作業素材,針對性設計一些指向意象解讀、情感解析的問題,用針對性更強的作業題來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多元探究與思考,提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思維的活躍度,達到鍛煉與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基于大單元實踐整合框架,連貫系統地設置作業任務
1.用讀寫型作業做導入,引導知識整合與內化
讀寫型作業是鞏固學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豐富學生文化理解和建構學生文化自信的一種作業類型。但是很多教師在過去對讀寫型的設計都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導致了作業的機械重復問題。而在大單元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可以用讀寫型作業來做導入,在引導學生整合與內化知識的基礎上,引出后續看重學生探究的實踐型作業。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后的作業設計為例,這是一個圍繞我國古典四大名著搭建起來的單元,四篇課文分別節選或改編自四大名著。教師在教學這一單元時,除了要帶領學生領略四大名著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還要教給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和在閱讀后寫讀后感的方法與技巧。那么,在大單元背景下設計作為導入的讀寫型作業時,教師就可以從“邊讀邊寫”“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的三個角度出發,先用其他優秀的四大名著讀后感做作業材料,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批注和記錄,包括作者是“怎么讀”四大名著和“站在什么視角下”解讀四大名著的,再以原著中的某一個片段或章節做作業材料,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摘抄、整合與分析故事中的關鍵信息,為學生設定一個或多個與所選文段存在關聯的主題,要求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寫作讀后感。讀會催生寫的欲望,寫會催生讀的要求,側重點不同的引導能助推學生在讀中寫和在寫中讀。
2.用實踐型作業做主體,引導知識遷移與應用
相比讀寫型作業,實踐型作業更看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深度探究,能帶給學生新奇的體驗,也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大單元背景下的作業設計需要用讀寫型作業做導入,用實踐型作業做主題,充分開發并合理利用實踐型作業,借助實踐型作業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也在實踐中落實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鍛煉。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后的作業設計為例,這一單元中的三篇課文都是小說。對小說的學習有兩個側重點,一個是故事,另一個是語言,評判一部小說是否優秀需要看兩個條件,一個是故事是否具有可讀性,另一個是語言表達是否準確和恰當,同樣的,對小說的學習也要看重對故事的理解和語言的結構。所以,在大單元背景下設計作為主體的實踐型作業時,教師就可以圍繞小說的故事內容來為學生設置表演類的實踐作業,表演需要劇本,那么學生在表演前就需要先將原本的故事改編成劇本,這既能引導學生對故事的梳理,也能考查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有了劇本后,學生就需要結合臺詞、肢體語言或表情語言來將故事完整演繹出來,這既能考查學生對故事中修飾性語言的認識與理解,又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共情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業是教學的輔助,具有輔助學生鞏固知識記憶、深化知識理解和內化知識、遷移知識、應用知識的功能,對作業的合理設計與科學規劃也能助力教師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理想情況下也可能使教學變得事半功倍。在大單元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業的設計應注重內容的整體性和結果的層次化,還應對具體作業任務和作業類型進行創新、拓展。成體系的結構化作業不僅能更好地考查學生對單元內所有重難點知識的理解,還能為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思維的連續性和邏輯性提供一定的保障。這種連續和有邏輯的思考對學生的思維的發展也是極大的助力,所以教師應沿著這一方向展開對作業設計更深層次的探究與思考,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