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社會是一本擁有生命力的教材。在目前的幼兒園教學引導中,貼近自然開展種植活動既能讓幼兒了解周圍的生活,又能讓幼兒在參與種植活動時感受泥土的芬芳。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打造具有交流、學習和實踐、游戲融為一體的大環境。通過種植活動提升幼兒的探索能力、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幼兒之間的有效交流,并打造和諧的環境氛圍。幼兒園教學工作的開展需求因此得到滿足,從而助力幼兒園教學取得優秀成果,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背景介紹
目前,社會人才的考量標準已經逐步從考查人才的文化課成績,轉變為考查人才的綜合能力。幼兒時期的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環節,因此在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應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不能僅僅依據教師的引導讓幼兒養成優質習慣,還要讓幼兒親近大自然,走到室外環境中養成正確思想和價值觀念。利用農耕文化讓幼兒親近泥土、親近大自然,體會種植的快樂,進而優化幼兒的活動體驗。迎合社會人才的考量標準,滿足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出基礎教育階段的成效。這樣既能為幼兒后續的成長和進步做好鋪墊,又能真正意義上結合農耕文化深化幼兒的體驗,讓幼兒學會觀察、學會實踐、總結經驗和規律、養成正確習慣、掌握相關技能。在最為基礎的教育時期全方位培養“花朵”,實現教學目標,發揮幼兒園教育引導的實用性價值。
二、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的價值
(一)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當今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部分家長僅重視幼兒在智力方面的引導,卻忽視了對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導致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在幼兒園中開展種植活動,讓幼兒參與種植的全過程能讓幼兒親自動手、親力親為,體會種子的種植和生長的過程,完成種植活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幼兒能自己動手操作,親自完成除草、施肥、澆水、松土等不同的操作,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將會得到提升。幼兒也會形成堅持努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能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提升幼兒的個人觀察能力
植物的生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需要對植物的生長進行觀察,對種子的破土而出、幼苗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記錄。在對幼苗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時,幼兒要注意其是否缺水,是否出現病蟲害,這些內容都需要幼兒細致地觀察。幼兒能通過觀察了解不同植物生長的特點,感受種植活動的樂趣,還可以用繪畫的方式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這個過程既能使幼兒養成觀察的習慣,又能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從而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取得綜合進步。
(三)提升幼兒的交流互動能力
在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幼兒會主動與教師、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為了解決在種植中面臨的問題,幼兒會主動地與其他小朋友進行商討,也會向教師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解決了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愿與他人交流,自卑、膽怯的問題。幼兒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又能與其他小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分享經驗,在向教師請教的過程中獲取自己想要的結果。在交流互動中,幼兒會潛移默化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和進步。
(四)促進家園共育理念的推行
在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是推行和落實家園共育理念的一種有效方式。幼兒園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種植活動,與幼兒共同種植植物、共同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總之,以種植活動為橋梁,家長會真正參與幼兒的學習和成長過程,能了解幼兒的實際需求、感知幼兒的想法。家長與教師共同陪伴幼兒,互通有無,尊重幼兒的想法和意見,保護幼兒的個性化思維和在實踐活動中的自尊心。由此,家園共育理念能夠真正推行落實,能為幼兒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現實情況分析
(一)前期準備工作不夠充實
在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過程中前期準備工作不夠充實,會導致后續在種植活動實際開展過程中準備的各項工具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先期準備工作的缺失也會導致幼兒缺乏對相應內容的了解。工具、種子準備得不夠充分,也限制了種植活動的高效展開,不利于種植活動引領效果的呈現。幼兒也不能在參與種植活動的過程中真實受益。
(二)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熱情度較低
大多數種植活動都需要在室外進行,但是室外太陽較曬,且種植過程中翻土較臟、澆水較累。這些問題會澆滅幼兒對種植活動的熱情,導致幼兒不愿參與種植活動,教師的教育引導無法有序展開。幼兒的主動意識相對較差,導致教師對種植活動開展的意義無法展現,這是開展種植活動的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應引起教師的關注。
(三)后續豐收收獲活動落實不到位
幼兒園在開展種植活動時,教師應重視讓幼兒參與種植,參與澆水施肥等相關勞動。但是,沒有重視后續果實收獲活動的展開,導致幼兒難以體會到參與種植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更沒有體會到收獲的喜悅。忽視后續的豐收和收獲活動,會導致幼兒的實際感知和情感感悟不能得到深化,喪失了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意義,難以讓幼兒品味喜悅和快樂,更沒有實現對幼兒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四)未引進家園共育引導模式
在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僅僅讓幼兒在幼兒園中進行種植,忽視了家長的參與。家園共育模式未被充分引入,影響了家長對幼兒園教學活動價值和意義的了解,也影響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另外,家園共育模式的缺失,導致幼兒無法得到來自家長的認可和表揚。熱情、信心都會有所下降。缺乏家園共育模式導致幼兒園的教育機械化、成果不夠明顯,形式不夠豐富,幼兒的實際種植成效沒有充分凸顯出來。最終,幼兒園種植活動的多元開展難以取得優質成果。
四、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打造互動環境,做好種植前的準備工作
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的第一步是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一過程需要準備種植用到的工具,選擇合適的土壤。在前期準備工作中,教師應注意讓幼兒充分參與其中。通過準備工作的前期努力,幼兒才能從頭至尾地參與種植活動的全過程,體會種植的艱辛。如果想要幼兒參與種植活動前期準備,就要注重打造互動性的環境,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收集經驗。
例如,在種植活動開始之前,引導幼兒挑選自己想要種植的蔬菜種子。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都吃過哪些蔬菜?它們的外形特征是怎樣的?”幼兒可能會分享“西紅柿,紅顏色,圓圓的;黃瓜,綠顏色,長長的。”此時,教師向幼兒提問:“大家想要種植自己最喜歡的蔬菜嗎?想要了解它的生長過程嗎?”得到幼兒的肯定回答后,教師為幼兒提供不同種類的蔬菜種子,讓幼兒進行選擇。在種子選擇完畢后,再將幼兒帶到戶外環境中,讓幼兒選擇土壤。在一片大地適合種植的環境中讓幼兒選擇屬于自己的區域,完成種植蔬菜土壤的選擇。教師還應讓幼兒準備一些種植蔬菜時可能會遇到的工具,如水壺、鍬、鏟子等。通過前期準備工作的開展,讓幼兒初步接受種植活動,并為后續種植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二)積極優化引導,促使幼兒參與種植活動
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后,教師要在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過程中促進幼兒參與后續活動內容,給予幼兒親近自然,參與種植的機會。只有讓幼兒以主人翁的心態參與種植活動,精心呵護自己所種植的植物,幼兒才能在收獲時真正感受到喜悅。幼兒的主動參與也為種植活動的開展做好了鋪墊。教師可以在實際的種植活動過程中積極對幼兒進行優化引導,助力幼兒園種植活動成果的凸顯。
例如,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當選擇種子之后要進行翻土,翻土之后進行播種,播種之后再進行澆水,一系列勞動完成后就算初步完成了種植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幼兒可能會看到種子冒出土壤后的小嫩芽。此時,教師要讓幼兒多觀察:“植物是否需要澆水?是否需要施肥?是否出現了長蟲的現象?”在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讓幼兒簡單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可以用繪畫的方式解決幼兒識字、寫字能力相對較差的問題。利用繪畫方式記錄植物的每一個生長過程,用簡單的悲傷和喜悅的表情記錄自己在參與種植活動時的感受。教師還應參與幼兒的種植活動,與幼兒共同完成澆水、施肥、除草等相關勞動,陪伴幼兒成長,讓幼兒感知植物的生長過程。
(三)調動幼兒激情,開展果實豐收收獲活動
在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過程中一個較為快樂的環節是收獲環節。豐收之后,幼兒才能實際地感受到種植的快樂。所以,后續果實的豐收活動開展也十分重要。幼兒能通過收獲果實體會到快樂。同時,通過相關活動的開展,幼兒能感知種植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植物在種植一段時間后會結出不同的果實,在不同時間段可以讓幼兒采摘不同的果實。另外,幼兒園也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不同節氣讓幼兒采摘果實。在夏至時,讓幼兒采摘自己種植的相關植物果實并與其他小朋友進行分享,完成節氣采摘的相關活動。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幼兒感知不同時期植物的生長特征。例如,西紅柿一般在每年八月份會結果,玉米在十月份會收獲。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在相關的時令下收獲不同的果實,擁有體會收獲的機會,感知實際參與種植活動所帶來的收獲。幼兒能在收獲果實的過程中感知種植的意義,感受農耕和收獲的快樂。另外,在小朋友之間互相分享種植果實的過程中可以講述自己的種植經歷,講述自己所種植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特點,結出果實的外形特征等。讓幼兒在收獲活動下提升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獲得綜合發展。
(四)家園共育引導,體驗收獲和種植的成果
在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過程中推進家園共育模式。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種植活動才能真正調動幼兒的興趣。家長的參與會為幼兒展示種植成果提供空間,幼兒會得到來自家長的認可。家長也會了解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實際成效和意義,進而更加擁護和認可幼兒園種植活動的開展,為后續種植活動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作好鋪墊。
例如,在家園共育背景下家長參與幼兒園種植活動主題展示中,在“收獲與利用”的活動中引導幼兒用自己所種植的植物成果做成蔬菜拼盤或者水果拼盤等,還可以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利用幼兒種植的蔬菜制作出美味佳肴。幼兒可以幫助家長洗菜、擇菜,家長負責完成蔬菜的制作,共同努力,品味菜肴,體會收獲的味道。另外,在家園共育背景下,家長參與幼兒園種植成果的主題展示活動,可以讓幼兒將自己對植物生長過程觀察所畫出的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充分地展示幼兒園的種植活動成果,幫助幼兒增強信心。另外,家長參與種植活動成果利用的環節,讓家長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介紹自己的種植經歷,引導幼兒依據家長的經驗與家長一起完成新的種植活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種植活動的展開要依據幼兒的實際所需,并對整個過程進行優化。結合種植活動加深幼兒對周圍生活的了解。在種植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相關能力。通過種植活動打造連貫性的空間,讓幼兒了解生活環境,增強生活認知,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種植活動與幼兒園教學引導過程的融合,真正意義上迎合了社會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基于此,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幼兒園的各項教學目標也會加速實現。
注:本文系2022年寧德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農耕文化’理念下幼兒種植活動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FJND-KY22-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