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后,基礎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任務逐漸落實。在小學階段,教育全面回歸課堂,要求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英語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踐展開探索,提出了將英語課堂劃分為教學、學習與評價三個階段的教學策略,旨在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創新,提升教學成效和質量。
一、“雙減”背景對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要求
(一)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推動教育由應試化向素質化轉變。基于這一理念,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設計和作業安排上應力求簡化和精煉,避免機械性或重復性的訓練,圍繞教學目標和核心知識點設計精簡而有效的教學內容,減少過多的課外任務,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雙減”政策要求應減少校外輔導和補習的壓力,使小學教育全面回歸課堂。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應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雙減”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英語作為小學階段中重要的一門課程,應積極承擔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除傳授語言知識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應用任務教學等方法,為學生構建適宜的英語應用情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助力理論知識向實踐的轉化。除此之外,通過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找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助力學生改正不良學習習慣與錯誤的學習思想,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發揮以評促教作用
教學評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考核,還是教學過程中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的關鍵,對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終結性教學評價方法雖然有助于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然而單一的考試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學需求,因此,教師應更多采取形成性評價,通過引導學生填寫評價量表、學生互評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出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與成效。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策略
(一)教學環節:目標設定與內容組織
1.制定英語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能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明確方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基礎,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且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英語基礎的目標,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設定目標時,教師還需要綜合考慮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能力發展,從而保證后續教學內容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也能提升其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外研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2 My school things”一節課的教學中,本節課的教學主題為“school things”,旨在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與同伴之間交往與相互尊重,學會友好互助,使學生能充分享受學校生活、熱愛學校生活。整個單元教學主要圍繞同伴交往、相互尊重、友好互助以及學校生活與個人感受展開,通過不同的場景設計,為學生介紹了不同的學習用品名稱,以學習用品為主線,教會學生如何通過運用對話“What’s this? It’s…”和“Is it…Yes,
it is./No,it isn’t.”談論不同的學習用品。單元教學順序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學習用品——能自主介紹學習用品以及通過失物招領等進行練習,鞏固學生學習的知識。
綜合上述分析,本單元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教會學生學習中常見學習用品的英文單詞,讓學生能用英語說出相關單詞;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單元對話談論常見的學習用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使用英語演繹學校生活中的趣事;在失物招領的情境中,使用英語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學習用品;學生能充分開動腦筋,從生活實際的角度出發,自主設計一件具有實用性的學習用品,并在班級內展示和介紹自己的設計。
通過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師能準確把握教學方向,提高教學效率,避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和高質量進行。同時,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任務和期望,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質量。
2.合理組織教學內容,銜接教學環節
在組織與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注重保障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從而有效避免碎片化教學,助力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具體而言,在教學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課時的內容均要與學生學過的舊知識點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加深對舊知識和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實際教學中,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秉持精簡化和重點突出的原則,從導入、講解、練習到總結,每個環節都應服務于教學目標,從而形成一個連貫的教學流程。
在“Unit2 My school thing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學過的第一單元的單詞和對話,通過出示一張與朋友有關的照片以及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picture?”“Who is he?”等,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信息,并回答問題。教師再將整個教學單元劃分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圍繞如何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旨在讓學生認識本單元的重點單詞,感知與學習用品有關的話題。第二課時主要教學內容為書包里的學習用品有什么,包含四項活動。活動一為對話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如何詢問以及介紹學習用品,活動二為深入語篇理解的讀后活動,活動三和四則為表達實踐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學習用品的英文名稱。第三課時為失物招領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認識到保管和愛護學習用品的重要性。在劃分課時后,教師需要結合課時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如第一課時中,應整合的教學資源為實物圖片、學生合影、課本音頻等,從而為學生營造展示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到學習用品相關單詞的表達方式。
通過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組織教學內容,能有效避免教學內容的碎片化,保證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更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學習環節:自主探究與合作互動
1.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提升學習效果
“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互動,從而有效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壓力,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方式過于注重知識講授,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主動性不足、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過高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時需要從明確教學目標入手,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服務于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互動的過程中能夠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
以“Unit2 My school things”一單元中的第二課時教學為例,根據教學目標,本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英語說出常見的學習用品,主要學習內容為書包里的學習用品有什么。結合上述分析,教師可以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在活動中感知并掌握詢問和介紹學習用品的基本句型,并能夠通過與同桌之間的合作對話,介紹自己的學習用品。在確定課時教學目標后,可以設計如下所示的教學環節:
環節一,通過為學生出示圖片,帶領學生復習課時一中學過的單詞,如出示橡皮圖片,要求學生看圖說話回答“eraser”。
環節二,播放錄音,讓學生聽錄音,說出Amy書包中的學習用品的單詞,并回答如下問題:“What’s in Amy’s schoolbag?”“What does Tom ask?”“How does Amy answer?”“Why is Amy smiling?”
環節三,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故事,梳理文本脈絡。
環節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使用本節課所學的“What’s this?”“What’s that?”等句型進行自主對話,對話結束之后,再邀請兩組學生展示其自主創編的對話。
環節五,學生自主完成一篇介紹書包中有什么的小作文。
在上述教學環節中,環節一至三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讓學生掌握并理解單元重點句型,環節四和五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2.豐富創新課堂活動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活動的創新與豐富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因此,教師需要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學習的樂趣,并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案例引入、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學習個性和潛能,為保證“教學評一致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Unit2 My school things”一單元的第三課時教學為例,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為通過失物招領實踐活動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以及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用品保護的重要性。基于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動,活動主要內容為:
環節一,設計情境:“由于部分學生在校內丟失了學習用品,因此學校舉辦了一場失物招領活動,同學們可以在活動中找到自己丟失的物品。”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的圖片或道具,向學生簡單描述情境,為后續活動展開做鋪墊。
環節二,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由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失主和幫助者。失主需要描述丟失的物品,而幫助者負責詢問和確認物品的歸屬,幫助失主找到其失物。
環節三,學生自主對話完成后,教師可以邀請幾組學生上臺展示其角色扮演成果,其他同學作為觀眾觀看并給予評價和反饋。
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設計,不僅能有效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保證教學評一致性,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不斷鞏固和提高所學內容。
(三)評價環節:過程評價與結果反饋
1.做好作業設計,鞏固學習效果
“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做好作業設計,利用作業設計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以及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雙減”政策的核心在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然而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設計的作業過于機械和重復,不僅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可能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和逆反心理。為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從而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以“Unit2 My school things”一單元的第二課時的作業為例,本節課的作業在設計上可以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其一為基礎層,要求學生帶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看課文圖片,用目標語句進行問答,詢問和介紹學習用品,以及能夠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用品;其二為發展層,由教師提供學習任務單,其中第一欄提供學習用品圖片,第二欄寫出學習用品單詞,學生需要匹配單詞與圖片,以及畫出簡單的學習用品圖和填寫對應的單詞。
通過上述作業設計,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和理解本節課所學的相關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英語基礎能力。
2.重視教學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評價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有效評價“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模式應用成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應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通過綜合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等,掌握學生在學習中各個活動的參與情況以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為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評價環節中,教師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在學生自主閱讀圖片時,觀察學生能否準確說出圖片中的信息,如果學生存在困難,及時給予幫助;觀察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參與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能否分享對于主題話題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于表現不積極的學生,應提示提醒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評價學生課堂失物招領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以及評價學生能否自主創編科學、合理的對話;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時指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改正問題,調整學習狀態和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提升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結合課堂教學環節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評價標準和內容,能有效實現對學生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和成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踐展開探討。“雙減”背景下,“教學評一致性”的實施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教學成效。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重視“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做好教學環節、學習環節與評價環節的工作,從而充分發揮“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緊密銜接教學、學習與評價三個關鍵環節。
注:本文為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二批)課題研究項目“‘雙減’視角下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建構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QG1452-04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