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設計中的整合實踐為主線,對其教育價值、實施現狀、面臨問題和解決策略等進行了深入探究。通過對本土資源進行歸類和闡述,剖析了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傳承和認知發展等諸多教育價值。用實際案例展示了本土資源在課程中的實踐模式,并對成功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歸納。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加強教師培訓和建立資源庫的策略,目的是推動本土資源向在地課程的有效轉換,提升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構建質量,提供更有特色、更合適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幼兒園課程建設更加重視對本土資源的發掘與運用。本土資源是兒童早期發展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價值。把它納入幼兒園課程設計中,既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趣味性、實用性,又可以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與認識,進而增強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但在實際課程設計和實施中,如何將本土資源高效轉化為合適的課程內容卻面臨重重挑戰。所以,對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設計中的整合實踐和反思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本土資源的概述
(一)本土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所謂本土資源,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所擁有的與本地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緊密相連的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的總和。其種類可以劃分為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主要有本地地形地貌、氣候和動植物;文化資源包括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歷史遺跡;社會資源涵蓋了社區環境、地方產業和人物資源。
(二)本土資源的特點
本土資源的地域性、獨特性、生活性、教育性。地域性使得它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并體現出地方自然與人文風貌;其獨特性造成與其他地區資源的顯著差異,為課程設計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資源;生活性使得本土資源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便于幼兒理解與接受;教育的價值在于它可以推動幼兒在多個領域,如認知、情感和社交能力上的成長。
(三)本土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意義
本地的教育資源為幼兒園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這不僅有助于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還能增強他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接觸本土資源可以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地方文化傳統與社會生活,并養成尊重與寬容的多元文化。與此同時,運用本土資源進行教育活動可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增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本土資源與幼兒園課程的關系
本土資源作為幼兒園課程最主要的源泉,與幼兒園課程互相依存、相互推動。幼兒園課程通過對本土資源的整合,能夠讓課程更貼近幼兒生活的現實,提高課程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與此同時,整合本土資源還能豐富幼兒園課程內涵、提升其文化品質、推動其特色課程發展。
(五)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關于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設計中的整合問題,國內外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國外研究側重于從文化多元性視角探索本土資源如何運用于幼兒教育,并強調對兒童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國內研究則多聚焦于本土資源開發利用、課程模式建構和實踐案例分析,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資源系統整合、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強化。
二、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實踐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以地方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程設計
一所幼兒園圍繞地方傳統節日——春節設計了系列課程活動。活動現場,教師先通過發放調查表《閩南春節習俗》:你知道哪些閩南春節習俗?你們家在春節期間會做哪些事情?你最喜歡的春節習俗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讓幼兒與家長共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完成調查表。教師再以大部分幼兒最感興趣的事情為切入點,通過往年閩南過春節的照片、錄像等材料給幼兒介紹春節的起源、風俗及文化內涵,使孩子們認識到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接下來,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創意春聯、剪窗花、做燈籠等手工活動,讓孩子們親身感受春節傳統風俗。另外,幼兒園還開展家園做龜粿、做五香卷、包餃子等體驗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節日氣氛。幼兒在這些活動中不僅體會到春節期間的喜慶氣氛,還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本案例以地方傳統節日春節為主題,通過調查表了解幼兒興趣,借助照片、錄像介紹春節文化。開展手工活動和家園體驗活動,讓幼兒感受春節氛圍,理解傳統文化。成功整合本土資源,但幼兒園需要注意課程設計的系統性與創新性。
(二)案例二: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一所幼兒園地處農村,附近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教師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開展了以“大自然之謎”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例如,教師帶領幼兒走進村莊山坡。沿著山間小道前行,引導幼兒觀察路邊的野花野草。到了山坡上,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認識植物生長的特點、類型及用途,發展孩子們的觀察力及好奇心。瞧!幼兒都化身為一個個好奇寶寶,“哇!這一大片都是蘆葦,長得比我們高呢!”“你看你看,這芒萁多像一把小傘呀!它的葉子像一把梳子”“快看快看!這松樹上有好多我們最喜歡玩的松果”“哈哈,蒼耳粘到你的衣服上了”。與此同時,教師組織幼兒挖泥土、撿石頭……并把這些寶貝帶回幼兒園,投放到“泥石區”進行戶外區域活動。例如,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石頭的硬度和土壤的吸水性,使幼兒在玩泥石中探究科學知識。
利用農村豐富自然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帶領幼兒觀察植物、挖泥土和撿石頭,回園后再進行戶外區域活動探究科學知識。雖然強化了課程的實踐性,但是在資源利用和課程評價方面還需改進。
(三)案例三:結合社區資源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一所幼兒園和周圍社區緊密合作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帶著幼兒參觀了超市、消防中隊、李光前故居、學校、李成智圖書館等,使幼兒對小區功能及服務設施有了認識。教師再組織孩子們參加社區志愿服務,如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給社區的老人們演出節目、將幼兒園開心菜園收獲的蔬菜進行創意裝扮和自己制作的鄉土資源藝術作品贈送給社區的老人,培養孩子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關心別人的感情。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既加強了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又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
與社區緊密合作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各類場所,認識社區功能,參加志愿服務,培養責任感。這提高了幼兒社會實踐能力,但可能存在對本土資源了解不足、課程創新性不強的問題。
(四)案例四:將本土民間藝術融入藝術教育活動
一所幼兒園把地方民間刺繡藝術納入藝術教育活動。教師先給幼兒介紹刺繡藝術的發展歷史、特點及刺繡方法,并請幼兒賞析各類刺繡作品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幼兒學會刺繡的一些基本要領,如穿針引線、打結、設計線稿等,并讓幼兒親手創作出屬于他們的刺繡作品。在制作時,教師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做出有個性的作品,并引導幼兒將作品組合開展刺繡作品展。幼兒在這些活動中既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又繼承與發揚了當地民間藝術。
將本土民間刺繡藝術融入藝術教育活動。通過介紹刺繡藝術、引導幼兒創作并舉辦作品展,增強了幼兒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但是課程設計在系統性和資源利用到位程度上仍有待提升。
三、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教師對本土資源的認識與利用能力不足
一些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本土資源所具有的價值,對本土資源缺少系統的梳理與深入的研究。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未能對本土資源進行有效的發掘與運用,造成課程內容特色不鮮明,吸引力不強。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在本土資源向課程內容轉換過程中,缺少相應教學方法與策略,很難指導幼兒展開深入學習與探索。
(二)本土資源的篩選與整合難度較大
本土資源類型多樣、內涵豐富,但并不是任何一種資源都適用于幼兒教育。在進行資源篩選時,需兼顧其教育性、適宜性和趣味性,對教師專業素養也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如何有機地整合不同種類的本土資源,形成相互聯系、層次清晰的課程體系是當前急需解決的課題。
(三)課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資源保障問題
開發利用本土資源需要時間、資金、場地等資源的保障。教師在實踐中經常會遇到時間緊、資金有限、場地不充足等情況,這些都嚴重限制了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施成效。例如,有些實踐活動需外出考察,因安全問題、資金等原因很難順利進行;有些要求特殊場地、器材的活動因幼兒園條件所限不能開展。
(四)家園合作與社區合作的協同性不足
整合本土資源,離不開家園合作與社區合作。但在實踐中家園合作與社區合作常常會出現協同性的缺失。一方面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程度較低,對于本土資源的教育價值認識與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幼兒園與社區的交流與協作不密切,沒有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與平臺,使得社區資源很難得到充分地利用。
(五)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多集中于兒童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對本土資源在課程中的整合成效評價并不全面與深入。幼兒情感態度、價值觀及本土文化傳承評價指標與方法的缺失,很難準確地體現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整合所產生的實際作用,這不利于該課程進一步完善與提高。
四、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設計的策略與建議
(一)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本土資源素養
第一,開展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或經驗豐富的教師舉辦專題講座與訓練,包括本土資源分類、特征、教育價值及課程設計方法,以增進教師對本土資源的了解與認知。第二,組織教師開展實地考察與調查,對地方自然、文化、社會資源有深入了解,開闊教師眼界,充實資源儲備。第三,開展教學研討,鼓勵教師交流將本土資源整合到該課程中的教學經驗、案例等,并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進行討論,增進教師間的溝通與協作。第四,為教師提供進修和學習機會,鼓勵他們參加有關學術會議和培訓課程,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等。
(二)建立本土資源庫,優化資源篩選與整合
第一,幼兒園要組織教師及有關人員綜合考察、梳理本地本土資源,構建本土資源庫。資源庫應該包含資源的名稱、種類、特征、教育價值以及適用年齡段,以便教師能夠更好地選擇和使用資源。第二,建立資源篩選標準與程序,按照幼兒教育目標與要求對本土資源在教育性、適宜性與趣味性上進行甄別與評價,保證所選資源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需求相一致。第三,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有機結合不同種類本土資源形成主題式和項目式課程資源包。例如,以地方歷史文化為主線,整合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資源設計系列課程活動。第四,定期更新與維護資源庫,并及時增補新資源、剔除不合要求的資源,以確保資源庫有效使用。
(三)多渠道爭取資源支持,保障課程實施
第一,幼兒園要積極向教育行政部門爭取資助,并申請專項經費,開發利用本土資源。與此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增加幼兒園投入、改善幼兒園辦學條件、提供課程實施所需場地、器材。第二,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充足時間將本土資源整合到課程中。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和優化教學安排,給本土資源課程預留部分時間空間。第三,加強同社區、企業合作,尋求社會資源支持。例如,配合社區進行實踐活動、使用社區場地及設施等;配合商家進行親子活動以獲得商家贊助支持。第四,鼓勵教師與家長利用自身優勢與資源參與課程建設。教師可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家長可為幼兒園教學活動提供部分本土資源資料與實物。
(四)強化家園合作與社區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加強家園溝通合作,以家長會、家長講座、親子活動等為載體,在家長中傳播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整合的教育價值及意義,促進家長理解并參與其中。第二,請家長共同參與課程設計與實施,使其依據職業特點與資源優勢向幼兒園提供教學素材與實踐機會。例如,請醫生家長給孩子講衛生保健知識、請農民家長帶孩子到農田里游覽等。第三,學校需要構建一個家園合作的評估體系,周期性地對家長在課程建設中的參與情況進行評估和反饋,鼓勵家長主動參與進來。
(五)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全面評估課程效果
第一,構建多元化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在關注兒童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時,還要重視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本土文化傳承的評價。例如,觀察兒童參與活動的程度、興趣表現和合作能力來評定兒童的情感態度;通過兒童對于本土文化之理解與認同感,來評估本土文化傳承之成效。第二,教師運用多種評估手段,包括觀察法、作品分析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等,全方位地搜集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并對課程成效進行客觀和精確的評估。第三,強化課程評價反饋和運用,并及時向教師、家長反饋評價結果,以便對課程進行改進、提高。教師還要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學策略與方法進行調整,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五、結語
將本土資源整合到幼兒園課程設計中,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實踐探索。通過對本土資源的充分發掘與利用,給幼兒提供更多豐富多彩,貼近他們生活的課程內容,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實踐中,盡管遇到了許多問題與挑戰,但是提出了加強教師培訓、建立資源庫、尋求資源支持、加強家園合作和社區合作、健全課程評價體系等策略。這些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促進本土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得到更好的整合。在今后的研究與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仍需繼續探索創新,深入發掘本土資源教育潛能,改進課程設計及實施方法策略,以期對幼兒教育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注:本文系福建省“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協同創新”專項課題“基于‘在地感’的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XCZX2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