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持續推進給當代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音樂教學是義務教育初期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點課程之一。為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構建減負、提質、增效的創意課堂、靈動課堂,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以構建基于“雙減”要求的小學音樂靈動課堂為研究對象,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提出了可行的教學實踐策略以供參考。
“雙減”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著力為學生減輕課后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應立足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因此,“雙減”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應以構建減負、提質、增效的課堂為主要目標。通過降低學生的課內外學習壓力,為學生營造舒適、活躍、輕松的學習氛圍,使美育在音樂課堂落地,讓學生能觸碰到音樂學科的本質,感知音樂這門美育學科的獨特美感,享受音樂之美。在音樂學習中獲得身心健康發展的機遇,即可充分陶冶個人情操,提升個人審美素養,促進其音樂能力水平與素養的發展。故展開本次探究,旨在摸索“雙減”背景下創設靈動課堂的實踐路徑,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雙減”對小學音樂課堂提出的新要求
(一)保障教學實效
在“雙減”的落實與持續深化過程中,素質教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如今,各學科、各學段的教學工作,正由傳統的知識本位式教育,轉變為素養本位式教育,既要使學生學會音樂知識技能,還要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在探究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成一定的文化意識與理解能力。“雙減”要求在達成素質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縮短教育用時,減輕學生負擔。這意味著教師要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設計并構建新型音樂靈動課堂時,教師應先確定出發揮重要指導作用的教學目標,并將其作為設計后續教學活動的導向,使教學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精簡教學環節,僅保留有意義、有價值、高效率的教學活動,并考慮學生的能力成長狀況、個性差異,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提高音樂課堂設計的實效性,使其有的放矢,促進學生的綜合成長。
(二)重視教學細節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音樂靈動課堂應為高效課堂、高質課堂,教師要遵循教學環節細致化的建構原則,提高對課堂構建細節的重視程度,確保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保障教學環節與活動的連貫性。在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任意學習環節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掌握特定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如此一來,即可通過更高效的教學過程,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完全滿足“雙減”的要求。
(三)豐富教學資源
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基礎。教師應正確使用教育輔助工具、素材,積極整合教育資源,為塑造更高效的靈動課堂提供資源支持。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資源,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構建課內外融合式課堂;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現音樂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使其能更主動地完成高效學習。另一方面,“雙減”的落實促進了課后延時服務,更促進了家、校、社協同教育與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其中涉及來自家庭、社會、學校以及來自地方的鄉土化教育資源。如此豐富的資源,有利于音樂實踐活動的多元化發展,教師可以借此創設音樂靈動課堂,持續開發可用資源,使學生能從多角度、多路徑感知音樂、領悟音樂,拓寬視野,形成較好的音樂素養。
(四)營造靈動氛圍
指向學生素養發展的小學音樂靈動課堂,要在掌握小學生年齡特征、興趣喜好的基礎上,設計出既能達成教學目標,又能滿足學生當前學習需求的趣味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教育資源,積極創新音樂教學模式,設計多種趣味性、靈活性、開放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體驗。利用多元化活動豐富音樂課堂表現力,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完成高效學習,順利構建減負、提質、增效的高質量靈動課堂。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提高對環境創設、空間與氛圍塑造的重視程度,以多種音樂游戲與更靈動的律動,創新活動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對音樂知識形成更直觀、更具象的理解與認知,便于學生抓住音樂知識內涵本質。
二、小學音樂靈動課堂內涵與構建意義
(一)小學音樂靈動課堂的內涵
小學音樂靈動課堂是以生為本的新型課堂,是基于音樂課程標準與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導向,構建的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當前學習需求的實踐性課堂。它強調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生動性,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動”起來,促使學生手腦協調發展,使學生在強實踐性的音樂學習活動中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
音樂是藝術教育學科,是美育的重要構成部分。音樂教學應堅持以審美教育為基礎,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基于“雙減”要求的靈動課堂,應堅持以藝術實踐活動為基礎,以課堂學習任務與多樣性的教學活動為抓手,整合來自多方的教育資源、教學內容,構建一體化課程內容體系;還應體現出音樂靈動課堂的綜合性、實踐性特征,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學會知識與相關技能。為此,教師應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持續探索滿足“雙減”要求的新型靈動課堂構建方式,堅持摸索新方法、尋找新道路、發現新策略,構建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新型靈動課堂,多措并舉,降低學生心理壓力與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小學音樂靈動課堂的構建意義
目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性不足、效率較低等問題仍然存在。例如,音樂教學策略、計劃及活動形式過于呆板,內容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過程較為被動、效率低下,無法參與真實的音樂學習,不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教學過程過于碎片化、專業化,只是一味地輸出內容,卻忽略了師生互動。缺乏音樂情感內涵與動感元素的音樂課堂,既不高效又不靈動,不符合“雙減”與素質教育的需求,難以達成預期教學目標。教師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創設可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主性的趣味實踐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與藝術實踐活動,盡情領悟音樂文化、感知藝術內涵。這樣可以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有序落實藝術教育,持續推進當代素質教育改革,打造滿足“雙減”需求的高質量音樂課堂。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
(一)設計音樂游戲,鼓勵學生互動
無論是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體現“雙減”內容,還是要構建靈動課堂,都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新穎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教師設計的活動感興趣,對課上所講的知識產生好奇,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課堂活動,使音樂課堂“動”起來、思維活起來、課堂立起來,才能漸漸達成預期的音樂教學目標。大多數小學生仍處于愛玩、愛鬧的階段,他們對游戲有著天然的熱愛,教師可以在音樂課上,設計具有實踐性特征的音樂游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互動空間,構建更靈活、更有趣的音樂課堂。在寓教于樂的氛圍影響下,學生將表現出更主觀、積極的學習態度,愿意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互動,敢于參與游戲的競爭項目,從而獲得全面、完整的游戲性學習體驗。所以,教師應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出發點,設計有關聯性、驅動性作用以及實踐性、趣味性特征的音樂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利用游戲打開音樂課堂,促進學生的音樂思維、音樂學習能力及音樂素養全面成長。
音樂教育初期的主題以“趣味唱游”為主,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游戲中感知音樂,逐漸接觸熟悉音樂,掌握學習音樂的基本方法與演唱技巧。教師還要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實施游戲化教學法,由教材內容出發,開發一些適合學生理解、參與的音樂游戲活動。例如,在節奏性較強的音樂欣賞或音樂演唱課堂中引入律動素材,鼓勵學生隨音樂搖擺,使其形成對節奏節拍的正確認知;或使用傳統民間游戲,如擊鼓傳花等,豐富音樂課堂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獲得更獨特的學習體驗。隨著學生學齡增長,其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不斷提升,教師還要適當提高游戲的復雜程度、游戲難度,如融合教育戲劇,設計大型音樂劇編創游戲,使學生在趣味游戲中快樂學習。
(二)創設實踐活動,打造靈動課堂
立足“雙減”要求,塑造小學音樂靈動課堂,應了解素質教育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提出的新需求,同時考慮小學生的學習訴求及其行為特征,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的新型課堂,突出音樂教學的實踐性特征。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提出,音樂教學絕非單純的音符,而是基于音樂、動作、舞蹈、語言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人們在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能僅作為聽眾,還要成為演奏者,成為音樂藝術的一部分,在親身參與音樂、獲得音樂體驗的過程中完成音樂學習。因此,教師應將傳統樂理學習、音樂表演、創意編創等各式音樂實踐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塑造指向學生音樂能力與素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元、精彩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自行探索音樂世界的奧秘。在創新型的實踐學習中,學會聆聽音樂、表達音樂、演奏音樂、創造音樂。讓多元化的創意實踐活動賦予音樂課堂一抹亮麗、靈動的新色彩。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集體舞“民族的舞步”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多種舞蹈形式,能跟隨音樂的節拍、節奏與旋律完成舞蹈表演。為了降低教學活動的難度,教師調整了課程順序,并引入了多項音樂游戲。教師先展開《年輕的朋友》《阿細跳月》的欣賞教學、舞蹈教學,調動學生的情感與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隨后,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再憑借個人對情感的理解、感悟,跟隨自己的內心喜好,盡情律動身體,并設計一些優美的姿勢、動作,以傳遞歌曲的情感。學生個性不同,設計的動作姿勢也有不同,教師應一一表揚,并以此為切入點,導入進階性的音樂實踐活動“聽歌數節拍”“按節奏律動”“隨旋律舞動”“舞力四射”。本課教學中活動難度與活動的復雜程度逐層遞進,更易于學生接受復雜知識,實踐性、交互性的教學活動還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隨之提高。
(三)開發多樣資源,拓展課外活動
基于“雙減”的小學音樂靈動課堂,必須解決傳統音樂教學過于單一的問題,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優秀的教學方法,適當開發本土化或校本化教育資源,科學利用多種輔助手段,打造全新的靈動課堂模式。教師應在教材已有的音樂課程基礎上,結合“雙減”政策的需求,為學生安排課后藝術體驗內容,并將其作為靈動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拓展與延伸,給學生提供新穎的音樂學習、探究、表演等多種體驗,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
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延時服務,結合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民歌類課程,設計“探尋本土民歌之源”音樂項目調查活動,給學生提供在生活中、社會中探索音樂知識的機會,深化學生對民歌的認識與理解,將音樂課堂延伸至生活、社會當中,使其認識到音樂源于生活、源于社會。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征得學校的同意、認可后,在校內搭建音樂展示、演奏平臺,定期舉辦“校內音樂節”“音樂會演”“樂器演奏音樂會”等各種音樂表演類活動,構建校本化靈動音樂課堂,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
四、結語
“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音樂靈動課堂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又能凸顯音樂學科的實踐性特征,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教師應基于“雙減”要求,設計多元音樂游戲,鼓勵學生互動、交流;設計創意實踐活動,塑造真實靈動課堂;合理開發教育資源,有序拓展課外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樣性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使其成長為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優秀青年。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平潭綜合實驗區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靈動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立項批準號:FT2023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