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將非遺文化融入幼兒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幼兒時期是個體認知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通過將非遺文化引入幼兒游戲和日常教學活動,可以培養(yǎng)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這種早期的文化熏陶不僅能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保護意識,還能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參與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制作、民俗文化體驗和地方特色游戲等,幼兒能在玩樂中提升藝術鑒賞力、認知能力和身體協調性。這種方式不僅能有效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還能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多元的成長環(huán)境,為未來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發(fā)展打下基礎。
一、幼兒教育中引入非遺文化的意義
(一)促進文化認同與傳承
在幼兒教育中融入非遺文化,對促進文化認同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制作、非遺游戲體驗等,幼兒能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熱愛,這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同時,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幼兒能直接感受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培養(yǎng)出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歷能增強幼兒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責任心與使命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為新一代肩負著傳承和發(fā)展寶貴文化遺產的重任。
(二)推動綜合素質發(fā)展
通過接觸和參與非遺活動中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如傳統扎染、剪紙、編織、根雕等,幼兒能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與藝術鑒賞能力。此外,講述民間故事、學習演唱民歌等活動不僅能豐富幼兒的語言環(huán)境,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在體驗諸如搖鍋、趕野豬、采柿子、跳竹竿等傳統體育游戲或舞蹈時,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和運動技能得到了鍛煉和發(fā)展。
(三)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構建
通過讓幼兒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等活動,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基于對歷史文化的認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嘗試以新穎的方式重新詮釋或發(fā)展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這樣的過程不僅能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同時,引導幼兒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如設計結合傳統圖案的現代服裝或是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互動游戲等,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跨文化理解的能力,使他們能學會從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
二、非遺文化融入幼兒游戲的策略路徑
(一)設計原則與內容選擇
1.貼近兒童生活
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教育的過程中,選取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非遺項目尤為重要。傳統特色游戲不僅富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能直接與幼兒的生活相聯系。通過組織幼兒參與游戲,他們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中體驗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游戲通常包含豐富的互動元素和團隊合作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節(jié)慶,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等開展系列傳統游戲活動,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2.互動體驗性強
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教育時,確保游戲具有強互動性和豐富的感官體驗至關重要。傳統體育游戲,不僅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還能提供多感官的豐富體驗。這種游戲結合了跑、跳、躲閃等動作,讓幼兒在運動中感受到樂趣,同時鍛煉他們的身體協調性和反應能力。通過設置各種有趣的規(guī)則和挑戰(zhàn),如“趕野豬”合作傳球、跳竹竿小組配合等,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合作意識和身體的靈活性,使他們積極投入游戲。此外,傳統體育游戲還常常包含音樂、舞蹈和故事講述等元素,能為幼兒提供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教師可以在游戲開始前講述與游戲相關的故事,增強幼兒的文化認知;在游戲中穿插傳統音樂和舞蹈,讓幼兒在歡快的節(jié)奏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3.文化內涵豐富
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教育時,選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非遺內容至關重要。傳統體育游戲不僅是具有特色的傳統游戲,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這種游戲通常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或民間傳說,通過參與游戲,幼兒不僅可以體驗到游戲的樂趣,還能了解到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歷史淵源。游戲中包含的規(guī)則和角色扮演反映了當地的社會習俗和價值觀念,如傳統的禮儀、節(jié)日慶祝方式等。教師可以通過講述相關的文化背景,使幼兒在游戲中吸收傳統文化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入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傳統手工藝等元素,豐富傳統體育游戲的文化內涵,讓幼兒在多樣的感官體驗中感受文化的多樣性。
(二)實施方式與具體操作
1.戶外游戲
利用操場或自然環(huán)境組織傳統體育游戲,不僅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還能讓幼兒在自然環(huán)境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體育游戲作為一種特色的傳統游戲,結合了跑、跳、躲閃等動作,非常適合在戶外進行。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的操場或附近的公園綠地,設置游戲區(qū)域,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樂趣的游戲環(huán)境。例如,體育教師可以在操場上畫出特定的區(qū)域,設置跳竹竿、趕野豬等游戲場景,讓幼兒分組游戲,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身體的協調性。
戶外游戲還可以引入其他傳統體育項目,如踢毽子、跳繩、拔河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和運動技能,還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樂趣。通過這些游戲,幼兒不僅能學習到傳統的游戲規(guī)則,還能了解這些游戲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歷史。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一些文化元素,如講述與游戲相關的故事、播放傳統音樂或教授簡單的舞蹈動作等,使幼兒在多感官的體驗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非遺文化。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游戲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意義,增強幼兒的文化認知;在游戲中穿插傳統音樂,讓幼兒能在歡快的節(jié)奏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室內活動
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室內活動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班級區(qū)域游戲和功能室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和體驗機會,使他們能在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中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
在班級內設置不同的游戲區(qū)域,每個區(qū)域都可以圍繞特定的非遺項目展開。例如,教師可以設立一個“手工藝區(qū)”,讓幼兒嘗試制作剪紙、編織小掛件等傳統手工藝品。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并指導幼兒完成作品。通過親手制作,幼兒不僅能鍛煉動手能力,還能深入了解這些手工藝品背后的文化意義。另一個區(qū)域可以是“故事角”,放置各種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繪本和故事書,教師可以定期給幼兒講述民間故事和傳說,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認知。
幼兒園的功能室如音樂室、美術室和多功能廳等,也是開展非遺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在音樂室,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學習唱民歌、演奏簡單的傳統樂器,讓他們感受文化的韻律和情感。美術室則可以安排幼兒進行傳統繪畫、泥塑等活動,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多功能廳可以用來舉辦小型的非遺展示會或表演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來園展示技藝,如畬家拳、糖畫等,讓幼兒近距離觀察并參與其中,增強他們的興趣和參與感。
3.主題活動
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教育的過程中,開展以特定非遺項目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選擇與非遺項目相關的民間故事或傳說,通過生動的講述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例如,講述關于畬族起源的故事,或者介紹某個傳統節(jié)日的由來和習俗。在講故事時,教師可以使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配合圖片、道具等輔助工具,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或社區(qū)中的非遺傳承人來園講故事,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和吸引力。
角色扮演是讓幼兒深入體驗非遺文化的另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景劇,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傳統節(jié)日中的各種人物、民間故事中的英雄等。通過角色扮演,幼兒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還能在互動中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文化背景。例如,在講述畬族的故事時,可以讓幼兒扮演忠勇王、三公主等角色,通過表演加深他們對畬族文化的認識。這種互動性強的活動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參與感,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手工制作也是主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非遺項目的特色,組織幼兒進行手工制作活動,如剪紙、編織小掛件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通過教授傳統的民歌和舞蹈,讓幼兒能在音樂和動作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韻律。例如,教幼兒唱當地的民歌,跳傳統的民族舞蹈。這些多樣的活動形式不僅豐富了幼兒的學習體驗,還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深化理解和接受非遺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師角色與支持體系
1.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幼兒園應定期組織培訓,讓教師系統地學習非遺知識及其教育價值。培訓內容可以包括非遺項目的起源、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通過專家講座、工作坊、實地考察等形式,教師能深入了解各種非遺項目的特點和意義,掌握如何將這些內容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學。此外,培訓還可以涵蓋如何利用非遺資源設計互動性強的游戲和活動,并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方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度。通過這樣的培訓,教師不僅能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還能提高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體驗和傳承非遺文化,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2.家園共育
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的非遺游戲活動,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圍,共同促進幼兒的文化認同和傳承。幼兒園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工作坊、親子活動日等形式,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非遺項目的體驗和學習。例如,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傳統手工藝品、體驗民俗文化或參加特色游戲。通過這些活動,家長不僅能更直觀地了解非遺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還能在家庭中延續(xù)這些文化體驗,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此外,幼兒園還可以定期向家長分享非遺教育的相關信息和資源,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支持孩子的非遺學習。通過家園共育,不僅增強了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系,還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文化學習環(huán)境。
3.社區(qū)資源整合
幼兒園可以積極與社區(qū)合作,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園授課或展示技藝,為幼兒提供更加真實和生動的文化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幼兒不僅能親眼見到非遺項目的實際操作過程,還能與傳承人進行互動,深入了解這些傳統技藝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例如,邀請剪紙藝術家現場演示剪紙技巧,或者請地方戲曲演員表演并講解戲曲的起源和發(fā)展。此外,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觀當地的非遺博物館、文化中心或歷史遺址,讓幼兒在實地考察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不僅能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還能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中激發(fā)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尊重,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社區(qū)資源整合不僅豐富了幼兒教育的內容,還增強了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非遺文化融入幼兒游戲的成效評估
(一)幼兒認知水平的變化
通過觀察和評估,可以了解幼兒對非遺項目的認識程度是否有所提高。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和小測驗等方式,考查幼兒對特定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以及相關技藝的理解。此外,幼兒能否準確地描述和分享他們從活動中獲得的知識也是評估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參與地方特色游戲后,幼兒能否清晰地講述游戲的規(guī)則、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價值。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班級中分享他們的體驗和學習成果,或者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形式表達他們的理解和感受。通過這些方式,不僅能直觀地看到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認知提升,還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更好地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二)興趣與參與度的提升
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記錄幼兒參與非遺活動時的興奮程度、專注度以及他們愿意花費的時間。例如,在進行地方特色游戲時,幼兒是否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和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是否能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此外,收集教師和家長對于幼兒參與情況的反饋意見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定期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現,是否對非遺項目有進一步的探索興趣,或者是否會在家中主動提及和分享相關活動。家長的反饋可以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參與效果,從而調整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確保非遺文化教育更加有效和有趣。通過這些多方面的評估,可以更好地衡量非遺文化在提升幼兒興趣和參與度方面的實際效果。
(三)綜合素質發(fā)展的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記錄和問卷調查等方式,綜合評估非遺游戲對幼兒整體素質的影響。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分析幼兒在藝術表現、語言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是否有顯著進步。例如,在參與傳統美術、音樂和舞蹈等非遺活動后,幼兒的藝術鑒賞力和表現力是否有所提升;在講故事、唱民歌等語言活動中,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是否更加流暢和自信。通過觀察記錄,教師可以詳細記錄幼兒在不同活動中的表現,包括他們的創(chuàng)作作品、表演情況以及與同伴的互動。同時,問卷調查還可以收集教師和家長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對孩子的看法。綜合這些數據,全面評估非遺游戲對幼兒綜合素質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教育方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四、結語
總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游戲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文化傳承方式,還是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有力手段。通過設計貼近兒童生活的非遺項目、增強互動體驗和豐富文化內涵,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從而增強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家園共育的加強以及社區(qū)資源的有效整合,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支持。通過綜合評估幼兒的認知水平變化、興趣與參與度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可以看到非遺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顯著成效。這不僅能保護和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還能為幼兒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
注:本文系福建省羅源縣第九屆教育科學研究2024年度課題“非遺文化融入游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LYKT09064)的課題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