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嘎嘎……未見鴨子,先聞鴨聲。走進廣西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新樂村“黃金菇鴨”標準化養殖基地,養殖工人韋信標正在將顆粒生態飼料拋撒喂食。頃刻間,數千只體態豐腴的青頭鴨,扇動著翅膀蜂擁而至,爭搶進食。
“頭黃、腳黃、肉黃,因為它們是吃黃金菇長大的鴨子!”韋信標解釋說,基地喂養的飼料是將黃金菇的菇腳及使用后的菌包進行發酵、加工制成,加上玉米、米糠等進行混合。飼料中含有多種益生菌和微量元素,鴨子吃了這樣的飼料,不僅身體健康、肉質緊實,而且沒有腥膻味,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
“鴨子120多天就可以出欄,每只鴨子出欄重量可達2.5—3公斤,每天都有400—500只鴨子以訂單的形式銷往南寧的餐飲企業。”據負責人黃炳珠介紹,該基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目前已與3家餐飲企業合作共建助農基地,簽訂長期采購訂單。基地會根據餐飲企業的需求,有計劃地飼養“黃金菇鴨”,企業則按照約定的價格和數量進行采購,確保消費者能及時品嘗到新鮮、優質的鴨肉,同時也為基地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2024年,企業訂購“黃金菇鴨”總量超12萬羽,產值約580萬元。
在新樂村,山上的吳茱萸、麻竹綠意盎然,林下的土雞成群結隊,岸邊的鴨子嬉戲打鬧,塘里的小魚盡情遨游……立體生態養殖讓村莊進一步實現了增產增收。
近年來,新樂村堅持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種養融合、種養互惠互作的發展模式,使資源和廢棄物最大程度鏈接利用,減少化肥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形成了“吳茱萸枝條做原料—食用菌包做飼料—雞鴨養殖還魚塘—魚塘塘泥做肥料—還田吳茱萸、麻竹及其他作物種植”等循環產業鏈,使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摸索出一套“種養循環、綜合利用、完全消納”的生態循環種養方式。
談到今后的產業發展,邕寧區新江鎮副鎮長黃萬早表示,下一步,新江鎮將繼續依托各村(社區)的生態優勢,積極發展麻竹、黃金菇和家禽養殖等產業,吸納更多周邊群眾參與養殖與管理,實現抱團增收致富,持續擦亮新江鎮生態農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