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動畫片《獅子王》的小讀者應該對影片中小雄獅辛巴的成長歷程記憶猶新:它歷經千難萬險,最終成為真正的獅子王。但看過《大自然的女王》這部紀錄片的小伙伴可能會有疑惑:在自然界中,雌性獅子貌似才是獅群中真正的主導者。那么,在大自然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獅王呢?
獅群的核心
在萬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動物形成了各自的社會結構。大多數貓科動物都過著獨居生活,比如,每只老虎都有自己的領地。而獅子卻是群居動物,它們的社會生活體現在獅群這一社群結構中。獅群的核心并不是影視作品中的“獅子王”,而是具有血緣關系的雌獅和它們的幼崽。一個獅群占有一定的領域,它們在各自的領地中捕獵、獲得食物,雌獅時常巡視和護衛領地,以防其他獅群入侵。
獅群中也有雄獅,一個獅群中一般有2 ~ 4 只雄獅,它們是小獅子的父親,但并沒有領導權,也不是一呼百應、高高在上的領導者。雄獅只是在進食的時候有優先權,而這種優先權也是為了讓它們吃飽肚子,以便在外敵入侵領地的時候,有足夠的力氣來反擊。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獅群中的雄獅并不是真正的王。
既然獅群以雌獅為主體,那么雌獅生下來的小雄獅該怎么辦呢?小雄獅必須走父親走過的路:小雄獅3 歲左右時,就會被趕出獅群,開始自己的流浪生涯。它們在流浪過程中可能會結交其他的小雄獅,形成沒有血緣關系的同盟。幸運的話,等到差不多5 歲的時候,雄獅同盟的成員就會具備相當的體型和力量。這時,它們就開始挑戰占據領地和獅群的雄獅。如果挑戰成功,那么它們就能暫停漂泊流浪的生活,成為獅群的成員。等到新的小雄獅成長到可以挑戰老雄獅的時候,獅群中的雄獅又會再一次“大洗牌”。
狩獵主力軍
填飽肚子是各類生物生存的基礎條件。對于群居動物而言,群體狩獵是獲得食物的最佳方式,那么,獅群是如何協同合作、共同狩獵的呢?狩獵的主力軍又是誰呢?
獅群在狩獵時會團隊合作、協同作戰,每位成員都會利用各自的優勢:速度快的獅子追捕獵物,力量大的獅子持續打斗,聰明的獅子還會使用有策略性的圍捕技巧。這種團隊合作使得獅子能夠捕食比自己體型大或者更敏捷的動物,如斑馬、水牛、羚羊等。
大多數人往往會認為獅群狩獵是以雄獅為主導,其實,動物世界有自己的法則。獅群圍獵時,真正的主力軍是雌獅。雖然雄獅的力量可能比雌獅大一些,但是雄獅頭上那飄逸的鬃毛過于顯眼,很容易就會被獵物發現,這也是雄獅很少參與獅群狩獵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雄獅要想成功延續自己的基因,必須要和占據獅群的雄獅打斗。在這種高強度的打斗中,雄獅往往會遍體鱗傷甚至永久性殘疾,這讓它們在捕獵時并不占據優勢。
雌獅不僅是捕獵的主力軍,還是獅群中幼崽的捕獵老師,負責訓練獅群中幼崽的捕食技能:如何發現獵物,如何進行埋伏,如何暗中接近,如何突然出擊……
“殘酷”的自然法則
讀到這里,可能很多小讀者就開始撓頭了:難道雄獅真的沒有一點點王者風范嗎?也不盡然,獅群中的雄獅也會有“一言九鼎”的時刻。
當新的雄獅挑戰一只獅群中的老雄獅,并且獲得成功后,新雄獅會代替老雄獅,成為獅群中的“絕對力量”。這個時候,在動物本能的驅使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延續,新雄獅會趕走甚至咬死與老雄獅具有親緣關系的幼獅。雌獅則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幼崽,但大多數時候,面對年富力強又剛剛獲得戰斗勝利的雄獅,雌獅也無能為力。
如果從情感角度出發,也許我們會覺得這過于殘忍,但是,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和法則。大自然中生存的生物都經過了漫長的進化歷程,最終才形成適合自身生長與繁衍的生存模式。也許我們看來是殘忍的,但這正是最適合大自然物種發展規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