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至人間暖,歲初喜氣盈。春天來了,草木萌動,生機盎然,游春也因此成為中國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習俗。《論語》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游春習俗,歷代相沿不衰,至唐代更是盛行。縱觀中國美術史,有很多以“游春”為主題的經典作品,記錄游春盛景,體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觀念與文化內涵。隋代畫家展子虔創作的名畫《游春圖》,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基本面貌與成就,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卷。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隋唐時期游春的情景吧!
古樸盎然的春日盛景
《游春圖》以全景方式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的春季,到都城郊野游春的情景。全畫以山水自然景色為主,人物作為點綴。畫作以俯視取景,整個畫面中水面寬闊,微波皺起,船上幾位游春的女子正陶醉在春光里,神情姿態各異,靈動自然。兩岸游人三兩成群,有人立于路旁,有人漫步緩行,有人信馬而行,沿途觀賞青山綠水,觸目俱是無邊春意。河岸邊架著橋,山坡后有農舍,遠處層巒疊嶂,白云繚繞,山腰和山坳(ào) 間建有幾處佛寺,隱約點綴于眾山之間。
初春季節的郊野風光旖旎(yǐnǐ),山徑蜿蜒,樹叢如蟹爪,大片江河與湖水、天空融匯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形成湖天一色、河山春意正濃的意境。遠山處有祥云紋,山頂點苔,形成暗青綠的苔紋,更顯景深幽遠。山頂施以藍青色,重巒疊嶂,溪谷則隨山勢造型分布。畫中的人物、馬匹、溪流、亭臺樓閣點綴在山水之中,細筆勾勒,布局合理,人物呼應關系處理恰當。畫面主體山巒起伏,近景、遠山、樹木、人物大小比例依次排列,精致而工整,令人沉醉在這怡人的春色中。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
《游春圖》是展子虔的傳世之作,亦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卷。在中國的傳統藝術領域中,山水畫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藝術家們對自然、宇宙、生命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載體。它以獨特的筆墨技法、構圖布局和色彩運用,展現了自然之美,更深刻地表達了畫家的情感與哲思,超越了畫面本身的限制,引領觀者進入一個超越現實的審美境界。
《游春圖》用線蒼勁有力,樹木勾完線之后用顏色渲染,空勾無皴(cūn),從山石樹木可以看出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變化;設色青綠重彩,工細巧整,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山石樹木大部分用石青、石綠渲染,建筑物、小橋和人物、馬匹間以紅色、白色為主,設色古艷,富有一定的裝飾意味,烘托出春天的氣息,體現了展子虔自然拙樸的寫實功力。
隋代之前畫作中的山水一直是人物的襯托,山石和人物比例失調,《游春圖》改變了山水只作為人物背景、“人大于山”的特點,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作品。自此,山水畫作為獨立藝術科目進入“青綠重彩,工細巧整”創作的新階段。
臻于精妙的高超畫法
《游春圖》的畫面以山水為主、人物為點,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地坡叢樹與崇山峻嶺形成對比。大片水域中,一艘小船點綴其間,富有層次的處理方式營造出一種空間立體感。畫家對江水進行了大面積的暈染,營造出一種煙波浩渺的意境,富有朦朧之美。展子虔善于運用緊密的線條、濃淡均勻的色彩,以及臻于精妙的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神情面貌和體態特征,將人的神采描繪得栩栩如生。人物全以細勁的線條勾描,纖如毫發,人物形態神采奕奕;畫山水更是一絲不茍,畫面顯得柔美流暢;所繪樹葉,似不成形,然顯得樸拙古拗;那山頂坡腳的點苔,勁健爽朗,顯得渾樸謹拙;樹木種類繁多,運筆流暢,筆法墨法有輕重變化,雖未用皴法,卻仍能看出山石樹木的質感。
展子虔影響了后世眾多青綠山水派的畫家,包括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在中國繪畫史上,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小鏈接
展子虔,隋代畫家,擅繪壁畫,遺跡遍布當時的長安、洛陽、江都等地寺院,被后世譽為“唐畫之祖”。他曾輾轉西安、洛陽、永濟、揚州等地,領略大江南北的山水之美,觀賞各地畫家的名品真跡,承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技法,開隋唐山水畫之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