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tāi)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東瀕東海,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域內平原丘陵相間,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臺州是《徐霞客游記》的開篇記載之地,人文氛圍濃郁。
最清凈的寺廟:國清寺
漁家傲
古剎國清塵世少,天宗智(yǐ)聲名耀,寶殿隋梅香暗繞。僧語悄,禪心自在青山抱。
隋塔巍峨云影照,鵝碑獨筆補書妙,靜品香茶虔悟道。春風燎(liáo),凈幽勝境開靈巧。
臺州因天臺山而得名。據說天臺山有100 多座寺廟,其中又以國清寺最為有名。國清寺坐落在臺州市天臺縣赤城街道,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 年),初名天臺寺,后改名國清寺,蘊含“寺若成,國即清”之意。隋代高僧智顗在此創立天臺宗,這里遂成為中國佛教宗派的重要發源地。國清寺十分清凈,既不收門票,也不見兜售香燭紙錢的營生。
國清寺有三寶:隋梅、隋塔、獨筆鵝字碑。寺內隋梅相傳為國清寺開山祖師、隋代僧人章安種植,至今已有1300 多年的樹齡。隋塔同樣始建于隋開皇年間,塔身黃褐色,高59.3 米,六面九級,塔身內壁鑲嵌有《法華經》石刻碑和線刻佛像石碑,是國清寺的標志性建筑。獨筆鵝字碑上的“鵝”字,一半為書圣王羲之的真跡,另一半為清代書法家曹掄選補書。
最堅固的城壘:桃渚古城
憶秦娥
桃渚(zhǔ)闕(què),古城堅壘倭(wō)賊滅。倭賊滅,戚軍威振,敵臺雄崛。
當年烽火今安歇,三春織就黃金褐。黃金褐,峰如天柱,海疆寧悅。
桃渚古城位于臺州市下轄的臨海市桃渚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勢險要。古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是當地軍民專為抗擊倭寇而建造的城鎮堡壘。
古城城防體系由城墻、城門、甕城、馬面、敵臺、護城河等構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桃渚城被倭寇團團圍困,遠駐寧波的戚繼光聞訊,親率大軍馳援,大破強敵。此外,戚繼光還在桃渚城創筑雙層空心敵臺,構建了“城上有臺,臺上有樓,高下深廣,相地宜以曲全,懸瞭城外,纖悉莫隱藏”的城防結構,并依托此地屢敗前來侵擾的倭寇。
如今,3 月的桃渚古城, 油菜花盛開,游人如織,盡顯祥和。
最感人的擔當:解放一江山島
破陣子
楓麓(lù)陵園肅穆,安眠烈士名垂。敵踞島嶼圖復辟,戰役協同破逆圍。三軍彰勇威。
上將籌謀果斷,奇兵氣象精推。浪涌風高心篤定,日朗云清戰鼓擂。功成史冊輝。
臺州市椒江城區楓山北麓是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所在地,陵園由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烈士紀念館、解放一江山戰斗紀念塔和烈士墓區組成,專為祭奠在解放一江山島戰斗中光榮犧牲的454 位烈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黨殘余部隊退據大陳島、一江山島等東南沿海島嶼,企圖以此作為護衛臺灣的屏障,伺機騷擾、反攻大陸。
浙東沿海地區,冬季氣候惡劣,不適合渡海登陸作戰。張愛萍將軍出敵不意,指令下屬尋找冬季戰機。1955 年1 月上旬,空軍氣象科副科長徐杰通過查閱當地十多年的氣象資料,并與地方氣象部門多次會商,預測到當月17 日至19 日將是好天氣,尤以18 日最適合登島作戰,張愛萍將軍遂將作戰時間定在1 月18 日。
月17 日上午,天氣惡劣,總參謀部和華東軍區首長先后電令前線指揮部,要求立即停止作戰行動。張愛萍將軍力排眾議,堅持按計劃登島作戰。當夜,海上仍風高浪急,徐杰立下軍令狀,堅信第二天是好天氣。18 日天一亮,海上風平浪靜,天高云淡,能見度超過10 千米,對航空兵、海軍、登陸部隊和炮兵都是絕佳的作戰天氣。
在張愛萍將軍的統一指揮下,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不到一天時間,一舉解放一江山島,迫使盤踞在浙江沿海島嶼的國民黨軍隊全部撤離,退守臺灣。總指揮的果敢擔當、技術兵的科學預測,為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蘇青,科普作家,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館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