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名稱: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國家動物博物館)
鎮(zhèn)館之寶:藍鯨、白鱀(jì)豚、華南虎、兔猻等中國珍稀野生動物標本
一句話介紹:國家動物博物館是集科研、標本收藏與科普為一體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的對外展示窗口,是了解中國現(xiàn)生野生動物的不二之地,也是近距離觀察中國珍稀瀕危動物的難得場所。
國家動物博物館隸屬于我國最高水平的動物科研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震旦博物院、靜生生物調(diào)查所、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機構的標本收藏基礎之上發(fā)展而來,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動物學專業(yè)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館藏標本約1080 萬號, 對外展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本土珍稀動物標本6500 余種,動物的多樣性在這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海洋中的“溫柔巨人”—— 藍鯨
國家動物博物館大廳的頂上懸掛著海洋世界中最大的動物——藍鯨的骨架模型,其長度達24 米, 最大長度可達34 米。藍鯨是高等哺乳動物,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動物。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特別是磷蝦,一次性可吞食兩百多萬只磷蝦。在藍鯨下方,是被稱為最神秘的鯨類動物之一——布氏鯨。如果說藍鯨的鰭狀肢是鯨魚并非魚類的有力證據(jù),那么布氏鯨的鯨須則是必看的須鯨典型特征。“鯨吞”這個詞就來自須鯨的取食方式,它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接著閉上嘴巴將水從鯨須濾出,海水中所含的魚蝦及浮游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讓它飽餐一頓。
鎮(zhèn)館之寶—— 白豚
長江生活著兩種淡水豚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白鱀豚出現(xiàn)于新生代中期,是比大熊貓還古老的“活化石”,也是我國特有物種之一。
20 世紀80 年代之前,從未有人關心過白豚。直到1982年,生物學家才第一次調(diào)查統(tǒng)計白鱀豚的數(shù)量,當時估算的總量約為400 頭。然而1997 年再次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白鱀豚數(shù)量已降至23 頭,據(jù)此估算長江中的白鱀豚總數(shù)不超過50 頭。2002 年5 月14 日,唯一一頭人工養(yǎng)殖的白鱀豚淇淇,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中壽終正寢。2007 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白鱀豚標本在國內(nèi)其他博物館很難見到,若你來國家動物博物館,千萬不要錯過它!
最全的中國貓科動物展覽
國家動物博物館獸類展廳中有一面展示華南虎、雪豹、云豹、金貓等11 種貓科動物的展墻,加上曾在《“獸”護家園——瀕危旗艦物種保護特展》中展出的荒漠貓,國家動物博物館集齊了在中國有確切記錄的12 種野生貓科動物標本!
幾乎所有的野生貓科動物都是瀕危物種,野外數(shù)量很少。現(xiàn)今全球范圍內(nèi)的主流觀點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虎,它們經(jīng)過不斷演變形成了9 個不同的亞種,國家動物博物館就有3 只虎標本對外展出,包括東北虎、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此外,館中還珍藏著中華穿山甲、朱鹮、麋鹿、林麝、白頭葉猴、金絲猴等一大批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別開生面的博物館奇妙夜
博物館逛到這里就結束了嗎?還早!不妨在某個晚上參加“博物館奇妙夜”。在黑暗中,你可以打著手電筒聽科普專家講解,親手支起帳篷,在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標本旁邊感受獨特的睡眠體驗。國家動物博物館是國內(nèi)最早開放夜場活動的博物館之一,2009 年就開啟了“ 博物館奇妙夜”,曾創(chuàng)下一年近百場的活動紀錄。此外,博物館每周會舉辦讀書會,每個月會開展科普講堂或“昆蟲分類學100 講”系列專業(yè)講座,還會不定期開展“小鳥烏托邦”“昆蟲工坊”等各類科普活動。
近年來,博物館借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擁有多個野外研究基地的優(yōu)勢,聯(lián)合組織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跟隨國內(nèi)頂尖的動物學家、生態(tài)學家前往世界各地開展野外科考。“我們希望觀眾走進國家動物博物館,可以學到與動物有關的科學知識,感受動物帶給我們的自然之美;走出博物館,也能夠不斷去思考、去探究、去熱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張勁碩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