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好出游,動物園里熱鬧非凡,看看小熊貓,再給小浣熊拍張照……哎,怎么“撞臉”了?本以為“熊熊一家親”,結果它倆連遠親都不算,小熊貓是小熊貓科,小浣熊則是浣熊科,壓根不是同“科室”的,膚色也不同。再接著游園,還有不少“撞臉”的,它們粗看是雙胞胎,細看卻八竿子打不著,比如下面這幾種。
蜻蜓和豆娘:短長肥瘦各有態
很多小讀者以為豆娘是蜻蜓的俗稱,它們“撞臉”又“撞衫”,都是大腦袋、圓眼睛、輕薄翅膀、細長尾巴、纖細四肢、著裝鮮艷……但蜻蜓屬差翅亞目,豆娘屬束翅亞目,它們短長肥瘦各有形態,各有其美。
首先是體型不同。豆娘的體長一般在1~3 厘米,蜻蜓的體長則一般在4~6 厘米,所以蜻蜓看起來伶俐輕盈,豆娘則顯得小巧呆萌。
其次是翅膀不同。豆娘的兩對翅膀一樣大,睡覺時支棱著,棲在枝頭像朵綻放的花兒;而蜻蜓的后翅基部比前翅寬一些,睡覺時收束起來像一片葉子。
再次是飛行速度不同。豆娘是慢速低飛,活動范圍只在水域附近;蜻蜓則有“空中驕子”的美譽,飛行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0 千米, 堪比一輛汽車!
此外,蜻蜓和豆娘都是環境指示型昆蟲,仿若水質安全員,但測量方式不同。蜻蜓通過其稚蟲身體里含有的汞和鎘是否超標,來指示水體是否遭受重金屬污染;豆娘則可以直接反映水質好壞——如果某片水域中豆娘眾多,代表這里山清水秀,反之則不然。小讀者們可以試著觀察周圍的水域中是否有這兩種昆蟲,看看水質是否達標。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刺猬和針鼴:你會扎人,我會射箭
小讀者們要想在生活中同時看到刺猬和針鼴(yǎn),還是比較難的,因為它們居住的環境不同:刺猬分布于歐洲、地中海和東亞地區,針鼴則主要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及新幾內亞一帶活動。為了防止“指鼴為猬”,大家還是要學會區分這對相似度極高的“好哥倆”。
刺猬和針鼴長得很像。它們的背部和體側都有硬刺,個頭差不多,四肢四爪,小眼睛小耳朵,嘴部尖而長,蜷成球形時,小小的一團,從背后看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但當它們露出肚皮時,就很容易區分了。針鼴不是普通的哺乳動物,若論起來,它跟鴨嘴獸才是“親戚”,屬原獸亞綱單孔目針鼴科,是十分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腹部正中無刺少毛,還有個育兒袋。刺猬則屬哺乳綱猬形目猬科,是胎生動物,腹部有軟刺,沒有育兒袋。
而且它們的刺有不同的功用,可以說是“你會扎人,我會射箭”。刺猬的刺無毒,但扎人很疼,當它們感覺到危險時就團起來,誰碰扎誰。針鼴的刺則更像是背了一身箭,附著在脊背,可移動,有倒鉤,一旦遇到敵害,這些有倒鉤的刺就會脫離身體,“嗖”地刺向侵犯者,威力十足。
海獅與海豹:海洋館里的“最佳搭檔”
要說海洋館里的“最佳搭檔”,非海獅與海豹莫屬。它們都會表演頂球、接圈、倒立行走、投籃和水上芭蕾,也同樣有著光溜溜的黑皮膚、胖嘟嘟的圓身材,做起動作萌趣十足。但它們一個屬海獅科,一個屬海豹科,卻“撞臉撞身材”,該如何區分呢?
從外觀看,它們的不同點十分細微。海獅有明顯的耳廓,海豹則因只有耳孔而看著像是沒耳朵;海獅的腳蹼又長又大,可以通過旋轉腳蹼在陸地行走,海豹的腳蹼很小,因此只能靠蠕動腹部滑行;此外,海獅是個“大嗓門”,叫喊時總會發出刺耳的聲音,海豹的叫聲則是“咕嚕咕嚕”的,聽起來十分有趣。由以上不同可以看出,海獅天性活潑,海豹則安靜內斂。
大家不要只是覺得它們可愛,還應該通過它們的表演意識到保護海洋生物的重要性。海獅、海豹的妊娠期都是一年,繁殖能力與陸生動物相比較弱,因此都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每年的3 月1 日是國際海豹日,讓我們從這個節日開始,共同保護這些可愛的海洋動物吧!
大家看了上面幾對相似的動物,可能還沒有解惑,因為自然界相似的動物實在太多了,比如,多數豹屬動物,都是渾身長滿斑點,乍一看都很難區分。還有前面提到的浣熊,它和“一丘之貉”的貉也很像。此外,壁虎和蜥蜴、鴕鳥和禿鷲、巨嘴鳥和犀鳥……這些動物雖然看著相似,但有些可能根本都不屬于同一科。只能說大自然太神奇了,不同類的動物為了適應環境,通過進化,漸漸長成了相似的樣子。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會繼續探索動物的故事,一起去發現動物世界的神奇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