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秋天總是悄然而至,幾片落葉,幾聲雁鳴,幾場秋雨,便宣告了季節的更替。秋天在許多人眼中帶著幾分蕭瑟,但也有人如劉禹錫般,認為“秋日勝春朝”,這大抵是因為心境的不同。南陽的秋天,也別有一番韻味。
南陽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南陽有座王府山,巴巴差差挨著天。”這句話描繪的正是明朝唐王府后花園中的一座假山——王府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朱元璋將其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分封于南陽。其就藩前,大舉興修土木,耗費巨資修建了這座王府山。山高18米,底部直徑21米,面積達346平方米,全部由江蘇太湖的奇石砌成,是當時南陽城的最高點。登山遠眺,滿城景色盡收眼底;漫步游園,曲徑通幽,絲竹悠揚。山路盤旋而上,洞窟內別有洞天,塑有神像。若唐代詩人陳拾遺曾登臨此處,想必不會再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涼之感。
在王府山山頂修筑有一座亭,名曰“接天亭”,亭上刻有一副長聯:“重重疊疊回回旋旋登頂暢懷吟異景;盤盤彎彎曲曲折折下山倦戀詠奇觀。”這副對聯不僅描繪了王府山的奇景,更道出了遷客騷人們登高遠望的心境。散客紛至,接連不斷,可見王府山的奇觀異景足以讓人們難以忘懷。
王府山不僅是南陽的地理標志,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唐王府的興衰,見證了南陽城的變遷,也見證了無數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每一塊石頭,每一處雕刻,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訴說著一個故事。站在山頂,俯瞰南陽城,仿佛能看到時光的河流在腳下緩緩流淌,帶走了昔日的繁華,留下了今日的寧靜。
南陽的歷史如同一幅畫卷,在秋風中徐徐展開。白日里,游走在古宛城的民主街上,青磚灰瓦,整潔樸素,幾處歷史的痕跡在秋風中顯得格外孤寂。門板上的花紋雕飾宛如少女頭上的銀釵,靈動而有趣。不知這些精美的木雕出自古時哪位木匠之手,他又有著怎樣的雅致愛好,才留下了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再往墻壁上看去,古樸的磚石因歲月的侵蝕而風化,一點點剝落,仿佛見證了歷史的流逝。墻雖無言,但它承載著古宛城的記憶,歷經滄桑依然矗立在這片土地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
漫步在南寨墻下的小路上,修復后的寨墻仿佛在訴說著人們對歷史的追憶。順著寨墻再往前走,便能看到一座寨門,門頭上鑲嵌著一塊匾額,上書:“永慶門”。據一位長者講述,這里曾是古代南陽重要的碼頭之一,建于清同治年間,主要用于居民用水及裝卸小型貨物,因此也有“水門”之稱。誰承想,如今供人們娛樂健身的地方,曾經是古宛城的水運碼頭。門洞內斑駁的墻壁上記錄著曾經的人來人往,車馬喧闐。站在這里,仿佛能看到昔日碼頭的繁忙景象:人們扛著麻袋,忙著搬運貨物;東家站在岸邊,抽著煙桿,神情自得;一群孩子追著賣糖的老漢,嬉笑打鬧。
再往前走,便到了奎章閣,也叫琉璃閣。這是一座兩層式閣樓,坐南向北,寨門由青磚所筑。北側門額為“光照宛南”,南側門額為“文明四海”,上層為小亭,下層為通道,南側各有一對石獅,這曾經是南陽城的一座寨門。在陽光的照耀下,閣樓與磚墻明暗相間,仿佛一半屬于未來,一半屬于過去。穿過城門,便能看到一座橋,名為琉璃橋,又叫劉李橋、三元橋、留余橋。據說,清末修建南陽城外郭梅花寨時,有余款而建成此橋,取“吉慶有余”之意,故名“留余橋”。橋上雕刻著各種奇特的石獸:人面馬身、龍頭虎身、獅面人身,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想來是用他們保衛橋梁不被破壞,震懾水怪吧。游走在古宛城的任何一個角落,都仿佛在拜訪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他有著無盡的故事等待你去聆聽。
古宛城的每一處角落,都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陽光透過門板的空隙,歷史的塵埃在光束下舞動,不需要任何的旋律樂曲,它也能夠翩翩起舞,暗自生香。民主街上的石板路,門板上的巧匠勾勒,琉璃橋上的石獸,無不訴說著這座城市的過去。它們或許已經斑駁,或許已經被侵蝕風化,但它們依然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秋天,是一個適合回憶的季節。迎著飄落的秋風,在時光的印記中漫步,頭頂的懸鈴木仿佛難以理解古城的甜苦。落日映紅了天際,霞光在云層中游走,白鷺馱著夕陽歸去。當秋風吹過古宛城的每一個角落,當落葉飄落在青石板路上,當夕陽映照在古老的城墻上,人們不禁會想起那些曾經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們,想起他們的喜怒哀樂,想起他們的悲歡離合。這些記憶,如同秋天的落葉,雖然終將消逝,但它們曾經存在過,曾經美麗過,曾經感動過。
就這樣,街頭巷尾的燈光漸次亮起,人影漸疏,漆黑的角落里,青苔悄然生長,覆蓋了白天的悲歡與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河岸旁的青草叢中,蛐蛐、紡織娘的叫聲,似乎與城市的燈火輝煌格格不入。喧囂的歌舞聲引來人們駐足,蟲兒的鳴叫盡管再拼命,也無濟于事。這里有“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的驕傲自豪;有淺唱“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的時來運轉;有“臥龍今何在,有冢已半摧”的寂寞閑愁。仰望星空,古宛城的歷史就像是璀璨的明星,在浩瀚的夜空中閃爍著光芒。
古宛城的秋天不僅是一個季節的變換,更是一種文化的沉淀。每一片落葉,每一聲雁叫,每一場秋雨,都在訴說著這座古城的故事。南陽的歷史如同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滄桑和輝煌。走在這座古城中,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文化的脈動。
側臥在床,等待秋風掀起窗簾,傾聽秋蟲的吟唱,古宛城的過往又在心中燃起燦燦的篝火。在跳動的火苗光影中,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肩膀上的閣樓檐角像鳳尾翹起,美輪美奐,衣服上的配飾妙不可言,圖案上有談論三分天下的孔明先生,有夜觀天象的張平子,還有坐堂行醫的張機……集市上貨郎高聲叫賣,淯水之上帆檣林立。想要再仔細看個明白,只見那老者緩緩走遠。
王府山的奇觀異景,民主街上的青磚灰瓦,南寨墻下的永慶門,琉璃閣的古老石獅,琉璃橋上的奇特石獸……這些歷史的印記,構成了古宛城的獨特風景。每一處古跡都存在著一段歷史,每一塊磚石都訴說著一個故事。古宛城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它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篇章,繼續見證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變遷。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斑駁的墻壁,那些精美的雕刻,將永遠矗立在這里,成為這座城市的象征,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
如今,政通人和,萬事俱興。古宛城以其獨特的魅力,在社會的大發展中不斷被注意、提及、重視。古建筑的修復,再到公之于世,人們正在以自身的努力來保護、傳承這個城市獨特的記憶。王府山里的太湖奇石,不再是權貴的壓迫,而是歷史的路標。泉水中的倒影不再是惶恐的嫁娘,而是笑靨如花的妙齡少女。寨墻下不再是鐵馬金戈、戰鼓錚錚,而是文明之花的綻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奎章閣南側的那對石獅依然守護著這座古城,它的眼中不再是兵荒馬亂、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而是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一派繁榮。好友三五,觥籌交錯,吟詩作對,上吟八百里伏牛山雄壯巍峨,下對白河蜿蜒猶如錦衣玉帶,古宛城就像是那顆絢麗奪目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恍恍惚惚、踉踉蹌蹌中再與那位老者相逢,只見他滿臉慈祥的笑容……
秋去冬來,天寒露重。留給古宛城的,無非是幾片落葉,幾聲雁鳴,幾場秋雨,和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然而,正是這些細微的痕跡,構成了人們對這座古城的珍貴記憶。